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规则是项技术活儿

2014-07-04李一凡

亲子 2014年6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宝宝规则

李一凡

在一个家庭中,无论对大人还是宝宝,都需要制定规则。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是,有不少父母在实施规则时常有挫败感,甚至还把亲子关系搞得一团糟。

制定规则的技术要领

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

规则是社会化要求的集中体现,针对幼儿的规则,需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高于宝宝的理解水平或接受程度,必然形同虚设。例如:

把“坚决不让宝宝玩电子游戏”转换为“跟宝宝商定合理的玩游戏时间”,将更容易让宝宝接受和遵守

“在午饭和晚饭中间安排合理时间为宝宝选择安全、富含营养的健康零食作为必要的饮食补充”,就比“一点都不能吃零食”更符合宝宝的身心发展需要和自我控制水平。

让宝宝参与规则的制定

大人在制定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宝宝的实际需要和感受,在与宝宝沟通协商之后,把规则明确写出来、说出来,保证宝宝理解并认同,才能真正直观有效地指导宝宝的言行。

让宝宝参与规则的制定,能保证一些规则和要求的灵活性与弹性。比如,要求早晨7:30起床,宝宝可以加上一条:希望妈妈播放优美的音乐,或者允许宝宝自己选择他喜欢的衣服。这些做法都能让宝宝有机会表达自我,释放压力,学会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权威。

你是否把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强加给宝宝,或者假定宝宝知道和理解自己的要求?实际上,宝贝可能根本不知道或者对此存有误解。你“一切为了宝宝”的好意不仅没有帮助宝宝,反而招致了宝宝逆反,或者让宝宝变得更为退缩和缺乏创造性。这些问题,说明在制定规则阶段亲子沟通出了问题。

不给宝宝限定太多

不宜给宝宝各方面限定太多规则,只要不影响健康和安全,不伤害别人,大可放手让宝宝大胆地自主尝试。凡事订立规则,只会让宝宝裹足不前,无法释放天性。更糟糕的是,宝宝可能会形成一种意识,以为只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就会被看成是对规则的不敬,会遭致你的审查和惩罚。美国心理学家沙法丽·莎巴瑞博士就曾明确指出:一个规矩太多的家庭,迟早会崩溃。

理解误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规则与自由不是“敌对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儿童发展可以理解为规则和自由的融合,即对宝宝既有期望和要求,又有信任和放手,帮助他实现自我管理基础上的自由。

实施规则需正确

尊重宝宝的意愿

·Step1 避免命令的口气

在规则的实施阶段,你与宝宝的关系不是上级发布命令、下级绝对服从的对立关系,这会让宝宝觉得你只是不断地要求和审查,并不真正尊重他的意愿,很快,宝宝就会对规则置若罔闻,或者开始逆反,冒犯你的权威。

·Step2 使用关爱接纳的态度

心理学研究者依据接纳/反应和控制/命令两个维度,总结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不作为型。权威型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宝宝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会谨慎解释要求宝宝遵守的理由,用关爱、接纳的态度使宝宝对规则自愿服从,不抱怨、不挑衅。最为关键的是,根据宝宝遵守规则、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父母会调整规则和要求。

面对规则,宝宝有权利和机会发表意见,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来决定如何更好地实现期望。你的态度将告诉宝宝,“你是一个被尊重、有能力的人,你能做到”!这种积极的反馈助于宝宝形成稳定安全的情感依恋,良好的同伴关系,独立、自信和自尊,以及较强的成就感。

注意家庭关系的影响

规则,是家庭结构和功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系到全体家庭成员的重要内容,家庭关系成为影响规则的重要因素。

妈妈不让吃零食,奶奶偷偷给宝宝吃零食,显然,规则是妈妈定的,奶奶并没有认同。当奶奶作为主要照看者时,这个规则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TIPS:关于规则的家庭自查内容

你家里的规则,往往是由谁发起的?谁制定的?是年纪大的,权利大的,还是最弱势的一方?规则的内容是来自发起者的个人经验、主观意志还是大家的共识?当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时,是否都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在与宝宝互动过程中,发现规则有不合理之处时,是否会大家协商进行调整?在遵守规则方面,所有的家庭成员是否都能做到要求一致、以身作则?

任何时候,规则对于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尊重和开放的,是满足家庭发展和个人人性化需求的结合;同时,规则又是随着时代、个体成长和事物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于是,规则和自由在成人与儿童的精神交流、生活碰撞中实现了平衡。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宝宝规则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可爱宝宝超级秀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