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研究
2014-07-05史晓红
史晓红
1 “全程实践教学”的核心概念
“全程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践育人”。广义上,“理”即学校,“实”即社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即学校和社会相结合。“实践育人”则践行“学习知识和技能”与“修炼品德和能力”互相促进,紧密融合[1]。“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是将教育教学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2]。具体到体育教师教育,贯彻“全程实践”的理念,即要将实践教学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学习过程,同时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个流程,使其呈现出全程化、多场所、多样化、“双导师”的培养体系特点。这使全程实践教学中的“实践”达到实质性的实践层面,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模仿性活动或重复性行动层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场所里不再是一个 “观察者”或“听做者”,而是真正从事大量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切实锻炼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 “全程实践教学”的特征
2.1 双专业性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一般综合大学不同,它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双重规格:一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素养好教师职业技能。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的主要化素质,也不能提高和发展教师的职业化素质,必须由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因此,运动技能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所在,还应做到“会讲,会做,会教,会纠错”。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充当着这种整合的角色和实践性中介的角色。这种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穿始终,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多场所体验
全程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情境体验与反思,感悟新时期教育的魅力与责任;通过参与全面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现阶段感悟与全程体验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中小学实际结合的活动目标[3]。另一方面,该模式将学生放置于实践中,直接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接触,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工作,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及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师德教育,使学生热爱教师职业,坚定从教的决心和信心。
2.3 “双导师”培养
“双导师”是指师范学院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在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优秀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专业导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称“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培养和引导体教专业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4]。在“全过程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中,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品德发展和专业能力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指导学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与技巧;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获得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堂组织、班队工作、学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等职业能力。通过“双导师制”的培养,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四年时间中得到全面、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其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得到整体提升,最终实现与中小学教师职业“无缝对接”。
2.4 全程化过程
养成教育有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逻辑过程[5],教育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都是首先认知,其次内化,再次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实践的长期性。因此,从体育教师“双专业性”的养成时间及过程来看,体育教师培养不像工业产品那样一次成型,其培养和修炼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理应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是一个四年一贯、连续不断的养成教育过程。
3 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构架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性和创造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6大模块(入学教育模块、课程内的教学技能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实习模块、论文设计模块、课外活动技能模块)(图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实践内容落实到1-8个学期的每门课程,在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教学中侧重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并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目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式的、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和“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性[6]。
图1 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简单到复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四年的本科实践教学,突出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主体结构体系,注重有机协调联、相互交叉,并注重维持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的连续性,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3.1 课程内实践
1)通过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质测量与评价等专业实用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各专项理论与术科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从师技能和专项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加强教学能力、裁判能力、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健身方法指导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课堂教学实习、编写体育教学教案、制定比赛的组织策划方案等。
3)通过学校体育学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学校体育的需求,从不同角度增设说课、讲课的内容。同时把教育见习、观摩、调研等列入计划,使学生在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了解。
4)裁判实习。贯穿在术科学习中,通过裁判实习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丰富各项运动的竞赛相关的知识、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培养学生对于赛事的组织、编排、裁判方法等实际运用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5)教育实习。提前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教育学习,集中8周,采用以实习基地为主的集中实习、相对集中实习和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是深入中学,进行实战学习,体验教师工作,把所学知识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加以运用,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对社会和就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实习基地以南京市内为依托,与市、区体育教研室等相关部门及中小学建立紧密的长期协作关系,成立挂牌基地;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将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到郊区、县及健身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按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大纲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时数和内容。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考核、评定成绩。
6)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两个学期进行。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选题、教师指导、教师评阅、学生答辩等各环节中结合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培养,确定具体的管理程序与要求,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以确保毕业设计更好地体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3.2 课程外实践
从培养和强化学生运用本专业所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出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学生在实践中磨练与提高基本技能。与学校团委、工会建立联系,在校内、院内的各项运动的比赛中,结合专项教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活动、比赛的组织、裁判等体育工作;在第二课堂与学院学办、学生支部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会、团总支组织学生建立武术、排球、足球、散打、跆拳道、健美操等各种运动项目协会、社团、俱乐部、体育辅导站等,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见习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指导和实践能力。
4 “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应包括体验层、实验层、践行层三个阶段。三个阶段贯穿8个学期,由外向内、层层递进,将情感养成、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以集中的、显性的课外、校外实践为主要特征,课内、校内打基础,课外、校外显成效[3]。
4.1 体验层
体验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以及教师教育文化系列活动中,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交流共享、听课访谈等方式感悟、体验中小学体育教育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角色。
4.2 实验层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具体的中小学教育情境中进行。他们缺乏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学习与训练。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开展模拟练习,也就是实验层面的教育实践课程。通过模拟中小学体育教育现场和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将中小学体育教育活动场景搬到大学课堂,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训练,其技能、素养也得到提升。其次是加大见习的机会,提供见习的学校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辅导,贯穿学生前六个学期的始终,鼓励学生到中小学上课,积累教学经验。
4.3 践行层
学生通过教育实践,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体育教育,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质。培养体育教师必须要有现场观摩和练习环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来进行的。教育实习是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学做教师,在真实的体育教育情境中培养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5 小结
教师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表明体育教育的实践教学已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直觉走向理性、从零散走向系统。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使体育教育的场所从高校拓展到了中小学,其“多场所”(既有高校又有中小学)、“双导师”(既有高校教师指导,又有中小学教师指导)的培养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大实践环境中顺利完成从 “预备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同时还能够促进中小学在职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共同专业成长,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全程实践教学必然是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育师资为己任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与发展创建适合本校推行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准备,以此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1]徐金寿.“全程式”实践模式下开放式实训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方爱莲,陈 亮,陈 洪,等.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
[3]周晓静.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1(7).
[4]潘金林.小学教育专业“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6).
[5]闫瑞祥.小学教师教育全程实践的目标取向与路径——基于绍兴文理学院小学教育实践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27-31
[6]张孟红.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6:90-92
[7]孟宪乐.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