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彰显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人文理念
2014-07-05曹春琴
曹春琴
人文精神是一种脱离阶级、信仰的思想,它主张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类个体,维护人的生存的权力、人格的尊严、选择的权力等,让个人在社会中真正的受到尊重。这种思想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思想之一,现代文明社会普遍接受该种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用思考、宣传、实践的方法表达出来,形成一种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行为能力、具有高尚理想追求的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引进人文理念能让学生思考人文理念中的精神,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最后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引入人文理念的教育。
一、以师生地位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人文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学生会感觉到自己与教师不在平等的地位。这是由于学生觉得自己想学什么知识自己没有说话的权力;自己想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被教师否定;自己的观点常常被忽视,学生感觉到自己与教师就是上与下、长辈和后辈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感受到人文理念,学生会感觉到所谓的人文理念就是书中说的大道理,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在现实中没有真正的人文理念。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人文理念。
例如,学生提出质疑:什么是爱国?有很多人加入外国的国籍,这样的人算爱国吗?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思考、观点都受到尊重,他们就会感受到人文理念的真正意义,从而他们也学会用体现人文理念的方式对待他人。
二、拓展知识面让学生理解人文理念
初中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对于什么是人文理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让学生从各种知识中分析和比较什么是人文理念、为什么要以人文理念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怎样做才能合乎人文理念的精神等。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大型纪录片《中华民族》,学生在观看这些纪录片后会知道世界是一片很广阔的天空,很多事情自己尚未了解。如,自己可能并不了解他人的成长环境、他人的经历与遭遇、他人的习俗与文化等,只有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大家才能和平地在这块土地中共处。拓展知识能够让学生自主的思考更多的问题,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文理念的概念。
三、以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人文理念
学生如果单纯依靠个人学习,可能对人文理念仅仅只限于理论上的理解,只有与他人共处,学生才能知道同样是人文理念,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区别,同时学生在与人相处时会慢慢感受到如何把学过的人文理念应用到实际中。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人文理念,且能把人文理念体现到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初中生由于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影响,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他们要求别人了解自己的感受,却忽视他人的感受。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说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说说自己心中最伤心的事。学生们在交流以前原本以为自己的经历非常悲惨,他们经历过父母离婚,或者不被父母疼爱等事件,然而听完别人的故事时他们发现原来比自己更遗憾的故事就发现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却完全没有关注过。在平等的教学气氛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理念的教育,此时他们就不会觉得人文教育仅仅只是纸上的理念。
四、以生活中的实践展现出人文理念
当学生理解到人文理念的本质时,学生还需要一个舞台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如果他们没有实践的机会就不会了解人文理念是如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自己怎样实践人文理念才能使周围的人更愉快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展现出他们心中的人文理念。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时,有些学生内心非常同情家庭很贫困的学生,他们认为要践行自己的人文理念就是要在生活中给予贫穷的学生更多关照,在物质交流中给予贫穷的学生更多的关怀等。可是他们发现以这样的方法践行自己的人文理念只会让贫穷的学生更难堪,觉得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周围所有的人都看到他们很贫穷。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了解并不是所有的贫穷学生都需要物质的帮助,那可能会事与愿违,很可能他们只需要一种他人对待自己平等的态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区别对待他们,不给他们歧视和冷眼,乐于和他们交流,他们就会感觉到内心很温暖。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尊重别人与帮助别人,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分析和思考,不断地继续实践,他们的人文理念才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的见解上,而成为他们的日常核心行为准则之一。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理念,是为了让学生升华自己的人格,这个过程需要通过让学生了解人文理念、深入理解人文理念、思考人文理念、实践人文理念这几个过程完成。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