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苏区中央局的成立及发展
2014-07-02曾晨英
曾晨英
1931年4月17日,少共(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在江西省宁都县青塘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顾作霖兼任书记。少共苏区中央局的成立使一度停顿的苏区共青团工作又重新恢复起来,并使之发展壮大,成为苏区共青团的最高领导机构,在中国共青团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受立三路线影响,
苏区团的工作一度陷入停顿
1930年3月初,周恩来离开上海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留下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工作。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李立三领导下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决议提出:“在新的革命高潮日益接近的形势下,准备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政权,成为党目前战略的总方针。”并主张全国各地都要准备马上起义,不久,订出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随后又将党、青年团、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为准备武装起义的各级行动委员会,使党、团、工会的正常活动陷于停顿。在李立三领导的3个月的“左”倾盲动路线中,不切合实际的攻打大城市和全面暴动的革命计划完全受挫。8月上旬,周恩来和瞿秋白先后回国,根据共产国际指示,纠正中共中央6月11 日决议的错误。9月24日至28日,瞿秋白、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会议批评并纠正了李立三忽视巩固发展苏维埃区域,成立行委,停止党、团、工会独立活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决定停止组织全国总暴动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1931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立三路线使党、青年团的组织及群众的组织,受到了大大的损害”,并作出决议“恢复已经损坏的党和青年团的组织”。这样,在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下,党、团和群众组织工作又逐渐恢复起来。
中央代表团到达苏区,共青团工作得以建立发展。六届三中全会后,共青团中央为加强对苏区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派出两人前往江西苏区,于1931年2月在富田筹备成立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又称少共苏区中央局),但因为各种原因,苏区共青团工作未有大的进展。1931年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革命形势日渐高涨。15日,党为加强对全国苏区的政治、军事领导,在宁都黄陂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周恩来暂时不能到达中央苏区的情况下,派出项英前往苏区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这两个机关,除遵照党中央确定的,以执行“管辖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的工作”和“统一全国红军指挥”为最主要的任务。中共苏区中央局还发布了大量通告,在苏区内加强土地问题、地方武装、赤色工会、共青团等各项工作。22日,发布《中共苏区中央局通告第四号——红军中C. Y.(即共青团,编者注)的组织问题》,通告中提出:“建立党和团的正确组织关系,并决定团的新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加紧督促各团员加紧红军中的青年群众的工作,以加强红军的斗争力。”但在当时战事紧张的情况下,毛泽东、朱德在前线指挥战斗,苏区的后方工作实际只有项英一人负责,虽经项英努力,团的工作还是未能开展起来。为尽快把苏区团的工作恢复开展起来,3月4日,中央决定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前往中央苏区传达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此行,3人各肩负任务,任弼时、王稼祥担负健全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机构、处理富田事变等各项工作,顾作霖是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他的任务除协助任弼时、王稼祥开展工作外,主要是抓好共青团工作,组建少共苏区中央局,并就任书记。15日,任弼时一行经福建长汀到达江西瑞金,接着转赴宁都县青塘。青塘此时已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部的驻地,3月25日,从宁都黄陂移驻于此。中央代表团到达青塘后,与项英、毛泽东及朱德会面,商讨传达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和苏区目前的党团工作及关于富田事变的有关问题。4月17日,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出席在宁都青塘举行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于3月17日在宁都黄陂山堂村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继续会议。会上,中央代表团传达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新的决议,作出了《接受国际来信及四中全会的决议》《土地问题的决议》《关于一、三军团工作总结的决议》《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和《共青团工作的决议》等5项决议,并讨论确定了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同时,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成立少共苏区中央局,由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顾作霖兼任书记,工作人员包括顾作霖在内只有3人。
4月20日,中共苏区中央局、红军总部根据4月19日在青塘发布的《战前部队集中的命令》离开青塘向吉安东固开进。少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后,一直是随军行动。7月1日,少共苏区中央局在永丰县龙冈创办了机关报《青年实话》。9月底,少共苏区中央局机关随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兴国县迁驻瑞金县叶坪区庙背村。1932年1月15日至20日,在瑞金召开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红军中团的工作决议》,根据这一决议在红军的基层连队积极发展共青团员,并将他们组织到连队“列宁青年组”中,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活动。大会还选举产生了新的少共苏区中央局领导机构,顾作霖仍任书记,张爱萍任秘书长,胡均鹤任组织部长,陆定一任宣传部长。少共苏区中央局除设有秘书处、宣传部、组织部外,还设有经济法权部、苏区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王盛荣、党代表周恩来)、中央儿童局等工作部门,还办有列宁团校。1933年1月,设在上海的共青团中央机关迁入瑞金与少共苏区中央局会合后,改称少共中央局(亦称共青团中央局),仍由顾作霖任书记。少共苏区中央局和少共中央局先后辖有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等省委。
少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后,
对苏区革命的历史贡献
少共苏区中央局成立以后,苏区团的工作得到了恢复、开展,为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和健全了各地团的组织,一改李立三“左”倾路线错误影响下造成的无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局面。少共苏区中央局于1932年1月15日至20日组织召开的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解决了苏区共青团工作的许多实际问题。1932年2月20日,在顾作霖主持下,少共苏区中央局再次做出《发展苏区少共组织的决议》,强调“要在红色区域普遍建立团的组织,在所有的工厂、作坊和乡村中建立少共支部,要在红军和地方武装每个伙食单位中建立团的基层组织——支部”。至此,开创了苏区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据统计,截至1932年1月,江西苏区兴国、于都、胜利等15县,只有团员10389人。1933年8月10日,《苏区团的组织状况与我们的任务》中指出“江西、福建两省至1933年5月底,共青团员发展到73780人,比1932年春增加了6倍以上”。共青团组织在中央苏区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壮大的局面。
二是在扩红运动中,输送了大批青年参军支援革命战争。1933年8月5日成立于博生(今宁都)县的“少共国际师”,就是一支全部由青年组建的部队,1万多人的部队平均年龄只有18岁,就是时任政委的萧华也只有17岁,这支部队英勇善战,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作出重大贡献,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少共苏区中央局1931年7月14日在写给共青团中央的书面报告中用大量的篇幅写了青年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直接上前方拿枪、用炮、或徒手和敌人作战,或者在后方侦探、看护、慰劳保障战争,总之“二次战争得到伟大的光荣的胜利,这种胜利的获得,与青年有莫大的关系。青年的积极性,在这次战争中确实表现得非常明显……伟大的二次战争的胜利,说明没有青年,就没有战争,没有胜利”。
三是采用多种形式提高青年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少共苏区中央局在永丰县龙冈创办的机关报《青年实话》,是一份专为苏区青年创办的刊物,这份刊物的发行量仅次于《红色中华》报,许多青年通过《青年实话》学习文化知识,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1932年12月在瑞金洋溪村创办了列宁团校,顾作霖兼任校长,这所学校为培养大批青年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有顾作霖、胡耀邦、陆定一、萧华、陈丕显、刘英、张爱萍等一大批青年革命家在共青团熔炉中锻炼成长,成为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才。
少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青塘的成立使苏区共青团工作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不仅为革命输入大量有生力量,也使苏区共青团工作走向蓬勃发展,为中国苏维埃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