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矛盾论》中辩证同一性的认识

2014-07-04权俊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矛盾论

权俊

[摘要]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国社会革命实践,对矛盾的辩证同一性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阐述和论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观点,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矛盾论》;辩证同一性;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1937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演时作了《矛盾论》的报告,他是在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对矛盾的辩证同一性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刻的阐述和论证,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

一、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相反相成”

根据《矛盾论》的论述,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可以被概括为两层意思,即“相反相成”和“相互转化”。

“相反相成”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1]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并赋予了“相反相成”这个哲学命题新的含义。

“相反相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哲学命题。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大概可以算作“相反相成”思想的雏形。《孙子兵法》考察了战争中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军事上相反相成的矛盾范畴,如奇正、虚实、进退、分合、勇怯、治乱、利害、劳逸,等等。

毛泽东继承了这些思想。他说:“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2]这些话与《老子》的叙述形式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毛泽东的《矛盾论》并没有停留在古人那里止步不前。他在继承上述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赋予了“相反相成”新的含义。

首先,毛泽东对“矛盾动力论”进行了更具体的考察。他首先把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分为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提出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的经典论断。但是,内因和外因又是如何通过矛盾双方的作用而影响事物发展的呢?毛泽东用“相反相成”这一命题对此作出了回答:“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4]这段话精辟而简练地阐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矛盾的这两种基本属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这样,《矛盾论》就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科学地回答了矛盾何以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从实践角度看,毛泽东人民战争的军事战略,以及在各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都是这一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体现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哲学智慧。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合作、稳定、和谐、有序的价值取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谐”也是“同一”,而辩证的同一性是包含着差异与对立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对立的杂和多的统一体,但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我们应该学会正视和正确分析各种不“同”(差别、对立、斗争等),以求发展中之和谐。

二、“相互转化”:同一性“更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明确地把转化归结为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问题。《矛盾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首先引用了列宁的一段话:“辩证法是这样的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是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5]因此,《矛盾论》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对列宁上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列宁并没有明确把“转化”作为同一性的表现形式。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可能更多地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易经》《老子》《孙子兵法》等著作都反复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存在互相对立、互相依赖的关系。这些关于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具有极为丰富成熟的辩证法内容,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瑰宝。但正如《矛盾论》所指出的:“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6]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朴素性质,特别表现为它的具体经验性,[7]即习惯用直观思维去描述事物现象的辩证性质。李泽厚说:“中国哲学和文化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毋宁更欣赏和满足于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领悟。”[8]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辩证法上表现得犹为明显。相比之下,《矛盾论》尽管充满着大量的政治军事与现实生活的例子,但它把这一切提升到对立统一的高度进行阐述,脱去了传统辩证法直观朴素的经验性质。这既保留了黑格尔逻辑概念辩证法的抽象形式,又赋予了它现实的内容,从而不同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此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还存有一些消极因素。如《老子》认为矛盾双方向对立面的转化纯粹是源于自然,不需要任何条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用不着主体奋斗,而应安于现状、听天由命。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对立面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鸡蛋转化成小鸡必须要有一定的温度;资本主义转化成社会主义,需要无产阶级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践主体的任务就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去创造一定的条件,使矛盾运动朝着有利于自己的目标转化。这就使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奋斗色彩。在敌强我弱的战争年代,积极地、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弱中取胜的必要条件。endprint

《矛盾论》关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了辩证法革命的、积极的本质,是以中国现实实践为土壤,适应中国军事、政治实际,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批判、改造、转化和创新的结果,是毛泽东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总结与论证。

三、具体的同一性和幻想的同一性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在对同一性的两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简明概括和深刻分析后,还发展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过的“真实具体的同一性”和“抽象的同一性”思想,进一步提出必须区分“具体的同一性”和“幻想的同一性”。

什么是具体的同一性呢?毛泽东说:“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9]也就是说,由现实的矛盾产生现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因而它是客观的、真实的、有条件的;没有现实的条件,就不会有现实的矛盾,也就不会有现实矛盾的转化。

那么,何谓幻想的同一性呢?毛泽东以《山海经》中“夸父逐日”、《淮南子》中“羿射九日”、《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鬼狐变人等为例,指出:“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转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10]可见,幻想的同一性意即离开现实的、具体的矛盾和条件,由人们在脑海中主观想象而形成的同一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脱离主观实际,违反客观规律,把主观幻想的矛盾存在和转化的条件当作具体的、现实的条件,从而产生解决矛盾的错误方法。“左倾机会主义者和右倾机会主义者在思想方法上的错误根源,均在于以幻想的同一性取代具体的同一性。他们不顾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矛盾的特点和中国的国情,必然在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前途、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陷入幻想的同一性而背离中国革命的实际。”[11]

毛泽东指出:“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12]他认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依据具体的条件,在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这些具体的历史条件也就是社会矛盾的具体的同一性。今天,我们正确认识、分析和利用社会矛盾中的具体的同一性,避免以幻想的同一性代替它,是关系到是否能按辩证法办事,是否能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其自身、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总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辩证同一性的若干特征:1、辩证同一性的本质与抽象同一性的本质相反,它不是静止、僵死的自身等同,而是与事物自身相关的否定性或扬弃自身的过程;[13]2、辩证同一性是客观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本来就具有一定的、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联系;3、辩证同一性是现实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同一性。离开现实的、具体的矛盾来谈论对立面的同一性,就只能是主观幻想的同一性,缺乏一定的条件,不同的两个事物既不能互相依存,也不能互相转化。

这些思想,既是对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辩证同一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与中国辩证思维传统和社会革命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世界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进一步中国化,我们需要像《矛盾论》一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发展着的社会实际情况,同中国传统哲学之根结合起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彰显其蓬勃的生命力,并使之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14]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2]李佑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

[3]李泽厚 . 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

[4]夏耕,余源培 . 辩证法故乡的哲学新葩——毛泽东的《矛盾论》[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

[5]王永祥 . 矛盾问题新探[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

[6]郭圣福,魏法谱 .《论十大关系》的哲学思考[J]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1).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页。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6]《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7] 李佑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8] 李泽厚:《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

[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1页。

[11] 夏耕,余源培:《辩证法故乡的哲学新葩——毛泽东的<矛盾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1页。

[13]王永祥:《矛盾问题新探》,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14]郭圣福,魏法谱:《<论十大关系>的哲学思考》,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第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矛盾论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当代价值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内涵与哲学路径——纪念《实践论》和《矛盾论》创作80周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
论阿尔都塞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结构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