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

2014-07-03尹祚婷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读本教科书开放性

尹祚婷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09-02

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教材中基本“同类”的文本进行对比拓展、迁移,这样在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文本的拓展与延伸

有老师将“谛听天籁”这一板块中的两篇文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和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迁移教学,仅用了一堂课时间,就让学生轻松地学完了两篇课文。课堂上黄老师好像只提了三个主要问题:①……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②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要求同学们各自陈述理由(由于这两篇文章都是写大自然的美,但风格不同,同学们欣赏时,各人有各人的体味)。③让同学们找一找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了《江南的冬景》可爱、迷人、明朗,还有点悠闲的特点,而《西地平线上》则给人一种壮美、辉煌、雄党的感觉。这堂课就是将文末中的同类文章进行对比迁移教学。这种对比迁移教学,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试想如果将两篇课文分开来教学,至少要两课时时间,而且又是同一板块的“同类”课文,反复讲授,很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材与《读本》拓展与延伸

有人说:《读本》是让学生自己读的。话虽这样说但我们在防止过去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现象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放任自流,让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的现象,不要忘记应发挥教师在大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科书和《读本》在课堂教学相辅相承的作用。况且《读本》在书前《致同学》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套书共五册,每册分若干个专题,它们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必修课教科书参照呼应,它们之间或是补充扩展,或是深化阐释,或是另辟蹊径,在这样的阅读空间中,同学们一定会有心领神会的发现。”

例如:我们在教学教科书“必修一”中的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时,能否与“读本”第五专题“何以为家”结合起来?韩少功将法国西部海滨城市圣纳塞尔市写得那样美丽: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你能说这个地方不美丽,你能说作者不喜爱这个地方?你说不爱就言不由衷了。可家乡却是“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你却说他美丽,这也是明显说不通的,但作者为什么却要“归去”?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能理解。如果我们将这篇课文的学习,与《读本》第五专题“何以为家”结合起来,如果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读一读《读本》中关于“家”的作品,学生就可能好理解多了。苏雪林在《家》中说:“我们应当将自己的家的观念束之高阁,而同心合意地来抢救同胞大众的家要紧,这时代我们正用得着霍去病将军的那句壮语:‘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方令儒在《家》中说得更清楚:我“猛然晤到了家的意义,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会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向前爬。”读到《家》中这样的语言,我们再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就容易得多,也就不是他乡美丽不美丽、可爱不可爱的问题了,同时文中的有些语言,如“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的”,这些含有感情哲理而又形象的语言也就不难理解了。

碰巧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我心归去》,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讨论了作者为什么要“归去”。最后的结论是,法国的物质丰富,景物美丽,但他们精神空虚;故乡虽然贫瘠、丑陋,但人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所以韩少功要回来。由此,我要问,物质丰富、景物美丽就精神空虚了?那我们今天为什么有人还要“孔雀东南飞”,去物质较为富裕的地方?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搞经济建设,把家乡建设得美丽?这样理解显然也是说不通的。

由教科书文本向《读本》拓展延伸,既可以加深课堂对教科书文本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检查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即对课程文本进行二度开发的问题。例如,我们学习孙犁的散文《亡人逸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了文本的学习重点,即“细节”对人物的刻化作用,可以向《读本》中同是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迁移拓展,让学生找出其最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并品味其作用,从而达到巩固教科书文本教学重点的目的。

三、教材向其他学科拓展与延伸

语文跨学科拓展延伸是学科的本质属性。《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语文工具性和基础学科的特点,它必须为其他学科服务,必须为社会服务。所以,语文课程向其它学科迁移,向课外延伸,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本质属性。

记得有位中职老师上阅读课,阅读理解的题目是:谭嗣同就义的动机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样的答案,照原文肯定没有问题,可是我们细想一想,或者请教一下历史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为“变法而流血者”是从谭嗣同开始吗?前面好像还有商秧、吴起……,如果我们的这堂语文课和历史学科沟通一下,这样的答案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这就是说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学科、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各种电子传媒到日常生活用品,从新区村组环境到娱乐场所,从名胜古迹到自然景区,从人物对话到乡间方言俗语,从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到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作为母语,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本教科书开放性
雏燕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