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行动导向”课堂教学实践
2014-07-03徐炜
徐炜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课堂教学现状,提出以“行动导向”教学组织课堂,通过师生会议、学生自由讨论等形式,开展“师生互动、手脑并用、团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锻炼社会能力。
关键词:行动导向?师生互动?手脑并用?团队学习
2007年启动的浙江省数控机械专业课程改革确定以“教学项目”开展教学的理念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新编出版了课改教材,经试用后进行了修订,培训了一批骨干教师。笔者在《<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新教材教学项目设计的实践研究》一文中,也曾就课程项目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学理念需要在教学中去体现,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中去落实,下面笔者就中职机械专业“行动导向”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
包括机械专业在内的一些专业的课改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实践,“教师、教材、学生、课堂”是改革的要素。改革是否到位,首先是教师因素,也就是说,改革的最大动力和阻力都来自于教师;第二是学生因素,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式的、按部就班的听课,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技能),习惯于完成呆板的作业,习惯于参加传统形式的纸质考试,对专业以外的能力的锻炼不足。
因此,构建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形式是现实的需要,要构建体现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的课堂,要构建缩小教师间教学效果差距的课堂,要构建促使学生能力锻炼的课堂。
二、“行动导向”教学观
教师要对人才观和学生观有新的理解,要对建构主义观和“行动导向”教学观有新的思考。
1.人才观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说,一个国家的财富取决于人民的学习能力。人民的幻想力、探索与创新力、运用和发挥新技术和理念的能力,将是国家经济成长的关键来源。
2.学生观
理想的学生应是一个素养高,具有汇集、融合、分析和应用知识的实力,有创意和革新的精神,不畏风险,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因此,我们要运用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培养符合现代要求的技能人才。
3.建构主义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教师始终要思考,今天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就以下问题进行反思。
(1)想到了几种方法达到目的?
(2)如何评定哪个方法是合理的?
(3)教学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为什么适用或不适用?
(4)教学方式是否局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学方式需要学生自行思考、自行评定吗?
(6)教学方式是否让我们了解学生的程度,即已有知识、所知和误解情况?
(7)教学的是原理还是步骤?
4.“行动导向”教学观
“行动导向”教学是基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创设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使学生形成会学的能力;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利益動机、社会动机,并会展示学习成果。
三、“行动导向”课堂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师生互动、团队学习、手脑并用”。
教学策略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多年来师生很少去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应体现“选择性学习”,而非“大而全”式的学习;应体现“参与性学习(师生互动的过程)”,而非“教师讲、学生听”式的学习;应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而非教师“保姆式教学”;应体现“小组合作学习”,而非“个体学习”。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结论,更重要促进并发展学生思维,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教改实践,提出“行动导向”课堂教学基本程序为“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评价”六个方面。
四、“行动导向”课堂教学组织
“师生互动”是“行动导向”教学课堂的精髓之一。笔者将整个课堂划分为5个部分,即3次师生会议和2次学生自由讨论时段,结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及机械专业实例阐述。
1.师生会议1(准备阶段)
(1)学习小组结构。“小组合作学习”是“行动导向”教学课堂的又一个精髓。小组结构关系到教学是否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小组人员的组成。笔者教学实践表明,小组内成员“异质”,组间“同质”的结构较为理想,每组要有相对活跃和好学的学生,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每隔一定时间,教师要根据小组成员合作“磨合”情况、学习效果等及时微调小组成员。随着小组合作的继续和深入,学生明白作为技能人才需要有一定的车间(部门、班组)管理能力。在学生习惯了这样的学习形式后,对小组成员的安排要相对固定。
(2)确定学生组长及记录员。学生组长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推举产生,实行“任期制”,以便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担当更多的责任。记录员则由认真、细心的学生担任。
(3)设置教学情境,呈现问题的开端。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课教学,随着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课改理念逐步为教师所接受、采用,“教学工厂课堂”正成为课堂情境的主流。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习任务应有一定难度,应适合个人自主性学习与小组集体学习的结合,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成功,体现个人价值,体现小组学习的民主性。如呈现“螺纹连接”学习课题,要求学生使用旋具等工具选择“螺柱、螺钉、螺母”等装配两个部件;又如呈现“数控编程与加工轴类零件”学习课题,要求学生对某轴类零件编程并进行加工。
(4)学生拟定所知、未知、须知的范围。教师布置的学习课题,从心理学方面讲,根据教育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差异,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同样,从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期望学说而言,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学生要完成的课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得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解决问题,既“摘得苹果,又实现价值”。
如各小组在组长的统筹下,由学生列出与“螺纹和连接”有关的知识,诸如公称直径、旋向,线数与导程关系,需要认识的各种螺柱、螺钉知识等;又如学生需要准备制图教材,以确保看懂、看全图样等。
在学生学习前,教师还可以提供支架式习题为补助资源,如“与螺纹相关知识”,识图、公差、金属材料、轴的结构等知识,学习小组借助教师所提供的这些支持(俗称“脚手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转移到自己一方。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最后撤去“支架”,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2.自由讨论时段1
对不同知识的教学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更有效,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通常围绕学习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会学习、会操作、在团队中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讨论是观点的碰撞,是“大脑风暴”,是“手脑并用”主要“用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资料阅读、物件观察和分析占据主导。如各小组搜寻和阅读螺柱、螺母的种类和用途等资料,集体探讨完成教师提供的学案中的练习,包括“旋向、线数”等陈述性知识以及诸如“用直线将合适的螺柱与螺母相连接”等程序性知识的练习。又如学生根据零件加工要求,讨论加工工艺以及所需要的刀具、量具准备,为编程做准备。
3.师生会议2
教师巡视各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在组内临时充当组员,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也是迫使少数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投入学习的手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难点,事实上,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上述难点克服,如有的学生尝试多次也不能将“各种螺纹与合适的部件连接”,有的学生的零件加工编程总是出现错误……师生再次集中,一起针对共同性的难点做进一步探讨,提出解决方案。
4.自由讨论时段2
师生在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再次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这里所说的“自由讨论时段”不仅仅是“讨论”,也包括讨论后的操作,即笔者前述的“解决—应用”。教师要指导组长给组内学生分配操作任务,如包括组长在内的组内5名同学,2人完成各种螺栓、螺母与部件的装配,1人为装配质量监督角色,1人为记录员,1人展示;还可以按照以下分配任务,即准备刀量具、输入程序、检查程序、加工、检测成品、7S整理和展示,可以由5~6名学生合作完成。
5.师生会议3
在这个环节,各组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与评价,每组有若干分钟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如“螺纹装配”后的展示或加工后的零件的展示。展示只是终极性结果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每组代表要就展示的过程作阐述,如双头螺柱用于什么样的连接?盲孔用什么连接?如何消除细长轴切削加工时变形过大的问题?本组对其他组提出的问题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解释与补充。
教师对学生演示给予评价。笔者坚持“好学生是通过鼓励、表扬出来的”的道理,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学生互评,填写反思日志以及改进后的方案,给予学生充分的、高度的评价。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中职学生的作用更大。“行为导向”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端评价,可分為两个评价阶段:
一是初级评价阶段。这个阶段的评价更多关注评价的“外表”,如问候与体态、语言表达能力,对展示的“主题结构”有一定的逻辑性即可,如螺纹装配的选择和步骤,如零件在加工时和加工后存在的问题等。其中表达与交流和主题结构各占考核的50%。尽管如此,经常性的对学生的展示训练必不可少,也是学生初中时代较少有锻炼机会的很好的补充。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从汗流浃背的展示到具有较强自信心,从语无伦次到有较好的条理性;教师的鼓励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促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些能力将伴随着学生的终身。
二是高级评价阶段。这个阶段的评价更多关注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包括技能和知识的获取度(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精准度)、技能和知识学习的投入度(着重于学生在一天学习新知识和技术时的投入度)、协作学习度(着重于学生如何协助其他同学学习)等。学生评价工具也更加多样,包含自我评估、同学评估、反思日志、小组演示、教师观察等,需要学生具有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和撰写反思体会的能力。
五、小结
1.关于“行动导向”学习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知识是学生(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情景、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知识获得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第一,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第二,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用现有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第三,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改需要“行动导向”教学,课改也需要;成熟型教师需要,年轻教师更加需要;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全面发展更加需要。作为教学方法,期待“行动导向”教学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元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1999(04).
[2]孙雪梅.初中化学学习阶段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的实践与反思[J].云南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