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2014-07-03王燕锋
王燕锋
【摘 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于科学教学,不但在教材处理上要以生为本,而且在材料准备上也要以生为本,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以生为本;科学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关注学生,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处理教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整,处理好每个细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就以《空气有重量吗》为例,谈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体现在教材处理上
《空气有重量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七课,教材安排了“空气有重量吗”和“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这两个内容,其中第一个内容包括三个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制作简易小天平并测量空气的重量;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三、天平测量皮球的重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活动多,内容杂,信息量大,难度高。
因此,笔者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1. 移,减少内容。第二个内容“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与第一个内容联系不紧密,因而可以将它移到下节课的单元总结课中,减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然就会使得教学重心倾向于第一个内容了。
2. 改,简化思维。教材中的实验是这样的,小天平的一端挂笔套,另一端挂气球,调平衡。之后将气球充气,挂上去。这里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形式是:
这个逻辑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适合推理的。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并不适合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因此笔者进行了适当的改动,将笔套改成气球。3. 减,降低要求。教材中要求学生制作小天平,定三点,调平衡。而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制作小天平花时长,打结绑线水平差,效率低下。因为小天平的制作并不是本课时的重点,因此笔者对小天平的制作要求进行了简化,教师准备好带挂钩的托架、定好三点的木条,学生只需将木条挂到托架上,一两秒就可以安装完毕,简单方便。
4. 加,突破难点。让三年级的学生设计实验并会用小天平来证明空气有重量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老师的指引。为此,笔者在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在学生回忆电子秤、弹簧秤等称量工具中引出“小天平”;从“你知道小天平的用法吗?”指导学生了解平衡的意义,并学会用橡皮泥来调节平衡;从“怎么来称空气的重量?”来出示气球,让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从“你发现什么现象,可以说空气有(没有)重量?”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微的实验现象等等。
5. 换,巩固概念。将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换为“再次用小天平验证空气是否有重量”。按教材内容,是先要对活动一“空气是否有重量”中各小组结果不一的实验结果做出判断,再进行改进。但活动一本身就是探究性实验,因为结果不一,使得学生对于空气是否有重量的认识还没有明确,又何谈改进?这样是否会使学生的概念得不到很好的建构?
为了使学生的概念建构清晰简洁,笔者将活动一的实验材料做了改进(后文有具体介绍),使得活动一的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果统一。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明确的“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个概念后,再将活动二换为验证实验:你还可以怎样利用现在的实验装置,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对着桌面上倾斜的小天平,几个学生很快就有了方案。
方案一:将刚才充的气放掉,看天平还会不会平衡?
方案二:将另一个气球也充气,看看小天平的平衡会不会改变?
这样的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加强巩固的效果,降低坡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个科学概念。
二、以生为本,体现在材料准备上
科学课离不开材料,材料准备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课前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试做实验,这样就会有很多发现。
在这节课的材料准备中,笔者发现教材几个不足之处:
1. 小天平的实验中有三个需要绑的地方,一是定好三点后绑三条细线,二是气球充气后的绑紧,三个是将气球绑到天平上。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问题不断。原因是如今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弱,还不太会打结,打一个结往往需要几十秒甚至一分钟。再是这几个绑的要求不低,第二个绑要求绑严实,不能让气球漏气,第三个绑要求绑对位置,刚才是哪里,现在绑上去还是哪里。对于这样的“高要求高标准”,学生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验效率自然不高。
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处理:
1. 巧用材料,节约时间。针对这三个绑,笔者一一进行了改动。将中点的图钉去掉,直接用细线绑,为了使它不易移动,事先用小刀在中点刻了一圈凹槽。这样一来,这个木条就不会前倾后倾了。这个绑,教师事先绑好。第二个绑改为缠,出示塑料制的小气球托,演示使用方法,因为非常简单,学生一看就会,三两下搞定,时间不到五秒就完成了。第三个绑改为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各安一枚图钉,气球托事先打好结,学生往图钉上一挂就行,用时一秒。
2. 改吹为充。教材中的气球是让学生用口吹,其实是不够严谨的。因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成分较高,本身就比周围的空气重。这个知识点学生现在虽然不知道,但我们老师要考虑周密。因此笔者为每一小组准备了一个脚踩式充气筒,操作简便,充气快速,节约时间。
3. 为使实验效果明显,结果统一:选用了又轻又细的木条,将木条的长度增长至50厘米;事先将每一座小天平调好;要求学生将气球充到约为足球大小。
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教师还需要多加关注,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收获、困惑和疑问;多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能动作用,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endprint
【摘 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于科学教学,不但在教材处理上要以生为本,而且在材料准备上也要以生为本,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以生为本;科学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关注学生,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处理教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整,处理好每个细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就以《空气有重量吗》为例,谈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体现在教材处理上
《空气有重量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七课,教材安排了“空气有重量吗”和“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这两个内容,其中第一个内容包括三个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制作简易小天平并测量空气的重量;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三、天平测量皮球的重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活动多,内容杂,信息量大,难度高。
因此,笔者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1. 移,减少内容。第二个内容“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与第一个内容联系不紧密,因而可以将它移到下节课的单元总结课中,减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然就会使得教学重心倾向于第一个内容了。
2. 改,简化思维。教材中的实验是这样的,小天平的一端挂笔套,另一端挂气球,调平衡。之后将气球充气,挂上去。这里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形式是:
这个逻辑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适合推理的。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并不适合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因此笔者进行了适当的改动,将笔套改成气球。3. 减,降低要求。教材中要求学生制作小天平,定三点,调平衡。而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制作小天平花时长,打结绑线水平差,效率低下。因为小天平的制作并不是本课时的重点,因此笔者对小天平的制作要求进行了简化,教师准备好带挂钩的托架、定好三点的木条,学生只需将木条挂到托架上,一两秒就可以安装完毕,简单方便。
4. 加,突破难点。让三年级的学生设计实验并会用小天平来证明空气有重量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老师的指引。为此,笔者在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在学生回忆电子秤、弹簧秤等称量工具中引出“小天平”;从“你知道小天平的用法吗?”指导学生了解平衡的意义,并学会用橡皮泥来调节平衡;从“怎么来称空气的重量?”来出示气球,让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从“你发现什么现象,可以说空气有(没有)重量?”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微的实验现象等等。
5. 换,巩固概念。将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换为“再次用小天平验证空气是否有重量”。按教材内容,是先要对活动一“空气是否有重量”中各小组结果不一的实验结果做出判断,再进行改进。但活动一本身就是探究性实验,因为结果不一,使得学生对于空气是否有重量的认识还没有明确,又何谈改进?这样是否会使学生的概念得不到很好的建构?
为了使学生的概念建构清晰简洁,笔者将活动一的实验材料做了改进(后文有具体介绍),使得活动一的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果统一。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明确的“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个概念后,再将活动二换为验证实验:你还可以怎样利用现在的实验装置,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对着桌面上倾斜的小天平,几个学生很快就有了方案。
方案一:将刚才充的气放掉,看天平还会不会平衡?
方案二:将另一个气球也充气,看看小天平的平衡会不会改变?
这样的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加强巩固的效果,降低坡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个科学概念。
二、以生为本,体现在材料准备上
科学课离不开材料,材料准备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课前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试做实验,这样就会有很多发现。
在这节课的材料准备中,笔者发现教材几个不足之处:
1. 小天平的实验中有三个需要绑的地方,一是定好三点后绑三条细线,二是气球充气后的绑紧,三个是将气球绑到天平上。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问题不断。原因是如今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弱,还不太会打结,打一个结往往需要几十秒甚至一分钟。再是这几个绑的要求不低,第二个绑要求绑严实,不能让气球漏气,第三个绑要求绑对位置,刚才是哪里,现在绑上去还是哪里。对于这样的“高要求高标准”,学生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验效率自然不高。
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处理:
1. 巧用材料,节约时间。针对这三个绑,笔者一一进行了改动。将中点的图钉去掉,直接用细线绑,为了使它不易移动,事先用小刀在中点刻了一圈凹槽。这样一来,这个木条就不会前倾后倾了。这个绑,教师事先绑好。第二个绑改为缠,出示塑料制的小气球托,演示使用方法,因为非常简单,学生一看就会,三两下搞定,时间不到五秒就完成了。第三个绑改为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各安一枚图钉,气球托事先打好结,学生往图钉上一挂就行,用时一秒。
2. 改吹为充。教材中的气球是让学生用口吹,其实是不够严谨的。因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成分较高,本身就比周围的空气重。这个知识点学生现在虽然不知道,但我们老师要考虑周密。因此笔者为每一小组准备了一个脚踩式充气筒,操作简便,充气快速,节约时间。
3. 为使实验效果明显,结果统一:选用了又轻又细的木条,将木条的长度增长至50厘米;事先将每一座小天平调好;要求学生将气球充到约为足球大小。
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教师还需要多加关注,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收获、困惑和疑问;多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能动作用,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endprint
【摘 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于科学教学,不但在教材处理上要以生为本,而且在材料准备上也要以生为本,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以生为本;科学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关注学生,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处理教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整,处理好每个细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就以《空气有重量吗》为例,谈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体现在教材处理上
《空气有重量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七课,教材安排了“空气有重量吗”和“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这两个内容,其中第一个内容包括三个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制作简易小天平并测量空气的重量;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三、天平测量皮球的重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活动多,内容杂,信息量大,难度高。
因此,笔者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1. 移,减少内容。第二个内容“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与第一个内容联系不紧密,因而可以将它移到下节课的单元总结课中,减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然就会使得教学重心倾向于第一个内容了。
2. 改,简化思维。教材中的实验是这样的,小天平的一端挂笔套,另一端挂气球,调平衡。之后将气球充气,挂上去。这里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形式是:
这个逻辑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适合推理的。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并不适合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因此笔者进行了适当的改动,将笔套改成气球。3. 减,降低要求。教材中要求学生制作小天平,定三点,调平衡。而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制作小天平花时长,打结绑线水平差,效率低下。因为小天平的制作并不是本课时的重点,因此笔者对小天平的制作要求进行了简化,教师准备好带挂钩的托架、定好三点的木条,学生只需将木条挂到托架上,一两秒就可以安装完毕,简单方便。
4. 加,突破难点。让三年级的学生设计实验并会用小天平来证明空气有重量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老师的指引。为此,笔者在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在学生回忆电子秤、弹簧秤等称量工具中引出“小天平”;从“你知道小天平的用法吗?”指导学生了解平衡的意义,并学会用橡皮泥来调节平衡;从“怎么来称空气的重量?”来出示气球,让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从“你发现什么现象,可以说空气有(没有)重量?”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微的实验现象等等。
5. 换,巩固概念。将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换为“再次用小天平验证空气是否有重量”。按教材内容,是先要对活动一“空气是否有重量”中各小组结果不一的实验结果做出判断,再进行改进。但活动一本身就是探究性实验,因为结果不一,使得学生对于空气是否有重量的认识还没有明确,又何谈改进?这样是否会使学生的概念得不到很好的建构?
为了使学生的概念建构清晰简洁,笔者将活动一的实验材料做了改进(后文有具体介绍),使得活动一的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果统一。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明确的“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个概念后,再将活动二换为验证实验:你还可以怎样利用现在的实验装置,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对着桌面上倾斜的小天平,几个学生很快就有了方案。
方案一:将刚才充的气放掉,看天平还会不会平衡?
方案二:将另一个气球也充气,看看小天平的平衡会不会改变?
这样的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加强巩固的效果,降低坡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个科学概念。
二、以生为本,体现在材料准备上
科学课离不开材料,材料准备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课前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试做实验,这样就会有很多发现。
在这节课的材料准备中,笔者发现教材几个不足之处:
1. 小天平的实验中有三个需要绑的地方,一是定好三点后绑三条细线,二是气球充气后的绑紧,三个是将气球绑到天平上。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问题不断。原因是如今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弱,还不太会打结,打一个结往往需要几十秒甚至一分钟。再是这几个绑的要求不低,第二个绑要求绑严实,不能让气球漏气,第三个绑要求绑对位置,刚才是哪里,现在绑上去还是哪里。对于这样的“高要求高标准”,学生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验效率自然不高。
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处理:
1. 巧用材料,节约时间。针对这三个绑,笔者一一进行了改动。将中点的图钉去掉,直接用细线绑,为了使它不易移动,事先用小刀在中点刻了一圈凹槽。这样一来,这个木条就不会前倾后倾了。这个绑,教师事先绑好。第二个绑改为缠,出示塑料制的小气球托,演示使用方法,因为非常简单,学生一看就会,三两下搞定,时间不到五秒就完成了。第三个绑改为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各安一枚图钉,气球托事先打好结,学生往图钉上一挂就行,用时一秒。
2. 改吹为充。教材中的气球是让学生用口吹,其实是不够严谨的。因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成分较高,本身就比周围的空气重。这个知识点学生现在虽然不知道,但我们老师要考虑周密。因此笔者为每一小组准备了一个脚踩式充气筒,操作简便,充气快速,节约时间。
3. 为使实验效果明显,结果统一:选用了又轻又细的木条,将木条的长度增长至50厘米;事先将每一座小天平调好;要求学生将气球充到约为足球大小。
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教师还需要多加关注,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收获、困惑和疑问;多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能动作用,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