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在哪里

2014-07-05章爱军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教育

章爱军

谈到基础教育改革难,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投放到两个关键点上:一是教育体制的相对落后;二是教育评价的尚不科学。建立健全良好的教育体制和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似乎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问题在于,如何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呢?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思想与思维的惯性,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既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又具有长期性的改革境地。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与改革的实践不能很好地和谐地统一起来,结果产生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扭曲现象,让人们感到些许失望……

在我看来,基础教育改革最大的难题,是教育意识缺乏科学性与先进性。

一是缺乏教育评价与教育利益的统一。教育有没有利益?回答是肯定的。但它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并非生产车间里的产品生产,亦非商店里的商品销售,它是一个比较长期和隐形的利益存在者。利用教育来解决某些问题,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利用权力渗透,通过教育评价,来主宰教育的利益,往往会扭曲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塑造人和培养人,基础教育更是如此。塑造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往往就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主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复杂的,社会才是复杂的;人是五花八门的,社会才是五花八门的。清一色的人好不好?当然不好。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就好了吗?你会发现,太不好了。这样一来,丰富多彩的社会就不存在了。我们必须让教育走在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道路上,塑造与培养五花八门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道德的人。保证每个人的思想都拥有独立性,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艰巨的任务。学校不应该存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应该是为社会——为和谐的社会培养人才,为太平之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地球培养合格的人类分子。所以,基础教育改革之难,必须突破教育的评价与教育利益的固有关系,不能被垄断,而应该回到人性的本质的基础上,来办基础教育,来评价基础教育,来分享基础教育的长远利益,要严密地防止权力寻租与渗透。

二是当下的基础教育普遍缺乏教育信仰,盲从的多,听话的多,必然缺少独立的教育思想。所谓的教育信仰,就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的教育的意义、责任、价值和作用的无比虔敬与忠诚的思想境界。我们的基础教育往往是被动的,我们的基础教育者也是被动的,出现教育信仰危机是必然的。教育信仰是建立在教育的感性与理性的基础上的。教育的感性往往烙印着社会之纷扰,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必然性好理解,必须又是为了什么呢?因为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同时也被强大的社会现实所左右。但教育却又不能完全随社会思潮而动,这就需要理性。教育的理性思维,越来越缺乏,导致我们教育事业某些方面为他人诟病,而无力反驳。教育的感性会体现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身上,以此观照社会,修正教育细节。教育的理性是不为社会的波动而波动,而失去教育应有的矜持与坚守。教育丧失理性,随波逐流;教育家没有教育思想,教育者没有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可应一时之景,却不能为培养人而做出应有的贡献。教育的坚守,需要教育信仰。教育信仰首先体现在“为什么办教育”和“怎样办教育”,而不是“为谁办教育”和“完成多少指标”——所有的教育指标都是可憎的,因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微妙的就是人。人,是不能通过指标来完成教育任务的。教育的信仰需要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状态,即人性的状态。在人性的河床里,得到爱的升华,这是思想和品德问题。在人性的河流里学会游泳,这是本领。在游泳中学会技术,学会思考,学会调整方向,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是缺乏承认天赋在教育中的地位的勇气,不能真正地做到因人而异地教育,从而挖掘潜力。我们总是在强调“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让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无所适从。我们总是强调“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却不承认“四两拨千斤”的天赋的力量……我们常常教导学生“有志者,事竟成”,可那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竟成”者具有相关的天赋和“竟成”的环境,如果脱离了这二者,能“竟成”吗?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承认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就不同。教育不是将人的短处变长——只要短的方面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必然去扼杀它,而应该是挖掘每个人的长处,让其长处更长,或者叫发扬光大。这就需要一种包容的大教育,因人而异的小教育。大与小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

四是部分教育行政指导与学校教育实践出现脱离。譬如说素质教育,从教育的顶层设计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指导,总是大谈特谈素质教育,也可能告诉学校和教师们什么是素质教育,但是到了教育实践中,个别学校才不管你是什么素质教育,他是什么素质教育,只要能够提高升学率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因此,“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校也不少。那些确实有过得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却缺少“实验田”——校长不容许,班主任也不容许,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往往水火不相容。任何教育改革的思想或教育理论的实践,都在“升学率”和“生源大战”面前,被逼退缩——新生事物,往往敌不住教育文化的习惯,就像文章前面所言,河水又回到河床里,大家相安无事。这种教育文化的惯性,实在可怕。

五是缺乏民间大办教育的氛围。我国的教育事业基本上都让政府或准政府部门包办,看起来壮观,气势磅礴,但实际上是稍有不妥。任何一个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民间教育也是十分发达的,百花齐放,五花八门。这些民间教育确实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各类人才,并不比主流教育逊色。

我国现在也有一些民间教育或叫民办教育,但它们只是对主流教育的一种弥补而已,甚至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譬如获取金钱和地位)的一种附庸。它们是在主流教育缺乏某种资源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但又时时刻刻受到主流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就是说,已经存在的民间教育还是在主流意识形态下运作的,譬如应付高考,不管孩子们的实际应试能力如何,一切照搬照套,几百人参加高考,能考上一两个“二本”,就是民办教育的“辉煌成果”——我们必须承认,许多孩子天生不适合考试,而我们却硬要他们去应对多如牛毛的考试。为什么不能选择另一种教育途径呢?德国的职业教育不是很成功吗?我们可以学。要学其精髓,学其精神。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全面的高度的重视,就业情况十分乐观;其次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不是国家或政府包办的,绝大多数由企业承办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形态可以不断调整,但教育理念始终不渝,即培养社会实用人才,而不是夸夸其谈的眼高手低的人才。所以,民间教育更应该具有特色,能够展示人的个性与禀赋的学校,为主流教育提供一个异类的参照系,而不应该是主流教育的翻版或缩影。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识的革命,特别是主宰教育顶层设计和主导教育改革的行政管理部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样的行政部门还是要存在的,也是必须的。作为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必须要有“牺牲”自己的教育习惯的勇气,在没有教育改革规定权的前提下,要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好自己的教育改革的操作——因为教育改革的最终操作权牢牢地把握在一线的教师手中,即便校长也是无法替代的。教育改革的规定权与教育改革的操作权的高度协调,是落实好教育改革的最后关卡。不管是多么好的教育改革设计与规定,总归需要教师去操作,去落实。而操作与落实是有可塑性的,你也很难十分准确地去检测——用达标和计数的方式去检验,这与教育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这就需要教师洗心革面,换脑子。不能换脑子的,当然要换人。这个人,就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改革的好坏和质量。教师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和从事教育的天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老师的。而现实中,往往是考生不能上其他名牌大学,才退而求其次,上师范院校的。也就是说教师队伍存在先天不足。既然我们的教育承认人与人不同,即人的天赋,那么教师的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应该清楚,教育改革是让许多人担心的。譬如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就有人担心会不会在目前的社会氛围里产生新的特权阶层,会不会使社会风气变得更加污浊不堪;譬如害怕教育改革导致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我们还没有做好预案……我们必须懂得一个十分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那就是,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够保证所有人的利益;只要这个改革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只要这个改革符合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就应该坚持下去,锲而不舍。

(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市第六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瞧,那些改革推手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