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桡骨近端骨折手术方法探讨

2014-07-05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夹板桡骨患侧

苏 飞

桡骨近端骨折手术方法探讨

苏 飞

目的探讨桡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在我院收治的98例桡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AO分型分为A、B、C三种类型,分别采用闭合手法复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石膏外固定以及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不同方法复位评分及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三组中,A、B型骨折复位的优良率评分统计学显示无显著性差别;C型患者中无论是功能评分还是复位评分“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其它两组。结论对于A、B型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C型骨折,建议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桡骨近端骨折;手术方法

桡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分型之一,大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在一般条件下,桡骨近端骨折患者通过石膏夹板外固定或手法复位,术后结合功能锻炼临床治疗效果基本满意。笔者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本院治疗的 98例桡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现将不同的临床固定方法及取得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近三年患者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年龄16~68岁,平均56.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且患者一般条件对本研究无影响(P>0.05)。骨折类型按骨折分类系统AO分型分为A、B、C三种分型,其中31例患者行石膏夹板外固定方法,31例患者行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方法,35例患者行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方法。

1.2 治疗方法

1.2.1 小夹板外固定法 在局麻下行手法闭合复位,并于骨折处外敷中药纱条,术者应根据患者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考虑骨折固定位置、压垫放置位置以及使用夹板长短等因素。固定时间为 3~6周,平均5周。

1.2.2 石膏外固定法 要求术者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的方法治疗。术者应参考骨折的具体移位方向,采用石膏夹板来固定背伸位或掌屈位,并在术后 2周调整石膏夹板的位置。固定时间为3~6周。

1.2.3 “T”形钢板内固定术 手术要求在臂丛麻醉下进行。临床需患者取仰卧位,并将前臂置于旋后位,术者在患者桡侧腕屈肌部位切一纵形切口,然后经桡动脉与腕屈肌腱之间行钝性分离,采用手法复位桡骨原有长度,然后再经关节外复位患者患肢的尺偏角和掌倾角,最后采用“T”形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方法固定患肢。

术后,医嘱 A、B、C型三组患者均进行循序渐进的骨骼等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

1.3.1 复位评定标准[2]优秀:术后无畸形,桡骨短缩<3mm,骨骼无向背侧或者掌侧成角,关节面良好;良好:术后轻度畸形,桡骨短缩3~6mm,骨骼向背侧或掌侧成角0~10°,关节面错位<2mm;一般:患肢在术后出现中度畸形,桡骨短缩约 7~11mm,骨骼向背侧或掌侧成角11~14°,关节面错位达到>2mm而<4mm;较差:术后患肢出现严重畸形,桡骨短缩≥12mm,向背侧或掌侧成角≥15°,关节面错位≥4mm。

1.3.2 功能评定标准[2]优秀:术后患侧无功能损害,临床检查无疼痛及麻木等症状,患侧为非优势手<10%,患侧为优势手<5%,与健侧相比,患肢的握力减弱不明显;良好:术后患侧出现轻微功能损害,但无明显主观症状,患肢与健侧相比,握力出现轻微减弱情况,患侧为非优势手减少 10%~15%,患侧为优势手减少5%~10%;一般:术后患侧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临床检查出现患肢轻度疼痛、麻木,但并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肢与健侧相比,握力明显减弱,患侧为非优势手16%~25%,患侧为优势手减弱11%~20%;较差:患侧关节功能恢复较差,日常生活受影响,工作能力减弱,并且多伴持续性疼痛、麻木等症状,患肢与健侧相比,握力出现明显减弱,患侧为非优势手减弱25%以上,患侧为优势手减弱20%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8.0软件,对 A、B、C型三组患者的关节和复位评分及功能恢复率进行统计,采用 χ2进行检验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5~18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1.4个月。对每例患者在每次随访时均进行患肢复位评分统计;并在术后的第3个月进行功能评分,其中各种类型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的恢复率比较,从中得出“T”形钢板内固定法的疗效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治疗方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种治疗方法恢复率比较(n,%)

3 讨论

3.1 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于桡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笔者从相关文献中查阅得知,其主要强调是否为粉碎性骨折及关节面骨折两个方面,并据此决定临床具体治疗方案[3]。针对临床检查中,采用基本的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方法,即可治愈临床多数稳定性骨折,并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普通临床手法复位对于关节面的移位骨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手术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对于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多数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得知,对于C型骨折,“T”形钢板内固定法明显好于石膏及小夹板固定法,因此对于C型骨折,笔者建议行“T”形钢板内固定法。而对于A型骨折及B型骨折,三组治疗方法间恢复率都较好,无显著性差别(P>0.05)。

临床对于手术治疗桡骨近端骨折,其要求不仅要维持患肢力线,恢复患侧的基本解剖结构,最主要的是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临床中,对患肢的功能锻炼影响小的是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术及小夹板外固定术,这两种方法不仅可以做到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的同时进行,而且小夹板外固定相比其它手术方法节省了大笔治疗费用,这对于大多数普通患者来说是个福音;另外,本方法还配合中药外敷法,不仅对骨折部位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消肿的作用,而且更好地促进了患肢功能的恢复,因此,笔者建议首选闭合手法复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A、B型骨折。

3.2 小夹板外固定的注意事项 小夹板应选择合适的型号,术中放置前、后、内、外侧夹板要按要求的顺序;其中纸垫的大小应合适,放置加压点必须要准确。其中屈曲型患者的骨折掌侧夹板应过腕关节,并于背伸位固定腕关节,伸直型患者的骨折桡侧及背侧夹板都要过腕关节;术后缚带应采取适宜的松紧度绑扎,以患者患肢能横向上下移动各1cm为宜;术者要在术后随时注意检查伤肢末端的感觉及血循环状况。若患者身体情况佳,再通过X线片来检查骨折端的术后对位情况。同样,患肢在术后 1~3天内应随时注意末端的感觉及血循环情况,及时调整捆扎带的松紧适宜。其后要每周行X线检查,并调整布带松紧度,直至患肢骨折完全愈合。固定期间,医者应鼓励并指导患者每天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

3.3 并发症的处理 临床发现,桡骨近端骨折经常出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症,分析原因,可能与正中神经卡压、经常整复、牵引过度、不按要求进行功能锻炼以及患者自身体质因素等有关,患者可通过进行中西药内服、中药外洗外敷、功能锻炼等恢复减轻症状;骨折后经常还会并发筋膜间室综合症,其原因主要是由骨折后患肢肿胀加重,加之外固定压迫,筋膜内压力增高而导致。这就要求术者在术后 1~3天内时刻注意患者患肢末端的感觉及血循环情况,及时调整缚带固定的松紧度情况。对于肿胀明显者,在配合功能锻炼的同时可适当服用利尿脱水药物,并抬高患肢,必要时行手术筋膜间室切开减压,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 张殿英,姜保国,傅中国,等.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0,22:80-83.

[2] 蔡桦,卢耀明,李钊,等.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2009,16(12):6-8.

[3] 王纪亮,许建中.桡骨近端骨折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3):1260-1261.

R683.41

A

1673-5846(2014)02-0123-02

曲靖市会泽县驾车乡卫生院,云南曲靖 655000

苏飞(1973.5-),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外科临床方面工作。

猜你喜欢

夹板桡骨患侧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牙周病患者牙周夹板修复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更 正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