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教育对策
2014-07-04葛东民
葛东民
根据我们所做的寄宿制小学生与非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我们发现,寄宿制学生相较非寄宿制学生的压力似乎更大,他们的困惑也就更多,从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况。在与我校实验教师的谈话中,他们的真实感受也证实了调查结果,因此可见该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一.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成因分析
(一)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1.冷漠、孤僻、胆怯。农村的寄宿制学生都是出村读书,例如:我校的600余名寄宿制学生分别来自各个乡镇农村。由于安全感的缺失使他们显得冷漠、孤僻、胆怯,特别是在年龄小、学习成绩差的寄宿制学生身上更为突出。他们经常讨好本村的孩子,以至得到他们的呵护。
2.适应环境能力较弱。有些孩子由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在家时父母对其也十分迁就、娇贯,如果是爷爷奶奶带养,更是捧为掌上明珠,甚至吃饭、穿衣都用不着自己动手,这些孩子大都养成了一种依赖思想,自理能力很差。到了寄宿制学校,很多事情得自己学着做,做得不好常常惹来同学们的讥笑。
3.性格柔弱内向。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更需要亲情的帮助。而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家,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家教与亲情。所以,在许多寄宿制学生身上存在性格柔弱内向的问题。
4.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有些寄宿的学生爱三五成群地组成小集体,他们是希望在小集体的呵护下生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错误思想较普遍。到了六年级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二)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很多研究也已经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2.学校因素
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有考高分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往往缺乏理解、耐心,总是觉得他们非常笨,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特别是在那些后进生身上更明显。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就说本校吧,总是要到检查的时候,才赶紧补资料,那有什么真实性。最近刚设有一间屋,说是小学生心理咨询室,可每次一经过那里,孩子们总是问:老师,“心灵之约”是什么意思啊?
三.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的教育对策
1.老师可以利用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起居都在学校的条件,加强对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针对寄宿制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各种能力方面的教育干预。由于寄宿生以寝室为单位居住,非常有利于团体辅导,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趣味游戏,举行能力比赛,由于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它能培养儿童一定的技能。
2.加强学校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水平。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健康水平,是保障教育事业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在生活中要能做到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必定他们刚离开家到寄宿制学校,很多事情得自己学着做,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做得不好,他们渴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心理上的支持,也特别希望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生活老师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3.加强家校联系,处理好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教育。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要多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如有什么事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问题,一起选择帮助办法,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家长也要多与孩子沟通。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不要歧视这些孩子,不要讽刺和挖苦;要理解、帮助这些孩子,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关爱和友情,帮助他们克服遇到的困难。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不断增加,寄宿制学校给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学校中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拓宽了小学生的群体交往,也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六坝寄宿制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