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被科学“绑架”
2014-07-05刘虹桥
刘虹桥
从毕业后的经历来看,这是一个随时可能推倒重来的人。
基本上,他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在海岛生活了19年,学了11年生物学,杀过老鼠,养过猴子,写过一阵子专栏谋生,后来搞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
这段极其精简的自我介绍已经梳理出他的大部分生活脉络:在海岛的快乐童年,神经生物学博士,前科研工作者,后专栏作家,科学松鼠会创办人,最新的身份是果壳网CEO。
虽然曾经自诩为“理科生中比较文艺的那种”,找员工也是“极客”(geek)优先,他自己却反感被叫做“科学怪才”。不过,他现在的名字还真有些奇怪——原名嵇晓华,花名姬十三。一个在粉丝圈里流传甚广的关于“姬十三”的来历是,“十三”是他的前女友,取网名时还没分手。
被科学“绑架”
也许是从高中文理分科那天起,姬十三就被科学友善地“绑架”了。自此死心塌地在科学之路上一去不复返。
2008年4月,科学松鼠会成立。姬十三这样描述松鼠们和他们从事的事业:“我们是一群科学松鼠,要打开科学坚硬的外壳,剥出营养的果仁,送到公众面前。让科学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流行起来。”
这个独一无二的华语科学传播者协会有着两条苛刻的入会标准:科学专业训练(通常是博士學历及以上),且文字出众。如此,松鼠们笔下的稿件才能做到专业又好看。
2009年,“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开始从事科学图书出版和科学传播工作。次年5月,公司更名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果壳传媒”),在挚信资本百万美元风投资金的支持下,果壳传媒正式以商业公司形象登场,并于11月推出泛科技网络社区“果壳网”。
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哈赛科技传播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成功。自此,科学松鼠会完成了草根组织到具有合法身份的公益性非营利机构的转型。新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也将工作内容扩展到果壳时间、科学支教、科学互助等多个科学传播公益项目。
科学松鼠会与果壳传媒的独立运营,让姬十三稍感轻松。“用公益的框架去做公益,用商业的框架来做商业,合起来才是我想做的事情”,他解释道。
虽然他认为公益即对公众有益,对于“公益人”这样一个流行的光鲜标签,他却满不在乎,“我只是做了一些具有公益效应的事情。‘公益人附加的情感意味太重了,我承受不了。”
不过,不管是坚持“严谨有容,独立客观”的科学松鼠会,还是由强大科学专业知识的编辑团队维持的果壳网,他们所从事的事业都可归结为社会创新的一部分。更何况姬十三和他的团队已经在一次次的谣言大战中把公众从恐慌带回常识,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碘盐防辐射”与“亚洲核危机”的对抗战更是打得十分漂亮。
这些由科学文化传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谁说这不是公益呢?
初为CEO
现在,姬十三更希望自己能以果壳网CEO的身份被人认可。
此前,有媒体用“华丽转身”来描述这位科学青年的创业选择,更有媒体将之称做科学青年的“主动分裂”。但是,听他说完自己对公益和商业的认识之后,你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转型或者跨界。因为在他那里,界限是模糊的。
在创办果壳网的过程中,姬十三和他的团队不断将网站推倒重来,栏目设置也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整才最终形成现在的框架,而更多新产品仍在源源不断地酝酿、制造之中。
在一封写给果壳网用户的公开信里,姬十三写道:“身处波澜壮阔的互联网浪潮中,推倒重来的故事不值一提。像果壳这样的新创网站,有的开了闭,有的闭了开,数不胜数。有些留下涟漪,极少数成长为举足轻重的站点。大多则不名一文。然而我们敝帚自珍,也希望能被世人珍惜,因为我们有更大的野心。”
确实,他曾经野心勃勃地对媒体宣称,要把果壳做成“百年老店”,自己也要朝“社会企业家”转变。但现在,他会跟你说,实体的东西会消亡、会变化,但带来的社会效益会一直延续下去。
“五年后,果壳可能不存在了,或者形态改变了,但没关系,它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表达,听来略有些悲壮的意味,却又比豪言壮语显得真诚。当然也有质疑,当然也遭板砖,姬十三对此淡然。他淡淡地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目标。”
这个目标,在科学松鼠会时代被描述为“让我们剥开科技的坚果”。在果壳网时代,则是“科技有意思”。
姬十三很清楚,作为企业CEO,发生任何事,他都得上报风投、下报员工。除了慢慢摸索盈利模式,还得让跟着他干活的“85后”年轻人在创业中得到成长。的确,姬十三在经营和管理企业的问题上都没有太多经验。初为CEO的姬十三,显然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新身份。他会告诉你,自己正在读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但暂不考虑去念MBA。
爱科学的普通大男生
和姬十三的访谈,约在果壳网的新办公室里。在这间可容纳70多人的LOFT里,可以轻易体会到互联网精神的平等、开放、多元。所有人都用着同样大小的办公桌,被彩墙隔开的一大片休息空间里摆着各种色彩鲜亮的沙发、座椅和抱枕,旁边是刚刚装修完毕的“果壳厨房”。每天中午,公司请来为大家做午饭的阿姨会骑着三轮车送来新鲜营养的饭菜。在被彩墙隔开的另一侧,一面巨大的写满公式的黑板成为员工自由书写的场地,水泥柱上被搭上木板,摆着一大盆洗干净的鸭梨。
采访结束后,姬十三顺手拿起一只梨,自己啃了起来。
他告诉我,每天有员工骑着自行车,从办公室的前门骑到后门,停好车子就开始工作。
采访后的闲聊中,他一脸兴奋地回忆起自己在海岛上的童年,“我家后面有一座大山,每天要翻过山去上学,一路上就和小朋友在山上玩”。
我问他,你每天睡五六个小时,为何没有黑眼圈?他直接把眼镜摘下来,反问我:“真的没有吗?其实我黑眼圈很重的啦。”
怪癖呢?喜欢撕纸算不算,他答。
相比李彦宏、马化腾(微博)等IT大佬,姬十三更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大男孩,创办了站在潮流前沿的互联网公司,不财大气粗,平易近人又活泼幽默,说起话来冷不冷淡不淡的,少了许多距离感,多了几分亲切和可爱。甚至,他也没能逃脱年轻人不懂得理财的通病。30多岁的姬十三,虽然顶着CEO的头衔,却不仅没车,还没储蓄,买了房子还在交月供,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这也许是他不多的焦虑来源。
“现在基本没有个人时间,事情很多,处理起来也不那么得心应手,希望有天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吧,”姬十三说。
(转载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