凭什么叫我“差生”?
2014-07-05董旭午
董旭午
董老师,此时此刻,我真的很气愤。今天课间操下来,我与数学课代表到老师办公室去取作业本。XX老师正在那里发火:班上这十几个学生,真是没法教了,分数低得可怜,要多差有多差,这么差还读什么高中啊!瞧XX老师那表情,听他那恨恨的言语,那些考得不好的学生,简直就是不该活在这世上的垃圾。老师,我真的很困惑很烦恼啊。不是说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吗?不是说学生可以不会但老师不能不教吗?不是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吗?同学们数学学得参差不齐,这该不该算作个性差异呢?数学学得差就意味着所有学科都学得差吗?学习不好就等同于什么都不好吗?如果学生什么都好,各科学习也都能学得很出色,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呢?……董老师,我心里真的好难受啊,真好像“十万个为什么”在抓挠着,撕扯着,纠结着。老师,您能回答我吗?……
这是几年前一位同学写给我的一封信,当时是写在了“成长随笔”本上的。现在,这位同学已经上大三了,但前几天的一件事又激活了我那段记忆,那么深刻,令人难以挥去。
记得当时我找那位同学到办公室谈心,一再劝导:要理解老师辛苦付出也想获得相应回报的心情,要理解老师不是圣人、也可能犯错误的客观实际,要多想想同学们毕竟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哪知那位同学只这么几句话就呛得我目瞪口呆:这些我都能够理解,但理解不等于可以容忍!那位老师就是骨子里就不喜欢数学学得不好的学生,骨子里都讨厌他们,所以他才会这么自然地骂学生的,简直都成了他的口头禅了。就这样,那次谈话,最后竟以我的黔驴技穷而告终,因为我实在不能再违心地强词夺理,或者要求学生如何去理解老师,维护老师尊严了。之后,我陷入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深刻反思,最终梳理出这么几点:
第一,学生凭术业专攻可以反过来做教师之师。韩愈在《师说》里曾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现在,也有专家在研究“学生如何反哺家长和老师”之类的课题。从尊师的道理上讲,学生固然该尊师、爱师,但这并不等于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灌输,就只能处处不讲尊严地迎合、讨好老师,更不等于说学生还可以平心静气地接受老师的辱骂。不仅如此,学生毕竟同时学很多科目,而老师大多只教学一个科目,这样一来,就某一学科而言,学生甚至完全有可能给老师做这个学科的老师。比如,有的学生就可以给语文学科老师做数学教师,给物理学科老师做英语教师,等等。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多媒体应用等领域,他们更是可以做一些年龄大的老师的教师。这样一来,我们做教师的就该好好反思了:虽然学生是我们的学生,但换个学科或领域,他们则又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实事求是地讲,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他们也确实有资格成为我们教师的师友。这样看来,不要说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本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就冲着这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他们也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可见,陈腐的“师道尊严”之类还是该改一改,放一放了。
第二,学生某门或某几门功课差并不等于门门都差。学生某门或某几门功课差,绝不等于他们门门功课都差。学生的某门或某几门功课差,其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够努力很可能只是原因之一,说不定学生从来都就没有放弃过努力呢,只是学得不得法。作为教师,应该全心全意地帮助学生找出学得不好的原因,并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努力把成绩提上去,最起码要使学生能够从自卑和压抑中解脱出来,而不是仅仅看分数,发脾气,骂学生。说实话,某位老师所教学科学生学得差,说不定还与这位老师的教学态度、策略、方式,甚至上课时的表情、谈吐等很有关系呢。我们做教师得总是愿意找学生的毛病,其实有时还是需要深刻地反省和检讨自己的,更何况有的学科学生还是学得很棒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探讨起学生学得好的那些学科来,说不定学生还可以骂老师“不可救药”呢。如果我们教师能常常这样想想,也就不会那么焦躁心烦,总是找学生的不是了。师生关系和谐了,对学生学好教师所教的学科肯定是有益的。
第三,就是学生功课基本都不好,也不等他什么都差。有的学生天生就对书本不感兴趣,学不下去,功课都一塌糊涂,就像霸王项羽似的。但是,这也不等于说这位同学就什么都差,尤其是将来。玩玩音体美,学学待人接物等,说不定还是达人和明星呢。不妨打个比方,把我国跳水、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的世界冠军都集中到某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某个班级里,与那些准备考名牌大学的学子比学习功课,他们肯定是一败涂地。但是,我们能据此就说这帮世界冠军差得要命吗?学生都是有个性特长的,在很大程度上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不妨换位思考,如果让我们这些教师去做学生,这些有个性特长学生恐怕人家也会嫌弃我们太差呢。差,只是某个方面差,绝不等于什么都差,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让每个孩子不要什么都差,都能体面地自豪地发展好他们的个性特长,将来凭依他们的个性特长幸福地工作和生活,也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美好和幸福。
第四,就算学生真的品学兼差,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应切实得到维护。品学兼差的学生到底有没有?我不敢说绝对没有。教育不是万能的,我绝对不敢说教育就绝对能耐无边。但是,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那个苹果,只是品学都差的那个学生当初被上帝咬得太重了——说明当初上帝真的太喜爱他了。这样的学生,他们的不良品行的形成可能有来自基因、心理、经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复杂原因。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只能是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深入探因,精心呵护和引导,让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切实的维护,进而使他们慢慢树立起尽力学好的信心。如果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整天除了歧视还是歧视,“真差”“不可救药”地喊个不停,那可真的就是越喊越差了。一个人连起码的人格、尊严和信心都没有了,他还会顾及什么呢?就更不要谈什么自强、奋斗和发展了。
第五,尊重学生也就是尊重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凭什么叫我差生?”这句话是品学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心里话,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示语。前几年,教育部门硬性规定不许叫学生“差生”,改叫“后进生”。其实,改变叫法并不是目的,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况且后进生也不是什么好名称,“后进”俩字还是很刺激人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人格和尊严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生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师友,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我们自己。我们教师的使命只能是:尽心尽力地点亮闪光点,呵护自尊心,激活上进心,分享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果实。
这不,前些天那位同学与我网上QQ聊天:
董老师,您还记得四年前的那次谈话吗?可能您都忘记了。当时,我对那位老师骂学生的行为真的是太气愤了,也没有给您面子。现在想来,自己还是年轻气盛,讲了很多今天看来很不妥的话。那位老师上课、讲评作业还是很用心的,也很关心我们。也许当初他太恨铁不成钢了,也许他真的太看重“付出总有回报”了,总之我现在不仅理解了他,更谅解了他。将来我也会为人之父的,我还真希望我的孩子能摊上一个很负责的老师呢。不过,我还是希望老师在严格要求、认真负责的同时能够不再骂学生“太差”。学得差并不是学生的主观意愿,学生是有差异,但没有谁是差生,老师凭什么叫学生是差生呢?
说心里话,学生的这段心里话确实来得有点儿迟了,但毕竟还是来了,就象迟到的春天一样。读着学生这段心里话,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于是写下了以上这些文字,并且又想到了以下的一段话:
学校没有差生,学生只有差别和差异。学生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成长环境以及所受教育不同。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也就是自然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向每个学生播撒真爱和尊重的阳光,给小草、大树以各自茁壮生长的空间。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只有得法的教育,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教育艺术的真谛,在于以真爱为前提,以尊重为手段,承认差异、接纳差异、读懂差异,进而做到以差异育人,育多元化的本真人才。不必强求小草长成大树,不必奢望葡萄长成西瓜,给所有学生以博大无声的真爱,始终如一的尊重,让每个学生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独立自主地成长和提升。
当下的中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部分教学已深陷应试化、功利化、实用化的泥潭,强行灌输,强压着死教、死考、死练、死讲评,扭曲、变态的教育爱,“低分即差”的伪教育评价时长被看到。在这样教育大背景下,“差生”“差生”的叫骂声此起彼伏,司空见惯,这不能不令人深深地忧虑。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