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课程设置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4-07-03郑真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郑真

摘 要:高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人才库。高校的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而进行通识教育需要有相应的课程设置。高校的课程设置决定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能否真正的贯彻实施。本文针对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和阐释课程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引言

高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而在这其中,课程又居于核心地位。所以,素质教育只有最终落实到课程设置上,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的素质教育。

一、我国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以旧苏联教育模式为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强调专业学习,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科学理论的学习,轻人文素质的养成。所以,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起着一个导向作用。为此,我们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当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第一、 课程模式陈旧。

我国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是学习和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重视对技能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轻通识人才的培养。历经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为此,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而课程模式却没能及时的与时俱进,出现了滞后现象。高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由公共课程(包括哲学、馬列、邓小平思想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大块组成。这个课程的结构的构成,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实际上存在的问题却不少,概括起来有三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专业对口性强,扩展性小。其次,课程设置上,综合知识课与单门知识课比重失衡,重专业轻素质,重理论轻应用,重单门轻综合。最后,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对教材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造成所学知识应用性较差,跟不上所在学科的发展速度。

第二、 学科专业间壁垒森严,缺少专业间互融互通。

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遵循对口教育的原则和思路,所设置的专业学习内容和课程体系都与就业的职业和岗位相对应,学科专业对口性强,使学生在学习和受教育中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封闭性和固定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放开,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权进行双向选择,而高校的课程却未有很大的改变。我国从高中开始实施了长期的文理分科制度,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也沿袭了这一制度。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先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对于这两种不同定位的学生,学校实施的课程也就各不相同,由此也就造成了文理科专业间壁垒森严,缺少互融互通。除公共课程外,其余课程都是围绕一个固定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这样的课程体系往往就会造成文科与理科的文理对立,专业隔阂越来越深。

第三、 课程设置中必修课过多,而专业选修课较少,且流于形式。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必修课过多,选修课不足的情况,而且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已有的师资力量来考虑的,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甚至在某些高校,还对选修课进行限制,让学生少有选择的余地。而有的专业选修课也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必修课。有的高校由于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太少,涉及面狭窄,因而也就没能达到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与要求,重视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而这种流于形式的选修课,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局限在一个较为狭窄的学科领域,所学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必然下降。

第四、 课程设置中理论性内容太多,实践性机会较少。

十八大以来,对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改革和转型,国家把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到了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相悖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与我国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长期忽视实践环节,轻实验课,重专业课,不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实验课往往是依附于理论课,学生的成绩多是局限于书面的理论考试,实验环节的分数占比较低,学生在实验室当中基本都是照章办事,简单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而学生自主创造性实验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更高等教育,逐步接受社会观念的一个学习场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需要通过大学的课程教育来完善。总体而言,现在大学生的整体价值观塑造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负面事件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价值观和道德层面上产生了一定的缺失,使得一些大学生有了较为偏颇的认识,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追求淡化、思想道德观念下降、心理素质的不稳定,重享乐、轻奋斗,只看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综合能力提高,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现象。

针对现在大学生素质存在的这种现状,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场所,高校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人才培养使命。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就要以完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开始调整我们沿用多年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新的课程改革方向,因为课程改革在高校的素质人才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

1、高校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

2、高校对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在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变化,变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参与互动式求学,变以分数为主导的考试型考核模式为论文思考型小组考核模式,立足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高校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发展的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增加动手实践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能力,并通过高校间暑期的相互交流学习,达到在不同高校间的资源可以互相使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更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