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答行为及思考
2014-07-03李琳
李琳
摘要:例举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分析教师理答行为对于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影响,浅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理答方式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答行为;理答方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7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30
一、背景
新课改以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为了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最大程度地受益,“高效课堂”一词备受关注。课堂上的每一环节必须精心设计,其中“有效提问”至关重要,其良性作用也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以问题为中心的组织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在课前细细研磨,避免多问、乱问、低效提问,达到一个问题抛出后即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以此为切入点,笔者在听课、教研过程中留心观察,发现虽然高效课堂、有效提问已被大部分教师认可和实施,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听课中发现,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理答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以鼓励为主,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很好”、“非常好”使用频率较高,对于回答错误或有偏差的学生,为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教师也都基本不给予直接否定,“请再思考一下”、“再听听看别的同学的意见”、“答案还需要斟酌”这些间接否定的简短点评较为常见。如果课堂的高效是以有效提问为中心,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做到更好?教师在学生给出答案后的理答行为,其实是学生也非常在意的细节。比起以口头方式对学生进行蜻蜓点水式的点评,是否也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答案进行问题的重新设计与整合?既透彻分析问题,同时也起到以行动来对学生进行正面鼓励的效果?
二、案例
[情境1]
回顾强、弱电解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仅提供以下试剂或药品:甲基橙、酚酞、稀盐酸、稀醋酸、醋酸钠晶体、烧碱固体、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小烧杯若干,请设计实验方法,证明醋酸是一种弱酸。”
学生开始前后讨论,有些则低着头独立思考,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能抓住弱电解质的本质特征,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法。经过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同了两种方法:
1. 将少量醋酸钠晶体溶解在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观察现象。若溶液变红,说明醋酸钠溶液呈碱性,推知醋酸钠发生水解,根据“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证明醋酸是弱酸。
2. 取少量稀醋酸,滴加几滴甲基橙试剂使溶液呈红色,再加入醋酸钠晶体,观察现象。若溶液红色变浅,即说明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由于CH3COO?浓度增大,导致电离平衡向左移动,H+浓度减小,故醋酸属于弱电解质,是一种弱酸。
即将“风波平息”之时,一直低头冥思苦想的小石同学突然举手发言,提出了另一种方法:分别取等pH值的盐酸和醋酸,同时稀释100倍后再测其pH值,所得到的醋酸溶液pH值较小,说明醋酸存在电离平衡,稀释相同倍数后其H+浓度变化较小,从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是弱酸。此方法提出后,班上同学又立即进入讨论状态,但大家很快指出了其中的“漏洞”:题目中并没有给出“等pH值的盐酸和醋酸”,比较二者pH值需要用到pH试纸,题目中也没有给出,小石的方法与题设不符。见同学们课堂上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我顿感这个问题设计得“颇有成效”,并当即表扬了指出问题的学生“非常好!”并提醒小石“注意审题”。
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我已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讨论氛围中巩固了“弱电解质”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应该已经结束。但是,就在我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时,小石的表情和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趴在桌上,用笔在纸上若有所思地点点戳戳,并不抬头听课,看上去有些沮丧。小石平时是个很认真的学生,但是性格比较内向,话很少,今天是难得的一次他主动发言,可是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出了错,心里定是不自在,连继续听课的兴趣也没了。
下课之后我开始反思课堂上自己的处理方式,像小石这样的学生,课后勤奋好学,做了很多习题,课上他所提出的方法在很多习题中都有出现,他应该是受到习题的影响,产生了思维定势,忽略了题设条件。如果因此让他有了挫败感,或许会动摇了他学习的积极性。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简单的“注意审题”这么几个字,对于小石产生的负面影响比我想象中的要大。那么,我能否将自己的点评方式做些改进?能否用他的“错误”来鼓励他并同时让全班受益呢?
[情境2]
上节课,关于“证明醋酸是一种弱酸”的问题,我们达成了一致。期间,小石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但是被同学们否定了,大家指出“等pH值”这一条件不符合题设,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1.什么是pH?如何运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溶液pH是否相等?2.能否利用题目所给物质得到“等pH的盐酸和醋酸”?
问题一出,学生们开始相互讨论,其中最为安静的是小石,他眉头紧锁俨然一副深入思考的样子,我走近轻声询问他的思路,并一同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由他来分析刚才的问题:取适量题目中所提供的稀盐酸、稀醋酸,分别滴入甲基橙试剂,最后分别加入适量蒸馏水直至两份溶液红色深浅度完全相同,这样就配得了“等PH的盐酸和醋酸”。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可,我及时给予点评,告诉小石:能提出别人想不到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虽然存在瑕疵,但能在原先的“错误”里找到突破口,对问题加以分析,又修正了“错误”,说明他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又补充:小石所用的方法叫做比色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医药、化工等行业是一种常用分析方法。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对小石投去肯定、赞许的目光,我看见小石的眼睛在闪光,他又找回了自信。
反思:在原来的方法前加上几步,就能将原来的“错误”改成正确的方法。起先我还有所顾虑,担心小石想不到合适的方法对他造成“二次伤害”,于是决定不露声色地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中,先了解他的想法,再适时加以引导,像他这样基础好肯钻研的学生,只要提点一二他便茅塞顿开了。endprint
三、对教师理答方式的几点思考
1. 学会倾听学生
一般情况下,一个问题抛出后,教师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保证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质疑、反驳的机会也大大增多。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当学生有话想说时,我们也要让他们把想要说的话进行到底,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再给予评价,也许某一个学生的思路在全班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因为担心教学节奏被打乱,教学时间被“浪费”,而在学生刚刚陈述想法之时便打断他的发言,匆匆给予否定,那么即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错误,也会因教师对其发言的不尊重行为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将大打折扣。又例如有些学生的观点本身很好,但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耐心听完之后再做评价,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不论答案是不是教师心中所期望,耐心地倾听学生,让他们把话说尽,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
2. 反向提问引导
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出错,除了直接或间接给予否定,还可以以反向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可以将“错误”淡化,消除或减轻学生的紧张感,避免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长时间滞留在自责、懊丧的负面情绪中,影响后续听课。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教学中,因为品红的特点鲜明,学生大多能记住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体现的是其漂白性,但问及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褪色的原因,也常被误认为是漂白性,涉及此类习题学生频频出错。为了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的理解,我采用了反向提问的方法作为评价,即“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褪色是因为其具有漂白性,那么加热褪色后的溶液会恢复紫色?”问题的立意是想让学生回顾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的实验现象,加热后品红又恢复红色,说明二氧化硫有漂白性且为暂时性漂白,再以高锰酸钾实验现象作为对比,答案不言而喻。整个过程,没有涉及对错,仅以反问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让学生的思维过程连贯流畅。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对!”“错!”就打发了事,理答方式要多样化,要能唤起学生更深层的思考。
3. 即时“将错就错”
很多老师在公开上课时都害怕学生回答问题出错,却不知很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案例中的小石同学,在给出了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答案之后,若我不只是简单地否定小石“注意审题”,而是及时针对这个“错误”将错就错,设计出后续的几个问题,并将问题的讨论继续进行下去,那么那节课的课堂教学将会高潮迭起,学生的思维也会在连续地碰撞中不断产生火花。事实上,只要我们花些心思,找找方法,以更加巧妙的点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错误,那么错误的暴露对于学生何尝不是一种受益?
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问题的回答,有的可能过于简单,没有思维的深刻性;有的可能笼而统之,没有层次性;有的可能是认知水平局限,没有完整性;有的是思维方法有误或存在障碍,没有科学性。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答案时,给予的“反应”都必须是谨慎的,斟酌而后行的,不可只注重有效提问而忽略了理答环节的重要性,与高效课堂的有效提问相呼应,我们的理答方式也要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理答更是一门学问,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争取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 项阳. 教师在研究共同体中提升理答水平[J]. 江苏教育研究,20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