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抓“三个落点”,引导高效朗读

2014-07-05桑洁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6期
关键词:案例课文文本

桑洁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说,对于唐诗三百首,如果我们能背熟,即使自己不会写诗,也可以随口说出很多有名的美好的诗句来。而深入剖析,则是告诉我们朗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本有效的朗读,不仅能进一步感知文本深意,还能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有着不言而喻的效果。

一、在文本疑惑处,引导学生品读

《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惑”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而作为老师,第一任务就是为学生解除这些疑惑。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怎样读,还要告诉学生所读之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朗读,才能真正读出文本的韵味,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片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求学生展开对课文的深入朗读,朗读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描写了体操选手桑兰坚韧不屈的好品格,同学们仔细找一下文中的哪些描写体现了这一点呢?”在老师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一遍一遍朗读每个句子。有的学生认为:“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写到桑兰在得知自己的伤势后,不仅没有痛哭,反而向队友询问比赛情况,说明她很坚强。”还有的学生认为:“这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了桑兰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忍住剧痛配合医生治疗。”也有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桑兰最后站起来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她向世人说的那句‘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正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在平凡的文字身后感受到文章及文章主人公的魅力是十分不易的。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朗读循循善诱的指导,不仅让学生读出了文章的意境,更解除了学生对文章的疑惑,实现了有效的朗读。从而让阅读课堂回归本质,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二、在文本精彩处,引导学生美读

不管是短小的美文,还是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它们都是有一个或多个很出彩的描写的。对于这些出彩的描写,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常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而是应该展开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来帮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

【案例】《峨眉山月歌》教学片断

在《峨眉山月歌》中,李白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从峨眉山到三峡的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中无过多的景物描写,只有只言片语的抒情。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描写手法,才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真情。因此,在引导学生的朗读中,教师是这样来教学的:

围绕“通过对本诗的详细朗读,你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线索呢?”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首先可以确定时间是在秋天。”也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正在乘船远游,而且是夜行。”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思念自己的老朋友。”

教师采用的是一种评读的教学方式,即一边点评一边引导朗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促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更好的领悟诗歌所传递出的情味。从而让学生在文本的精彩处获得高效的朗读体验,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交流。

三、在文本特别处,引导学生赏读

所谓朗读,并不是说只要读出声即可,而是要读出文本的深意和韵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材文本的组成是多种多样的,要将这多种多样的文本均读出深意和韵味,那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学生只有在这样“因材施读”的朗读中,才能真正读出文本的意味。

【案例】《真情的回报》教学片断

本文中有两处比较特别的描写,一处是“圣诞节前夕,正好是星期四……走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没有人开门。我急得快哭出来了”;另一处是:“‘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好的送报人。”正是这两处描写引出了后来小主人公的心里话:“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处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马上踊跃地展开回答,有的说这两处有对比性,有的说他们为后文做了铺垫,还有的说……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同时也对文本主旨“只有我们付出了真心、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有了更好的理解。

对于整个语文教学而言,朗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有效的朗读,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朗读的本质出发,在疑惑处、精彩处、特别处引导学生展开高效的朗读,实现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案例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