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主题活动中的区域环境创设
2014-07-05叶青
叶青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中指出:“关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倡导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个别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形式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育中,区域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以“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易被幼儿接受,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创造潜能极易被激发出来。
但是,以往《指南》实施前的主题活动多以集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又总是把主题活动和区域环境的创设分离。在区域活动中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语言区的幼儿撕下书的纸张折纸玩;建构区的积木横七竖八,还会出现幼儿间为抢夺积木而争吵;益智区的学习材料被拿到了美工区当成制作材料;有些幼儿没有活动目的,随意走动……
正是由于我们把主题活动与区域环境相分离而导致了这些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努力贯彻《纲要》与《指南》的精神,将主题活动与区域环境结合在一起,努力创设主题性区域环境。
主题性区域环境的创设要体现情景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为了引导幼儿融入主题中,环境的创设往往紧随主题的步伐,主题开展到哪个阶段,环境就相应创设到哪里,所以环境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中。那么如何使主题活动与区域环境相结合,进行主题性区域环境的创设呢?
一、提供多元化的材料,体现主题要求
《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句话中两个关键词即“丰富”和“可操作”,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为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为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
由于每个主题活动涉及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区域活动的材料也是不相同的,幼儿天生就是探索家,他们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单调、枯燥的材料会使幼儿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丰富性、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还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创设活动区、共同讨论、协商活动区所需的材料,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另外,材料的投放要随着主题的变换而及时更换,不但要足量,还要能有创造的空间,具有灵活性。以往,正是忽视了这些方面,使得在区域活动开展时,出现大量材料搁置、幼儿进区活动的兴趣不浓厚。
二、丰富主题环境,拓展区域空间
环境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要素,也是区域活动开展的要素。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来自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价值体现在装饰美化教室,重教师的布置,忽视幼儿的参与,也不考虑将主题和区域创设结合在一起。《指南》指出:“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需求以及教室空间布局等实际情况,在师幼互动中共创个性化班级小环境,使环境成为幼儿展示创意、与人交往、获得认同的重要场所。”所以,在主题性区域活动进行中,环境创设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主题环境与区域活动互动起来。环境为主题活动而创设,主题活动需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展开。
1.立体呈现区域的主题墙
在活动室的墙面,主要布置一些平面的区域,最典型的是主题墙。在拓展环境空间时,多元化、互动性的主题墙能很好地呈现区域活动,反映主题要求。每一个主题墙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题墙是主题内容的核心体现,它有着展示讲述、分享合作、预生成相结合的功能,同时更要兼顾到孩子个体差异的特点。因此我在创设时,就注重体现主题墙多元化互动的特点,立体地呈现区域活动,并将各个区域串联起来。
主题墙的多元化体现在形态的丰富多样,在实践中通常以版块的形式展开。所谓版块式,就是选取与主题目标紧密联系的内容,设置成若干版块,其中有集体教学的内容,有师生在主题开展前共同收集的资料,有孩子们围绕主题提出的各种问题,有关于主题课程的内容补充……
同时,在实践中主题墙的创设还要体现互动性,适合幼儿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这样才利于幼儿走近和融入到环境中,自由、自主地活动。为了体现幼儿与主题环境的互动,我改变了以往活动室墙面均由教师统一布置、只许看不可摸的做法,而把活动室的主题墙面的处理权交给幼儿,让他们也有机会参与到主题环境的创设中来,从而成为环境的主人。
2.动静合理布局的区域环境
除了活动室的墙面外,空间的合理布置也很重要,主要通过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例如,在“正月里”主题活动中,我们结合元宵节布置了一个区域活动环境,在活动室内挂了几根绳索,将孩子们和家长自制的灯笼、鞭炮、剪纸等挂起来。这样,不仅装饰了环境,更推进了主题的进展。在区域活动时,这些物品成了美工区的小“模特”。
活动室是一个大的区域,充分利用地面这个资源,也能起到创设丰富的环境的作用。为此,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桌面类活动,如计算游戏、科学小实验、美工等。为了让主题活动能在区域环境中有效的进行,我们将一些相对吵闹的活动区放到室外的走廊或休息地,如手工区、建构区等。如语言区这种需要安静进行的活动,则是放到了活动室的偏僻之处。通过区域环境的合理创设,对主题活动的拓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三、利用多元资源,呈现主题式区域环境
《指南》中明确指出:“关注主题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空间的利用,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家长资源、生活资源,创设适合本班幼儿自主活动的区域环境,将班级环境与教学主题有机融合。”因此,我在开展主题活动与区域结合的实践探索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潜在的多元环境资源,来丰富主题活动下区域环境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纲要》中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社区生活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在一些主题活动中,进入新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能使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具现实意义。
在“房子的秘密”主题活动中,带幼儿一起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参观新村建筑、人民医院的外观,观察普通居民住房及小高层建筑,亲身观察感知各种建筑的特点。孩子们通过讨论,在区域活动的建筑区中搭建了一个建筑群;还在美工区中绘画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房子,并通过合作,利用多种辅助材料做成一座大房子,创设出“房子里的房子”。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以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靠教师,关于主题活动的材料资源等都是教师一手搜集,难免有片面性。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主题性区域环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知识信息资源。
如“房子的秘密”主题中,为了配合主题活动,许多孩子与家长一起收集纸盒、纸箱等,有的带着材料来,更多的家长则陪着孩子一起用收集的材料制作各种房子,有牛奶箱做的小平房;鞋盒搭成的楼房;蛋糕盒做的圆形房;还有稻草房,这些个房子在家长的帮助下都被装饰得有模有样,琳琅满目,然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合作下,创建了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幸福小区”,丰富了我们的区域环境。
3.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在主题活动与区域环境创设中,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我们幼儿园地处江南,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物品,例如,竹制品——竹席、竹箩、竹铲、竹垫等;陶瓷制品——酒坛、酒瓶等;在个别主题活动中,我们就是收集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开辟创意空间,将平时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成为一件件引人注目的工艺品,丰富区域环境。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主题活动与区域环境的结合,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元培幼教集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