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岁月的馈赠
2014-07-03许斌
许斌
中国银行业肇始于19世纪中叶,百年历史的车轮辗转,中国银行业历经了汇通天下的兴盛,流金岁月的繁华,也见证了百折不挠的奋进,励精图治的变革。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历年来共计收集各类珍贵金融文物3万余件,其中馆藏的孤品、珍品千余件,仿佛成为金融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慧眼识珍 变废为宝
在当今世界,各国著名的博物馆、陈列馆都有镇馆之宝。在工行筹建博物馆的时候,也需要自己的“镇馆之宝”。那么,“镇馆之宝”何来?征集组的同事们想到了一件特别的机器,形状有点像打字机,放在一个架子上,正式的名字叫记账机。大家一致认为,这件东西非常有价值,别人没有,今后也是难找到的。
这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旧银行引进的美国“国民”牌和“裴罗氏”机械记账机,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的银行业总共只有近40台,据说当时引进的价格是5000美元一台,堪称高端设备。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无法从美国进口零件,只能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维修机器。70年代初,银行使用东德和意大利的电子记账机,这类机器便逐渐淡出业务一线,有些被送进仓库,有些甚至被当作废品处理。
筹建组工作人员在走访了当年使用和维修过早期银行器具的老前辈和专业技术人员后,得到了些许线索。他们根据回忆绘制成记账机草图,带到基层仓库,按图索骥,和库房的报关人员一同寻找。
某一天,当征集组人员打开尘封已久的工行虹口支行的地下人防仓库大门的时候,眼前不禁一亮,这不就是图纸上的“宝贝”吗?这是一台20世纪40年代美国“国民”牌机械记账机,该机器的生产厂商“国民”,现在已经改名为美国NCR公司。该公司在上海的办事处闻讯后,专门派员前来查看。他们看后极为惊叹,因为这种产品在他们公司早已荡然无存,只有档案资料。他们还特地从美国NCR公司总部发来一张20世纪30年代美国职业女性操作“国民”牌机械记账机的照片,和征集组发现的这台机器一模一样。经过老员工的组装和维修,这台几乎80多岁“高龄”的机器,在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了。这台机器,也成了银行博物馆开馆时的第一代“镇馆之宝”。
机不可失 重金求宝
2003年,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美国钞票公司印制的中国纸币样本三巨册最终以318万元的金额成交,创下中国纸币单项拍卖世界纪录。买下这三册纸币样本的就是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这套存世孤品完整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钞票印制历史,包括1905年至1949年中国54家银行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的纸币样本,有1113枚,其中正面印样和背面印样分别有529张和584张,均印于极薄的特种纸上,以正、背单面印样贴于册内,保存极为完好。更可贵的是,在保存样钞的同时,还保存着各委托银行、面额种类、印制数量,甚至每枚纸币印刷年月的详细记载,为考证、研究纸钞的发行提供了最具权威性的资料,无疑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文档资料。
这部纸钞样本不但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而且非常完整。它涵盖了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长达45年的中国纸钞发行,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旧中国纸币兴起、发展、衰亡的历史。
同时,这又是一部系统反映中国纸钞管理体制的文档资料,记载着近代中国银行业纸钞发行制度的发展与沿革。从早期纸钞发行的混乱局面到1935年币制改革后集中于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到1942年7月最后集中于中央银行一家的过程。可谓集文物性、史料性、艺术性于一身。
2010年,工行获悉美国钞票公司当年印制钞票的钢雕刻版在若干年前被一位收藏家购得,经过多次联系、鉴定和洽谈,最终斥重金购得这批800多块钞版,并送至银行博物馆入藏。这批钞版和纸币样本也终于团聚。美国钞票公司当年采用的雕刻凹版技术直到今天还被用于印钞。该技术集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技法于一身,难度非常大,本身就有防伪功能。据印钞造币公司的老专家讲述,雕刻这样一块钞版至少需要一位熟练的雕刻师,花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不能出一丝的差错。这组展品,也成了银行博物馆目前的“镇馆之宝”。
世界之最 “宝”罗万象
银行博物馆还馆藏有许多堪称中国之最甚至世界之最的展品,意义非凡,弥足珍贵。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为商品交换手段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物品越来越多,交换的物品种类不断增加,实物交换就显得不太方便,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应运而生。贝在夏代就已成为交换的媒介。因为贝轻巧坚固,便于携带,易于计数,同时在原始社会先民早已用贝作为装饰品,对它很熟悉。可以说,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起初使用的是天然贝,以后又产生了人工制造的骨贝、石贝、陶贝和铜贝等。许多和财富有关的汉字,都用贝作为偏旁,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当时用贝作为货币的情况。
中国最早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黄金货币,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这种郢爰金版形状像一块块豆腐干,上面打有许多印记,计有“郢爰”、“陈爰”、“鬲爰”等五六种,使用时需要经过切割和称量。金版上的印记大部分为“郢爰”二字,“郢”是楚国的首都名,“爰”是货币重量名称。因这些印记像印章一样,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明朝有一张纸币,堪称世界上票幅面积最大的纸币。这张名为“大明通行宝钞”的纸币,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的,四周有龙纹花栏,上面横书“大明通行宝钞”六字,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有古钱图样,下面为“中书省奏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末有洪武年月日。这张钞票长约34厘米,宽约22厘米,竟然比我们使用的A4纸还要大一些。说完最大的,其实世界上最小的纸币也在中国,民国时期的浙江地方银行为解决当时辅币之不足,发行了一种面额为一分的纸币,这种纸币长仅5厘米,宽仅2.5厘米,是迄今为止我国票幅最小的纸币。
1949年,国统区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为了应付局面,国民政府不断发行大额钞票,十万、百万等大面额纸币层出不穷。其中面额最大的当属一枚1949年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面额为“六十亿圆”的纸币,为中国历史之最,该纸币折合金圆券1万元,在1949年的上海,仅能买到70余粒大米。
人民币人人在用,可是知道第一套人民币是什么样的人恐怕不多。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发行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最小面额“壹圆”,最大面额“伍万圆”,62种版别。行名“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书写。第一套人民币种类多、规格不一、防伪性能差,于1955年停止使用。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单位:上海市银行博物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