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ilson法对旋风力机气动设计与数值模拟

2014-07-04薛榕融

机械与电子 2014年4期
关键词:风轮速比尾流

薛榕融,赵 旭,叶 忱

(1.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710072;2.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89)

0 引言

高效利用风能,成为世界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背景下的重要举措。对旋风力机能提高风能利用率和风场空间利用率,降低发电成本,可显著降低塔架扭矩和弯曲应力,保证风力机稳定运行,在提高装置效率和紧凑性上有极大的潜力,近10年成为风力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其研究以实验、理论预测[1]和数值模拟[2-3]为主。两级叶片气动设计方法尚不成熟,尤其是下游风轮处于上游风轮的近尾流区,来流具有三维非定常特征,缺乏相应的设计方法。速度三角形设计法虽被参考文献[2]采用,但不适用下游风轮,因为风力机处于外流状态,流管扩张,级间距大,实度小,尾流与外流混合,流动不满足质量守恒应用于叶栅单元的假设条件。

在此,将风力机非定常尾流简化为二维准定常流动,提取尾流模型下游风轮前平均轴向速度,采用Wilson设计法设计同半径、同尖速比和间距为半径的对旋风力机[4],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性能并研究两级转速之间的最佳匹配。

1 风轮气动设计

Wilson[5]设计法考虑轴向和切向速度的诱导因子(a,b),研究了梢部损失和升阻比对叶片最佳性能的影响,以及风轮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以每个叶素截面的风能利用系数最大为目标,约束条件为a,b,可得能量方程:

周速比λ=Ωr/V∞(λR为叶尖速比),叶尖损失系数

采用Matlab编程方法,使此问题转变为有约束的最值问题,以式(2)为约束条件,式(1)为目标函数,使用fmincon函数直接进行计算,迭代得到收敛的诱导因子a和b,计算出F,最终获得安装角θ=-α(式3)和弦长c分布(式4)。

先用Wilson法完成上游风轮设计,应用AV(aero viroment)模型,获得下游风轮所在位置的平均流速V∞2,再应用Wilson法完成下游风轮气动设计。这种近似方法假设下游风轮对上游风轮气动特性和尾流均无影响,对旋风力机的流动近似为串列两级的一维准定常。

采用此法设计同半径、同尖速比(λ1=λ2=6)间距为R的对旋风力机,来流风速V=11.3 m/s,半径R=1.438 55 m,翼型为NACA4412,叶片数均为3,可得上游风轮转速n1=450 r/min。将叶片沿展向均匀取10个截面,取各截面攻角α均为5°,计算获得各截面安装角与弦长分布如图1所示。利用AV尾流模型得到下游轴向位置x=R截面,r<R区域平均轴向速度为6.846 m/s,根据λ2=n2×R/V2获得下游风轮转速n2=270 r/min。由式(1)和式(2),在同尖速比条件下,得到的a,b,F 相同,因此,上下游风轮安装角、弦长相同(下游风轮反装)。

图1 上游风轮截面弦长与安装角分布

2 对旋风力机三维数值验证

2.1 上游风轮气动性能

为了验证设计的准确性和探索最佳转速匹配,选用动量叶素理论和CFD模拟,对上游风轮不同转速下功率系数进行对比。理论方法是已知气动外形,通过动量叶素理论[6]和Glauert涡环修正迭代求解[7]诱导因子的风力机气动性能预估程序,CFD方法采用FLUENT软件单独对上游风轮进行三维定常流动模拟。CFD模型选用1/3圆柱模拟单叶片风轮,分为内域和外域,内、外域前、后端距风轮3R,7R,半径为5R,内域为包含叶片的1/3薄圆柱,设置为运动参考系(MRF),内、外域网格数为1 336 827,555 030。边界条件选用周期性边界、速度入口、压力出口和壁面边界。湍流模型选用标准k-epsilon模型。湍动能设为1 m2/s2,湍流耗散率为1 m2/s3。CFD方法与理论方法结果对比如图2所示。

图2 上游风轮功率随转速变化

由图2可知,FLUENT数值模拟结果在450 r/min处得到峰值,功率为2 616 W,Cp=0.455,与设计点重合,表明上游风轮设计成功;理论方法则在500 r/min处取得峰值(功率3 232 W,Cp=0.563),基本能捕捉功率最高点。由于理论方法中近似将阻力系数处理为0,且除叶片损失系数外不考虑三维流动,所以导致结果有偏差。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性能估算,利用该理论方法快速有效。2种方法显示功率随转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2 下游风轮变转速对上游风轮气动性能影响

当上游风轮转速确定为450 r/min后,采用CFD方法,验证下游风轮特性和最佳转速,研究下游风轮对上游的影响。计算域及模型如图3所示,内域网格数 ROTOR1为455 452,ROTOR2为455 634,外域为586 264。边界条件、湍流模型和运动参考系设置同2.1节。功率系数均以上游风轮前风速V∞为基准,风速不变,下游风轮转速变化引起功率变化,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图3 FLUENT计算模型

图4 下游风轮转速对旋风力机功率特性影响

由图4可知,下游风轮转速从50 r/min增加到300 r/min,其功率从0增加到最大值576 W,而上游风轮功率从2 475 W缓慢降低到2 304 W,下降幅度小(6.9%),说明下风轮的气流遮挡[2]造成上风轮功率减少不明显,与参考文献[8]的实验结果相吻合。当下风轮转速再增加时,其功率显著下降甚至到负功,这是因为在实际情况下,风轮的转速受到风速控制,V∞2能量小不足以推动下游风轮高转速运转,若人为维持高转速需额外的能量输入,因此,下游风轮功率峰值之后的模拟状态点已无实际意义。对旋风力机数值模拟结果为:

a.在设计点(下风轮转速270 r/min)总功率(系数)最大为288 1 W(0.501),此时上下风轮功率(系数)分别为233 8 W(0.407)和543 W(0.094),下风轮功率约为上风轮的23.1%。

b.对比单级上风轮最大功率系数0.455,对旋风力机最大功率系数0.501 4,提高了10.11%。

c.上风轮加装下风轮后功率系数从0.455下降到0.407,降低10.5%,主要原因是下风轮气流遮挡作用。

d.下风轮的功率系数0.094是以V∞为参考,若以V∞2为参考,其功率系数达到0.423。

3 结束语

结合Wilson设计方法,利用风力机尾流提出了对旋风力机的气动设计思路。通过理论方法和CFD方法,验证此法有较高的准确性,体现在:

a.理论方法和CFD方法获得的最大功率系数均在设计点附近,两者走势基本相同,对最大功率点捕捉准确,理论方法程序设计有效。

b.总功率系数在设计点达到最大0.501,下游风轮转速变化对流经上游风轮的气流遮挡造成功率下降较小(10.52%)。

c.上下游风轮的功率系数分别为0.407和0.423,具有较高性能,设计方法可行。

[1] Lee S,Kim H,Lee S.Analysis of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n a counter-rotating wind turbine[J].Current Applied Physics,2010,10(2):339-342.

[2] Shen W Z,Zakkam V A K,S rensen J N,et al.Analysis of counter-rotating wind turbines[J].Journal of Physics:Conference Series,2007,75,Article ID:012003.

[3] Santhana K P,Joseph B R.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30 kW contra rotor wind turbine[J].ISRN Renewable Energy,2012,Article ID:939878.

[4] Jung Sung Nam,No Tae-Soo,Ryu Ki-Wahn.Aerodynamic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a 30 k W counter-rotating wind turbine system[J].Renewable Energy,2005,30(5):631-644.

[5] 赵丹平,徐宝清.风力机设计理论及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贺德馨.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7] Glauert H.Windmills and fans[J].Aerodynamic theory,1935,(14):324-340.

[8] Li Zhiqiang,Wang Yong,Zhang Yusheng.Experimental study on interaction of the counter-rotating rotors in a wind turbine[A].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for Renewable Energy & Environment(ICMREE)[C].IEEE,2011.570-574.

猜你喜欢

风轮速比尾流
叶片数目对风轮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飞机尾流的散射特性与探测技术综述
考虑耦合特性的CVT协同控制算法研究*
锥形流量计尾流流场分析
按行程速比系数综合双曲柄机构新思路
水面舰船风尾流效应减弱的模拟研究
CVT速比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及其应用*
基于主动耦合干预的无级变速器速比控制
新型双风轮风力机气动特性的三维流场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