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构

2014-07-03陈永畅汪姗姗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陈永畅 汪姗姗

【摘 要】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征,利用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探究活动、创造反思环境、营造迁移氛围的基本学习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多层面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一、模式初构的背景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掀起了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变得空前活跃: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等先进思想传遍神州大地;胡卫平教授的团队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这些都为我们如何培养具有思维品质的跨世纪新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数学被誉为思维的工具学科,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把眼光放到学生思维形成主阵地——课堂,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模式初构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理论

本模式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亦表明,学习是建构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和周围环境积极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化、平衡,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二)思维型课堂教学基本原理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认知冲突;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思维方式、经验教训等进行反思,应用迁移。主要采用的教学原理如下:

(三)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思想与流程

以问题情境为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探究活动为平台,形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的过程;以总结反思为手段,养成学生自我监控的习惯;以拓展运用为工具,检验应用迁移的能力。

(一)情境——为问题而创设

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但不少问题也随之而来。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一课导入为例:

(二)探究——为思维而生成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师生思想碰撞交融的场所。但我们常常生怕学生的“偏轨”给我们的课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我们的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走着预设的每一步,却埋葬了学生的“人性”和活泼。取而代之的是传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体。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算式中有这样的题目:

必要的探究,给学生创设了感受、经历、体验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理解、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不知疲倦验证猜想和论证假设;更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知识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过程。

(三)反思——为再创造而呈现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由此可见,反思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进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查环节让学生对于随机事件有了深入的理解,这就是反思的魅力,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解读文本中没有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才能不断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因此,加强方法教育,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四)拓展——为迁移而营造

迁移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不断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然,准备了良好的迁移条件,不等于迁移活动就一定会发生。迁移活动的实现,还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完角的度量后,能利用量角器量角、画角。这时我们不妨设计这样的拓展题目:

笑笑在做作业时要画一个15°的角,但她只有一副三角板,她该如何画呢?

如果要画一个75°或105°的呢?你能帮帮她吗?

一个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探究,学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迁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迁移理论,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性举措。

综上,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聚焦于课堂活动的核心“思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寻求办法解决问题——总结反思问题——提升迁移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培养思维,实现思维多层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2]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3]张蕾,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

[4]周序.新世纪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比较分析[J].课程教材改革,2006(03).

【摘 要】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征,利用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探究活动、创造反思环境、营造迁移氛围的基本学习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多层面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一、模式初构的背景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掀起了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变得空前活跃: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等先进思想传遍神州大地;胡卫平教授的团队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这些都为我们如何培养具有思维品质的跨世纪新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数学被誉为思维的工具学科,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把眼光放到学生思维形成主阵地——课堂,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模式初构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理论

本模式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亦表明,学习是建构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和周围环境积极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化、平衡,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二)思维型课堂教学基本原理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认知冲突;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思维方式、经验教训等进行反思,应用迁移。主要采用的教学原理如下:

(三)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思想与流程

以问题情境为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探究活动为平台,形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的过程;以总结反思为手段,养成学生自我监控的习惯;以拓展运用为工具,检验应用迁移的能力。

(一)情境——为问题而创设

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但不少问题也随之而来。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一课导入为例:

(二)探究——为思维而生成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师生思想碰撞交融的场所。但我们常常生怕学生的“偏轨”给我们的课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我们的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走着预设的每一步,却埋葬了学生的“人性”和活泼。取而代之的是传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体。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算式中有这样的题目:

必要的探究,给学生创设了感受、经历、体验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理解、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不知疲倦验证猜想和论证假设;更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知识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过程。

(三)反思——为再创造而呈现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由此可见,反思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进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查环节让学生对于随机事件有了深入的理解,这就是反思的魅力,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解读文本中没有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才能不断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因此,加强方法教育,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四)拓展——为迁移而营造

迁移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不断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然,准备了良好的迁移条件,不等于迁移活动就一定会发生。迁移活动的实现,还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完角的度量后,能利用量角器量角、画角。这时我们不妨设计这样的拓展题目:

笑笑在做作业时要画一个15°的角,但她只有一副三角板,她该如何画呢?

如果要画一个75°或105°的呢?你能帮帮她吗?

一个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探究,学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迁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迁移理论,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性举措。

综上,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聚焦于课堂活动的核心“思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寻求办法解决问题——总结反思问题——提升迁移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培养思维,实现思维多层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2]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3]张蕾,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

[4]周序.新世纪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比较分析[J].课程教材改革,2006(03).

【摘 要】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征,利用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探究活动、创造反思环境、营造迁移氛围的基本学习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多层面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一、模式初构的背景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掀起了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变得空前活跃: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等先进思想传遍神州大地;胡卫平教授的团队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这些都为我们如何培养具有思维品质的跨世纪新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数学被誉为思维的工具学科,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把眼光放到学生思维形成主阵地——课堂,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模式初构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理论

本模式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亦表明,学习是建构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和周围环境积极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化、平衡,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二)思维型课堂教学基本原理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认知冲突;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思维方式、经验教训等进行反思,应用迁移。主要采用的教学原理如下:

(三)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思想与流程

以问题情境为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探究活动为平台,形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的过程;以总结反思为手段,养成学生自我监控的习惯;以拓展运用为工具,检验应用迁移的能力。

(一)情境——为问题而创设

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但不少问题也随之而来。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一课导入为例:

(二)探究——为思维而生成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师生思想碰撞交融的场所。但我们常常生怕学生的“偏轨”给我们的课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我们的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走着预设的每一步,却埋葬了学生的“人性”和活泼。取而代之的是传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体。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算式中有这样的题目:

必要的探究,给学生创设了感受、经历、体验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理解、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不知疲倦验证猜想和论证假设;更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知识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过程。

(三)反思——为再创造而呈现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由此可见,反思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进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查环节让学生对于随机事件有了深入的理解,这就是反思的魅力,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解读文本中没有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才能不断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因此,加强方法教育,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四)拓展——为迁移而营造

迁移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不断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然,准备了良好的迁移条件,不等于迁移活动就一定会发生。迁移活动的实现,还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完角的度量后,能利用量角器量角、画角。这时我们不妨设计这样的拓展题目:

笑笑在做作业时要画一个15°的角,但她只有一副三角板,她该如何画呢?

如果要画一个75°或105°的呢?你能帮帮她吗?

一个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探究,学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迁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迁移理论,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性举措。

综上,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聚焦于课堂活动的核心“思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寻求办法解决问题——总结反思问题——提升迁移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培养思维,实现思维多层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2]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3]张蕾,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

[4]周序.新世纪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比较分析[J].课程教材改革,2006(03).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