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希望
2014-07-03彭丽静
彭丽静
日的乡村,是一幅迷蒙的山水画。
轻雾笼罩着红瓦房和冬小麦,在这片黄河冲积扇上弥漫开来。
还差一个月过年,赶集的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袄,已经开始有卖财神和对联的了。
看到“李庄”字样,我拐进村里。平整的水泥路突然就变成土路了。2007年以后,国家下大力气整修校园,小学成为村里最好的建筑,所以即便是远远的也不难看到,飘扬着国旗的就是。由于是二层楼房,小学建在庄稼地环绕的村外。路却没有跟上——窄窄的一条土路,坑坑洼洼,可见雨天时车轮碾过的深痕。
学校贴着大幅宣传画,我才知道这里是西周时期的郜国故都,齐国名臣晏子也生于斯长于此。
女孩们在暴土扬尘的操场上踢毽子,跳皮筋。男孩则撅着屁股打纸牌,玩弹珠。对我这个闯入者,他们匆匆看了一眼就跑去继续玩了。
没有提前打招呼,校长见了我有点不知所措。他转身找鸡毛掸子没找到,就抓了一沓报纸,铺在皮革沙发上,请我坐下。沙发、茶几,旁边的电脑上都覆盖着一层细细的土。
墙上挂着伟人照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校长搓着手,说,我们这地方条件差,沙土地,刮风的时候漫天黄土。
我刚才也注意到,路边田里种了不少芦笋和山药。这些都是扎根一米多深的农作物,而且集市上卖的红薯个头都很大。原来是土质原因。
我简单介绍了“微笑”阅读项目——推动农村儿童阅读的公益机构,选购的书都是知名教育专家联合推荐的绘本故事书、科普书,小朋友非常爱看的。
校长打断我的话,“要钱吗?”
“买书费用由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不需要学校出钱。”我接着介绍,“除了捐书,我们还为老师们做师生交流和阅读教育方面的培训,提升老师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书的作用……”
“培训要钱吗?”校长再一次打断了我。
我只好再次表明,不需要学校掏一分钱,但合作的前提是老师们有带孩子读课外书的意愿,不能让大家的爱心在角落里睡大觉。
校长这才放松下来,有点不好意思,“我们这里从来没有来过公益组织,没听说过不要钱的事情……”
当我提起微笑青年公益服务中心的创办人——上海某公司的王凯——就是从这个小学毕业的,有想法要为学校做点事,校长终于想起来,这个“孩子”竟然是二十多年前他教过的学生!
二十年了,乡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外出打工,过年的时候大包小包往家带;明亮宽敞的大瓦房也代替了土坯房;乡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前农村娃盼望过年是因为能吃上大肉和白面馍馍,现在的娃娃盼望过年因为可以和爸爸厮守跟妈妈撒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一半。
把带来的绘本发给孩子们看,孩子们一下就炸了锅。拿到书的不撒手,就地蹲下贪婪地看起来。抢不到的凑到别的同学那里看。
校长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可爱看书了,不管什么书抓过来就读,很纳闷为啥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了,原来是没有好书哩。这么好的书,别说孩子了,我都喜欢。”
我说,是啊,只有能吸引孩子兴趣的书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当孩子喜欢上了书,还愁别的学不好吗?
此刻的孩子们已经顾不上玩儿了,凑成堆,用皲裂的小脏手指点着图画,看到精彩处不时咯咯笑起来……
“培训时一定要告诉孩子,看书前要洗手。”我默念。
校长告诉我,这里的农村教师超过一半年逾五十,每天上课、改作业,时间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充电。虽然开了音、体、美课,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你们能来送书最好了,农村家长很少给孩子买书,学校也没有这笔钱,贫乏的阅读使得学生理解能力很差,不但语文水平低,数学课也听不懂。”校长不无期待地说。
有老师摇响了铃铛,孩子们推搡着跑向教室。老师们则捧了热水杯捂着手,走上讲台。
气温只有三度,教室跟外面几乎一样冷。教室和办公室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
问孩子们冷不冷,他们摆摆皴了的小手说不冷,老师们则淳朴地笑笑,说,习惯了。
当然,寒冷阻挡不了孩子们的快乐、老师们的坚守,可是,他们不可以更暖和一些吗?
一会儿,琅琅的读书声响彻了校园。
在“百度”键入这个省份的名称,“中国第三大经济强省”、“圣人故里”、“水果之乡”等足以让人骄傲的词条跃入眼帘。我们的扶贫助学项目多是去了云、贵、川等偏远山区,何曾想到,就在我们的身边——孔孟圣地,两千多年过去了,孩子们读书却依然艰难……
太阳在薄雾中慢慢落下,一抹粉色擦亮了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