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四川省扩大内需和消费的方向及思路”的政策研究

2014-07-03邹执寰

企业导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内需消费市场

邹执寰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倡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四川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大省,其城镇化发展是否健康,经济增长是否稳定都很大程度影响到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而四川省的内需与省内消费能力对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这两个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内需的现状与困境进行分析与研究,利用政策创新的研究视角给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内需;消费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政策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正向促进政策,同时继续强调了城镇化对于扩大国内消费的重要性以及稳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省的消费情况,主要是指该省的基本内需情况。四川作为西部第一人口大省,有着八千多万的人口,面积48万平方公里,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辐射地区。在经历汶川地震之后,中央政府明确指出将四川设为拉动全国内需的主要引擎。同时四川提出11项措施撬动内需,争取两年内完成3万亿投资以拉动内需。

一、四川省的经济现状

(一)四川省投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省政府确定的50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79.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7.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8%。全省新开工项目13204个,同比增长23.5%,新增投资总规模10182.1亿元,同比增长46%。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之后,四川省任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投资水平。

(二)工业增速小幅回升。在2012年的1月到9月,全省41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实现正增长。重点监测的130种工业产品有80种产品产量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54.1亿元,同比增长38.7%。由于大量电子产品工业和精密仪器工业的内迁,诸多世界500强企业将西南总公司设立在四川成都。四川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廉价劳动力换来的低端粗加工产品,而是精细加工的高端甚至尖端产品。

(三)物价走势较为平稳。2012年CPI指数同比上涨1.9%,仍然小于5%的临界点,通货膨胀率并不是太高,川内物价水平相对稳定,轻微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四)消费市场稳定增长。2012年的1—9月,四川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7.8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265.7亿元,同比增长15.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62.1亿元,同比增长14.5%。由于四川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巨大,内需潜力亟待开发,一旦内需市场进一步加强,将实现更优质强度更高的经济增长。

(五)对外贸易较快增长。2012年四川省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91.3亿美元,居中西部之首,列全国第10位。其中出口总值为384.6亿美元,增长32.5%,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长7.9%;进口总值为206.7亿美元,增长10.5%,同期全国整体进口增长4.3%。

(六)财政金融稳健运行。截止2012年1—9月,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766.28亿元,同比增长16%;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完成3520.81亿元,同比增长22.8%。财政实力是经济发展得基本保障之一,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四川省的财政情况良好,也进一步可以说明四川仍有更大的投资实力。

二、四川省扩大消费和内需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之下,影响四川省当前民间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有:①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投资者信心和投资能力,一些跨国公司因资金紧张,为规避生产和经营风险,减少在我国的投资甚至撤资;②地方投资热情较高,但投资能力不足。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滑坡,“以地生财”的路被堵死,配套资金紧张,严重制约了地方投资增长。

其次,产品出口受阻,产能过剩矛盾加剧,通货紧缩压力明显增大。工业产品销售率持续下降,库存明显增加,同时企业效益大幅滑坡,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亏损十分严重。这表明当前去库存化仍未结束,产能过剩的压力不但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减小、反而继续有所增大。由于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剧,使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CPI(消费物价指数)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持续下跌,且降幅不断加深,通货紧缩的压力明显增大。

最后,体制制约和政策创新能力不足。中国体制上的弊端,已使得行政效率极其低下。由于体制原因和政策创新能力的缺乏,使得中国城镇化进程缓慢,出现了“仅土地城镇化而人口未城镇化”的问题。内需市场,宏观地看是全国,中观地看是各省,微观地看则就是各个市县。高效地开发内需市场,主要的促进因素必然是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以及各级政府间的合作。

四、明确四川省扩大消费和内需的方向和思路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逐步放开部分垄断行业,鼓励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保证省内外民间投资的活力。对于四川省省内消费和内需的扩张而言,单靠政府引导投资和产业规划布局已经远远不够了。虽然城镇化建设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从宏观层面刺激了消费和内需,但却缺乏全面性,而民间投资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着力点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须坚持“以民为本”,即以民族经济和民族企业为本,这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和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新增投资要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特别是产业链长、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和消费的产业。

(二)加快健康且优质的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经济萧条背景下的省内产品出口受阻的现状。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宏观手段之一,通过城镇化建设来扩大城市容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城市作为消费集散中心,消费人口的增加也就是内需增加的最大动力。然而,目前四川省的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要使其更加优质化,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省内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应在我省现有城镇体系结构基础上,抓住实施成渝经济区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四川省内构建以“一核四群”为主体,由中小城市和城镇相互促进,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立足川渝、辐射西部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一是突出“一核”,加快天府新区建设;二是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城市集群化发展,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提高整体发展效益;三是加强县城和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以县城扩容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乡村城镇化的增长点和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

(2)强化城镇功能定位,突出发展“四川特色”。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是避免城镇建设同质化的基础。城市群的内涵关键在城市间的功能分工。首先,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各城镇的优势和特色,着眼全局、因地制宜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其次,深化城镇的功能分工。促进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对中心城市的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最后,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3)加强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强化产业支撑。应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规划等重大规划的引导作用,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按照大城市发展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城市的要求,以城市群建设为着力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4)加强城市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空间和环境承载能力。应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推进和整体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和建设城镇交通、给排水、供电、供气和环保等市政设施,同步推进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旧城区相关设施改造,避免出现拉链式重复施工。

(5)深入推进四川全方位开放合作,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应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提高利用两个市场(即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种资源(即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能力,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城镇建设与管理体制,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6)注重倡导城市文明,提升文化内涵,杜绝“土地城镇化而人口未城镇化”的现象。应坚持文化为魂,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城市人口普遍的文化素质。一是倡导城市文明。加强新型城镇化的舆论宣传,尤其是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全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共识与合力;二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大力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强化城市风貌的塑造;三是培育城市精神。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注重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维护城市荣誉意识;四是推进城市人口素质再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全民化。

(三)推进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和升级,以快速适应内需市场的变化。从微观角度来看,居民的消费结构转变即为居民消费偏好的变化。扩大内需,必然需要同时改变省内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从供和求两个角度去考虑解决途径会更有效率。促进居民消费理念的进步,强化品牌意识,注重产品质量。从中观角度来看,省内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即为内需市场的需求升级。最后,从宏观角度来看,省内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即为高新产业区域优化再布局和内需市场迅速扩张的契机。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和修正此时还是幼稚产业的生产部门和不够完善的内需消费市场。

(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行,增强政府政策创新能力。打破垄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扩大民间投资。与此同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改变“三个集中”的倾向。内需难以扩大、消费严重不足,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直接相关。目前在初步分配中存在“三个集中”的倾向,必须扭转“三个集中”的恶性趋势,推进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结构性改革,从结构上解决国家、企业、个人如何分配的问题,建立稳定的利益博弈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

完善扩大内需的财税金融体制。扩大内需需要推进宏观层面改革,核心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在财税体制方面,要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的依赖和路径的单一。在金融体制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民间金融,加强村民银行和贷款公司建设并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服务;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三是借鉴当前比较完善的支持出口的信用和金融体系,改革内销的信用支持体系,降低国内金融信用风险,鼓励并支持出口外贸企业转向内需生产。把扩大消费的政策重点放在需求方。

参考文献:

[1] 王广深,王金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9(10).

[2] 钟大能.促进扩大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2(6).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内需消费市场
政策宽松边际加力 兼顾扩内需与产业升级
IP经济崛起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颜值时代的消费市场 精致男人成为新增长力
宏观经济形势与文化消费市场
NECOO立强珠宝时尚DIY系列引爆年轻群体消费市场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浅析中国公款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