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改革与评价研究实践※

2014-07-05周先云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医药实训考核

周先云

《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改革与评价研究实践※

周先云

《医药市场营销技术》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该文就本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特别就课程评价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并实践了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和做法。

课程改革;评价;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传统考试的课程评价虽然考虑了平时的作业成绩及出勤情况,但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总成绩;考试视角主要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内容,难以检测学生的自主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实践教学内容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获得的其它学习成果,不能有效的纳入考核范围[1]。本课程使用“做中学、学中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并“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特别强调课程评价的合作性、过程性[2]。《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着重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与实践,突出课程特色,注重课程的应用性与改革的可操作性。

1 传统成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单一知识考核,缺乏能力考核 期末试卷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总评价,缺少实践项目背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线索,缺少单项和综合实训。理论与实践分离。

1.2 重视专业内容,缺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培养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 缺少三维整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未得到全面培养。只注重传授知识,不重视或未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教书不育人。

1.4 教师不研究学情 教师不了解90后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积极面,只看到学生的缺陷。只会知识讲授,不会行动引导;只备理论、知识、课本、专业;不备学情、实训、药品、学生素质等。

1.5 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教学方法枯燥 未按课程培养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开发教学内容。上课只介绍专业内容,只训练专业能力,不训练学习能力,缺乏岗位必需的素质训练。

1.6 教学效果评价缺失 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不兼顾教学效果。考试方法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记忆性知识考核过重等。

2 本课程 “过程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2.1 重视第一次说课 授课初,向学生明确提出教学要求,特别是成绩考核要求。使学生明白在规定的学时内,教师主导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教学目标与学习项目,学习成果,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成绩考核目标与评价方式等(表1)。

2.2 各评价环节目标明确 学生参与评价的目标如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要具体,可接近性。让学生有学习成果的成就感,提升学习与探索的兴趣与积极性。

表1 课程教学要求

2.3 实训项目多样化 不可能使所有学生对所有实训项目都产生兴趣,多样化的项目使所有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实训机会。

2.4 布置体现学生个性的实训 实训项目要适合学生的技能、兴趣和需要,体现个人特色。

2.5 安排的阶段评价要适量 这需要教师提高自己评价学生进步的能力。

2.6 给予建设性评价的反馈 学生需要知道自己哪儿做得好,哪儿还需要努力。阶段评价中建设性反馈有助于学生学习,而且很重要。

3 本课程使用的“过程性评价”的主要方式

本课程应用性强,侧重于考核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和岗位必需的相关素质。按照“过程性评价”原则,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如下的评价方式。

3.1 课上与课下共同评价 每次课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考核与评价。以“医药营销市场调研”项目为例,教师在上一次课上,依据真实医药市场调查过程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解教学任务,提出教学要求:①医药营销市场调研计划;②设计“调查问卷”;③实地调查;④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建设性建议并制作汇报PPT。

学生要成功完成以上学习工作任务,将全班同学按3人一小组,分成含小组长1名的若干个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工作项目”进行充分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实训任务。这一切都是在课下完成。在下次课堂上,为了评价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抽取任意小组,小组内民主决定1名成员代表小组汇报成果。其它小组成员对该小组进行评价,指出优势与不足;同时,其它任意小组可以随时补充;最后,再请汇报小组没有发言的同学,在听取了以上点评和评价的基础上,再对本小组的学习、实训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或改进或推广之处。这样一次课下来,对该小组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学习、分享、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大家都带着学习任务,人人都有压力,并将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并且在宽松、相互分享的氛围中完成,充分展示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智慧与创造性。将课堂充分地给予了每名学生,使其综合能力在课上、课下都充分发挥。

3.2 能力与实践评价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融合 在实施“医药消费都购买行为分析”项目时,将课堂放在“模拟药房”或学校周边“社会药房”中,小组内或小组间成员合作完成实训任务。部分学生扮演医药消费者或患者,另部分扮演药学服务人员或药师。在对消费者或患者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沟通中,去体会、感知、理解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其心理活动判断其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促成医药购买行为的发生。将分析能力转变成职业行为。

3.3 笔头与口头评价 每次实训结束时,除了撰写实训报告,还要求汇报实训结果,与其他小组成员共享分享与提高。

3.4 过程与结果评价 有些实训项目实施时,由小组成员在进行过程中,用各种设备制作成实训视频。小组汇报时,在多媒体上播放,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后,对实施计划、过程与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足进行评价与改进。每个小组在课下再完善。这样,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3]。

3.5 问题与案例评价 为了更好地解决医药营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医药危机公关”实训时,设计:药品行业风险高,如果药品质量、使用等过程中出现了安全问题,作为责任人或医药企业的负责人,如何处理危机?不失信于消费者和公众?教师给出国内外医药企业出现的真实案例,让每个小组在充分讨论、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本小组的处理危机的过程、结果进行分享,其它小组、教师、企业专家等进行点评。

3.6 小论文 课程学习结束后,由教师依据上课第一次提出来的要求,每名学生将本人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学习的心得写成1500字左右的小文章,由教师评价。

3.7 小组间评价 几乎每个实训项目都是在小组汇报后,其它小组学生间相互评价,使学生可能从中获得对问题更广泛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回答问题,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间协作学习氛围。

3.8 “项目化”教学评价 本课程主要开发的“实训项目”包括医药市场分析、医药市场选择技术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分析、OTC营销技术、处方药营销技术等5个,涵盖知识训练项目和技能训练项目[4]。对于每项技能训练项目都有相应的实训考核评分细则主要有:实践环节总结报告内容(40分);总结报告形式(15分);呈述报告情况(25分);回答问题情况(20分)。

4 本课程“过程性评价”主要指标

本课程“过程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50%,按100%权重计算(表2)。

表2 “过程性评价”主要指标(%)

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是对传统教学评价思想、人才评价标准提出的挑战;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鼓励创新、富有活力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培养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创造力。本专业应充分发挥成绩评定的“指挥棒”作用,真正达到“教、学、评”三者和谐的统一。

[1] 李永吉.面向21世纪药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果研究总结,2006.

[2] 韩锋.美国评价学生的七项标准[N].中国科技报,2001.

[3] 埃斯佩兰萨·G·莫利纳.数字化教室越来越近[N].教师博览, 2010(05).

[4] 王会鑫,周先云,黄颖.医药营销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30-431.

R95

A

1673-5846(2014)02-0334-03

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湖北鄂州 436000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2B295

周先云(1969.1-),女,湖北黄冈人,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本科,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药学专业教育。

猜你喜欢

医药实训考核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内部考核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传统医药类非遗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