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疑误举例

2014-07-04郑学锋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训诂学沈复人教版

郑学锋

【摘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个别词语注释疑有误,不当的注释会影响学生对词句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以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本文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例举一些疑有误的例子,试做分析,探寻合适的注释。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疑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238-0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材编于2001年,其文言文部分的注释以平易、简介、准确而著称。经2次修改(2008年第三版已经出版)已日趋完善。但笔者发现,部分注释与其他著作有相当大的出入,在执教过程中无所适从。若给学生讲的内容是错误的,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以及对文章主旨理解产生偏差,甚至会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产生不良的影响,心中也甚感惶恐。所以斗胆试举几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见渺小之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物外"的注解是:"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将"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意思连起来就成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是什么乐趣?世上似乎没有这种乐趣的说法。王宜庭的注解为:"世俗之外的情趣,也就是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1]"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所以经常会有超出世俗之外的情趣。"这样一说就豁然开然了。《闲情记趣》中还记载了沈复曾寄居在友人鲁半舫的蕭爽楼一年半,一班朋友在萧爽楼约定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2]从中足见沈复的精神取向是多么的"超然于物外"的洒脱,毫无世俗之气。宋晁补之《题鲁直题高求父杨清亭诗后》:"陶渊明泊然物外,故其语言多物外意"中的"物外"也是指陶渊明式的超凡脱俗的高雅。[3]

2、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习"注解为"时常地复习"。将"习"字注解为"复习"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教师也经常要求他们这么做。殊不知,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3]而现在我们教授学生的大都是知识层面的内容。知识层面的"复习"主要是指理解、识记、背诵和抄写。若将"习"字解释为"复习"会导致学生以为孔子所讲的内容和现在教师所讲的知识层面的内容是一样的。朱熹《四书集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李泽厚正是根据这条解释在他的《论语今读》中将"习"字解释为"实践"。[4]所以无论从字义角度还是文化传承角度,都将"习"字解释为"实习、演习、实践"较好。

3、七年级上册《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释为"怎么就,表示反问。"据清王念孙考证,"遽"也是"何"的意思,"言连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距、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读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第六》"岂钜知"条)颜师古注《汉书》训遽为迫促,杨倞注《荀子》,训遽为速遽,都是被遽字的常义所惑,中学课本训遽为就,为遂,盖即源于颜师古杨倞之误注。[5]郭在贻先生不仅指出了遽的字义,又分析了误注的由来,可谓言之凿矣。黄灵庚先生又指出,"遽"字在古书里绝无表示"就"的意思。"何遽"、"岂遽"都是复语,"遽"即"何"、"岂"的意思,用作反问语气词。又举"虽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墨子·公孟篇》)和"往何遽必辱?"(《史记·郑世家》)两例。而1996年版的浙江省编初中《语文》(第五册第123页)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而转之清波乎?"注释说:"庸讵,何以,怎么"。 [6]这个注解就比人教版的注解要正确。虽然人教版对"何遽"注释为"怎么就"放在句子中也讲得通(这怎么就不是福呢?")但这个"就"并非"何遽"这个词所产生,而是古文译成现代文后为增加反问语气而添加。

复语(又称同义复词)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有二字复用的,也有三字复用的。[7]兹再举本套教材中的几例:1、二字复用的有: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拔"二字皆是选拔的意思。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的"废疾"二字都是病的意思(按:废通癈,长期不愈的病)。八年级下册《马说》中的"槽枥"," 枥"也是"马槽"的意思,(七年级上册《龟虽寿》中对"枥"就这样注释),2、三字复用的有:九年级上次《陈涉世家》:"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藉,第,令三个字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4、七年级下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注释是:"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为此我专门询问了兔子养殖户和林场护林员(他们经常抓到野兔),他们都说没那么回事。他们告诉我,兔子性发育还不成熟时很难辨认,辨认兔子性别的最可靠方法是看它的生殖器,成V型的是雌的,成O型的是雄的。可见这个注释经不起实践的验证。

这句话应属于互文辞例。"雌兔、雄兔"为互文,是说雄雌二兔都脚扑朔、眼迷离。香港的吴宏一先生也持此说。[8]我们现在对"扑朔迷离"这个成语的理解是事物错综复杂,很难辨认,正是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互文的理解。

本课的课后题第二题,例举了本篇的4句互文的句子,单独少了这句,可能是编者没注意到这句的互文辞例。

5、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对第一个"亲"的注解是: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我认为这样注解不妥,这个注解已经告诉我们第一个"亲"和"子"是对文,既然是对文,那么第一个"亲"字当做"以……父母"讲。《说文解字·见部》:"亲,至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见部》:"亲,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应该是:"(大同世界里的人)不单单要把自己的父母亲当作父母亲来对待,对待别人的父母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孝)。不单单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来对待,对待别人的孩子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悌)"。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里是以亲亲为基础,这种亲亲原则主要是强调慎终追远、自下而上的孝悌之道,由己及人不断地推广。宗法制社会里的一切政治措施也都是从这一原则出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中的"老吾老,幼吾幼"与"亲其亲,子其子"词的用法和文意皆同。其思想也都强调这种孝悌之道的施行对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2]王宜庭.沈复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8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9:1

[4] 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7

[5] 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 中华书局 2005:22-23

[6]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241-242

[7]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 2005:13

[8] 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217-218

猜你喜欢

训诂学沈复人教版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浮生六记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沈复自嘲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训诂学定义新论
训诂学与民族民俗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