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吃货的三重境界】

2014-07-03云海

读者欣赏 2014年2期
关键词:吃货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数吃货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地誓将吃这个事进行到底,吃得酣畅淋漓,吃得风情万种,吃出了文化,也吃出了层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吃货的江湖虽然没有百晓生的兵器谱,但依然有高低胜负之分,有『最佳吃货』、『最受欢迎吃货』、『最具创新吃货』,一语概之:吃货也是要讲究自我修养的。

自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自我”是吃货的门槛,也是吃货自我修养的初级阶段。一个“自我”的吃货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讲究”,要吃得有原则,吃得有思想,吃得著书立传……文至于此,一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我”吃货已呼之欲出了,他就是孔子。

将孔圣人归纳为吃货,这很需要勇气。在儒教盛行的岁月,《论语》几为“圣典”,北宋政治家赵普(这也是一位吃货)甚至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但千百年来,“见山不是山”,如此“高大上”的一本书,通篇下来,“政”字出现41次,而“食”字也同样出现41次。再来看看这些色香味俱全的句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文会图

绢本设色 84.6×49.6cm 五代 邱文播

文会,即文人饮酒赋诗或切磋学问的聚会,而这种聚会中大多少不了与吃有关的环节。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最高行政长官叫宰相,治理国家叫调和鼎鼐,国家重器就是九鼎……孔子所谓:“国之重事,唯祀与戎。”祭祀就是奉献食物给神明,无论这神明是上帝还是祖宗。中国绘画很早就开始描绘饮食,春秋战国的青铜刻纹上就有宴饮图。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南北朝、唐、五代至宋时期的墓室壁画都有对庖厨、饮宴场面的大量描绘。而关于宴饮的绘画更是历朝历代皆有,它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掩卷自悟,这样一位食物不新鲜不吃,做得不好不吃,肉割得不正确不吃,蘸料与食材不相配不吃,生鱼片没有芥末酱不吃,祭神用的肉没有姜不吃……对“吃”既有审美原则,又有具体经验总结的“讲究”人,你还能说他不是一个“自我”的吃货吗?

如果说,孔圣人是吃得有原则、吃得有思想、吃得著书立传的吃货代表,那唐宣宗就是吃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典型。这位有“小唐太宗”之称的“吃货帝”,喜欢吃游牧民族的乳酪饼,并美其名曰“银饼”。

好吃的就要和他人一起分享,让好吃的美名传天下,举国上下交口称赞,这显然是一位非常“自我”的吃货的惯常逻辑,即便“吃货帝”也不例外。话说当时的翰林学士,后来成为长安市最佳市长的韦澳很受唐宣宗的待见。有一年,唐宣宗在太液池避暑疗养,忽然想起这位亲信,就把韦澳和另一位学士孙宏招来。宣宗可能觉得不但要在工作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生活上同样要予下属以足够的关怀,就把特供的乳酪饼赏赐给了这两位国家干部。

他老人家只想着大秀宽仁了,却没想到两位学士大人根本不喜欢这油腻的“银饼”,可皇恩浩荡不得不吃,结果肠胃受不了重口味,加上太液池皇家疗养中心的“空调”寒气逼人,两人足足腹泻了好几天,真可谓最是圣恩难消受。

同样位高权重,又自诩圣人门徒的北宋宰相赵普,在争当吃货的道路上不遑多让,他敢于超越,坚持不懈,致无数山羊“竞折腰”。

右图:宴饮百戏图 汉代壁画

在宋代有钱人的圈子里,当一名优秀的吃货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好吃的太多,如何成为吃货中的“战斗机”,这一来得够讲究,二来得够执著,赵普就是如此。他偏爱吃春夏之交的山羊腿肉,每餐必食数只羊腿“方解颐矣”。可哪儿有那么多春夏之交的山羊等着被砍腿啊?不过宰相自有办法,他派人深入边陲,与不那么友好的外国友人契丹进行国际贸易,随随便便就花上数万钱,购入山羊养在家里,以备大快朵颐。

据《宋史》记载,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大雪,宋太祖赵匡胤溜达到赵普家,“普惶惧迎拜。太祖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大家看,赵宰相的山羊腿连赵匡胤这位一国之君都爱不释口,足可见他已成功跻身为一名优秀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吃货。

忘我:爱江山更爱美食

“自我”作为入门级功课,绝不可能满足吃货们那颗永无止境、追求进步的心。古代中国的吃货们必将向新的高峰进军,追寻更高的自我修养—“忘我”,一种投入的态度,一种舍吃其谁的霸气,一种爱江山更爱美食的精神信仰。

时间:公元8世纪70年代的某一天早晨4点左右,地点:长安城,人物:国相刘晏,事件:上朝。忍不住吐槽一下,唐朝的中央干部颇为不易,4点钟就要把自己收拾好,到单位值班了。言归正传,刘晏在上朝路上,用出众的嗅觉探测到周边的胡饼店飘出“势气腾辉”的香味。怎么办?堂堂世界第一强国的内阁总理,居然被一个饼馋得哈喇子奔流到脚不复返,这成何体统?只是胡饼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试想一名礼绝百僚的国相,颠颠儿地在上班路上挤进小吃店给自己打包了几个饼吃,形象何在?顾及别人眼光的吃货不是好吃货,刘国相毅然“使人买之”。刚刚出炉的饼,热腾腾地冒着麦香、羊肉香、酥油香、椒香和豆豉香,迫不及待的刘晏裹着袖子就直接啃上了,吃完了还不忘用一张满是饼渣的嘴对同事们感叹:“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刘晏是个幸运儿,赶上了“开明”的好时代。回溯半个世纪,武则天时期的张衡就悲催了许多。张衡是个没有国家正规编制的四品官,终于快到了可以转编的关键时刻,“合入三品”,但他却以“忘我”精神把自己的仕途“吃”没了。

故事是这样子的。在等待转编升职的日子里,张衡小心翼翼,唯恐行差踏错。有一天,张大人退朝回家,路过繁华的长安商业区,路旁饼店一批蒸饼刚出炉(“路旁见蒸饼新熟”),吃?

清明上河图(局部)

绢本设色 25.2×525cm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全景式地记录了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画面上有不少涉及饮食的内容,有食肆三处,孙羊店正店一处,还有脚店一处、酒肆一处、茶寮一处。宋代酒类专卖,商家由政府授权酿造,往往悬挂统一的间色酒旗。街口食巷,行客待发,饯别的杯筷仍在桌上,可见“都门帐饮无绪”的深情。除了这些食肆外,长街上还有些卖糕点小吃的小摊和凉茶摊子。街头还有许多挑担叫卖的小贩,如卖炊饼、卖甘蔗等。一名国家干部跟这些小商贩们钱货收受,真是有失斯文啊!不吃?拜托,没闻见这“惨无人道”的饼香吗?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最终,他下马买了几个香喷喷的蒸饼,骑在马上美滋滋地啃起来(“遂市其一,马上食之”)。殊不知,朝廷官员在街上买蒸饼吃的非先进事迹被广泛传播开来,专门负责纠风的御史可能觉得与一个跑去街边摊当街而食的家伙同朝太丢份,遂跑到武则天面前参了他一本。

武则天马上批示:“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这真是舌尖上的小不忍,葬送了头顶上的大前途。要知道,唐朝的宰相也才是三品。

如果说古代文人出于士大夫的节操,在外人面前头可断、官可丢,但气节不能矮人一头的话,与刘国相、张大人相较,清代名士袁枚为了三块豆腐折腰的行径,可算是深得忘我吃货之精髓。

任沐阳知县期间,袁枚曾在某位海州名士的酒宴上看到一道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同白雪,香如菊花,真是看了眼馋,闻了鼻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严重妨碍了他吃货界的“高富帅”地位。

袁枚离席径往豆腐店,向主人请教制法。谁知店老板是一位年老赋闲在家的官吏,见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名士屈尊登门求教,笑道:“俗语说得好:‘一技在身,赛过千金。’这制法岂能轻易传人?”引得袁诗人一番着急上火后,店老板摆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请问你肯不肯为这豆腐而三折腰?”

这种要求,对于大多数文人士子来说,已经是岂有此理、无须再理的挑衅了。但一入吃门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作为高端吃货,袁枚在吃上是个爽快人,立马毕恭毕敬地向这位比自己年长一倍的老人弯腰三鞠躬。店老板见他居然真的俯首施礼,一面歉疚地说“折煞我也,折煞我也”,一面赶忙频频答礼,然后将制法悉数相传。

无我:汝之砒霜,我之蜜糖

从“自我”到“忘我”,是吃货自我修养的一次质变。吃货无极限,真正自我修养的顶峰是我看江山多妩媚的纯粹和江山看我亦如是的回归。也许只有将美食视为知己,忠贞地追随着它,纵然世人多非议诽谤,二者仍如伯牙和子期般惺惺相惜,这才是吃货的最高境界—“无我”。

清初人钮琇在《觚賸续编》卷三《奇嗜》一章中讲述的广东南海县李枟,就是个中翘楚。

李枟是个孝廉,也就是一位举人。作为吃货界的“大宗师”,他对于吃这件事的品位,已经到了颠覆人类本能的层次。果实成熟、味道甘甜的荔枝他不吃,却喜欢皮色尚青、味道酸涩的荔枝,喜欢用香山出产的咸虾酱蘸着来吃,往往一吃就连续吃上百个,还常常津津有味地称赞:“这种味道乃是人间最精彩的味道。”

汝之砒霜,我之蜜糖。真正“无我”的吃货最不可或缺的修养就是忠贞。在他们眼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美食发现者,而非创造者。他们的使命就是让最香甜的“蜜糖”散发出诱人的味道,虽然这在无数人眼里无异于“砒霜”,但他们愿意做忠诚的“殉道者”和“卫道士”,坚贞地宣示着“蜜糖”的美味。除了青荔枝蘸咸虾酱,还有一样长久蒙尘的“明珠”在李举人那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那就是鸭尾。

书中记载,李枟特别喜欢吃腌鸭尾。一般人都知道,鸭的尾部有一种很特殊的腥味,大多数人都因为受不了这种腥味而不吃鸭尾。但李举人在家里,每顿饭都要吃腌鸭尾。家人即便将整只鸭烹制好端上桌,他也只吃尾部。每逢应邀出席亲友们的宴会,若是发现没有腌鸭尾,纵然餐桌上摆满再多的佳肴珍馐,他也会非常不高兴,立刻辞谢离席。

事有凑巧,那时的佛山镇有一富豪也是吃货,但距离李举人的修养颇为遥远,其饮食十分奢侈,经常开盛宴吃大餐,每日享用腌鸭多达数十只。厨师们经常会“潇洒”地将鸭尾割下来,扔到墙外。李枟得知此事后,慨叹不已:“这简直是将明珠弃于粪土,世人不懂得爱惜宝物,我怎么能忍心看着这些宝物被抛弃呢?!”于是赶紧搬到该富豪的宅子旁居住,与之比邻,人弃他取,从此天天免费享用一大盘美味的腌鸭尾。

李枟“吃”天下的事迹当然还有许多。因为偏爱咸食,他不大喜欢吃蔗糖、麦芽糖之类的糖制品,甚至听到与糖字谐音的字都会反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当官时,李枟曾对一个姓唐的人瞪眼道:“万姓中有那么多的姓你不用,却要姓唐?”

也许在“无我”的境界上,纪晓岚无法做到对李枟的全面超越,但在成为无我吃货的道路上,他决然地走向了相反却同样精彩的那条路—汝之蜜糖,我之砒霜。

据清代史料《南亭笔记》第五卷记载,纪晓岚根本不吃米饭,偶尔吃点面条,也不吃其他菜肴,纪府每次招待客人,菜肴相当精致可口,但纪晓岚自己只是稍微动动筷子,做个虚拟夹菜的动作,意思一下而已。他每次自己用餐时,“煮肉一盘,熬茶一碗,别无他物”。这让人不禁要揣测,纪老师到底是对肉类爱得深沉,还是对米饭面食甚至蔬菜恨得刻骨呢?难不成真是文曲转世,不用吃五谷杂粮?

活到82岁,纪晓岚的长寿之谜是营养学家和医学家们研究的事情,从吃货的眼光来看,对于吃,是怎样的坚信执著,才能修炼到如此纯粹、如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境界啊!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绢本设色 28.7×335.5cm 五代 顾闳中

此图描绘的是五代南唐大臣韩熙载举行家宴的情形。家宴多为私密性质,带有亲近或尊崇的意味。人们常将被邀请参加家宴视为一种荣幸。顾闳中观察细微,把宴席的全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所有人物的神态均栩栩如生。

古代吃货的三重境界】

文/云海

猜你喜欢

吃货
《吃货之书》
吃货不穿越(上)
当吃货成为画家
吃货的幸福生活
当吃货闯入发明界,世界只欠他一座奥斯卡
吃货的答案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当吃货爱上了画画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