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基地”开发建设与实施的探究(一)

2014-07-01李华宋建玲

中学生物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基地生物课程

李华 宋建玲

2011年,江苏省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这是江苏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一创新举措在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强烈风暴,也许这是一次“破冰之旅”,也许它“撬动”了制约高中发展的“瓶颈”,结果还不得而知。我校作为先期开发的高中生物课程基地之一(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从全省整体上来看,目前还存在着课程基地概念厘定不清、课程基地建设标准尚待完善、课程基地实施过程定位不准等诸多问题。下面结合我校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建设状况,讨论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特点,以期推动更多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进而推进生物课程改革的发展。

1 生物课程基地的概念界定

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既要贯彻国家统一的基本要求,又须具有反映各地各校不同情况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国家关于高中课程目标、教育任务和基本内容的规定,是各地高中课程设置应达到的统一要求。坚持这种统一性,可保证高中课程发展的基本水准,因此十分必要。然而,各地在具体执行高中课程标准过程中又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各地各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从内部环境看,不同的学校、师资水平、教学特色、发展目标、学生素质、学生的发展倾向等都有较大的差异;从外部环境看,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色、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也有所异同。这些主客观差异,合理运用得好,就是学校发展的机遇,处理不当,便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江苏省启动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初衷,就是期望全省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创富有特色的高中课程实施模式,通过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深化改进,引导学生高效自主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进一步加强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素质。

那么,江苏省实施的“课程基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基地呢?

1.1 课程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营造学科情境、凸现学科文化;构建专业特色、培养学科素养;强化学科精神、树立学生专业志向。

② 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象事物的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

③ 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教师要努力实现技术推进下的人机互动,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建设人机互动“教学机器”,突破学习的时空瓶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④ 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实施好国家课程,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⑤ 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等措施,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促进教师成长,以教师引领学生发展。

⑥ 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让学生通过在课程基地的学习,加强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学习中提升认知能力,在实际动手中发现、创造、创新。

1.2 它是“课程”和“基地”两个概念的有机统一

首先,就“课程”而言,它包括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在江苏省的课程基地建设中是各有侧重的。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制定的核心课程,其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和课时是所有学校都必须严格遵循的,因此在课程基地的建设中,尤其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应在因材施教、课程内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破解、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教学策略上下功夫。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授权省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自主开发的,因此在课程基地的建设中,重点应体现在课程开发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对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被提到优先的位置,因为相比省级教育部门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操作周期短、效果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理念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他人合作的途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此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更能体现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

教师在“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中创新了课程资源,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校的特色建设也就此逐渐得到凸显,这正是课程基地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就“基地”而言,“基地”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也是课程推行的载体,更是课程落实的措施。“基地”是这次课程基地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课程内容的具体成果都需要在基地中得到落实,课程基地的引领性、示范性、全员性、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学科性、实效性、开放性等特点都要依靠基地才能实现。

在江苏省的这次课程基地建设中,“课程”环节中对国家课程落实的措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都依赖“基地”的开花结果。“基地”说到底就是创设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基地”教学环境的创设不仅重视教学自然环境(如校园的花草树木)、教学人际环境(如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更强调教学观念环境(如求实信守,追求创新)、教学物质环境(如触摸式自主学习及检测平台、图书资料、生物数码互动实验室)。教学观念环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物质环境决定了学生知识深度和动手能力,“基地”打造优质的教学物质环境,就是希望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展览等,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和对形象内容的概括,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其实“课程基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更准确地说,生物课程基地应该是生物课程建设基地和生物课程实践基地,是着眼于“课程”,落实在“基地”的教和学的新型模式,生物课程基地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补充。

2 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特点

2.1 引领性(示范性)

“全省要加强课程的重点规划、统筹布局和建设要求,抓好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的建设受政府财力、物力和学校师资、硬软件等诸多方面影响,在目前不可能大面积铺开,先期已经批准建立的生物课程基地(苏南2个,苏中1个,苏北1个)应有指导、推动其他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示范性效应,这是实施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初衷,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目的。示范性的生物课程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典型性、实效性、可持续性,也就是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应该是学校现有条件能够达到的,是市、县其他同类学校可以效仿的。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重在实效,而且这种实效不仅追求是短期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

2.2 全员性

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全员性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生物老师要全员参与。生物课程基地建设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的。例如,我校的“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首先必须服务于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治理环境、改善环境的理念,这一点很关键,否则违背了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课程基地与有的地方建立的学科基地相比,区别在于,课程基地首先要从体现学科环境的硬件建设入手,重视实体建设;注重面向学生主体,让全体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解题,主动探究,通过手脑并用让学生出真知,从关注分数的学会到关注能力的会学;强调每所学校及其每个学科都要建立课程基地;突出指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让每个学生在基地得到体验,得到发展,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理念。”

面向全体生物教师。生物课程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以生物学科为原点不断深化的过程。生物学科深化要靠生物老师完成,对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是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基础工作。因此,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都要经由一线的生物教师反复讨论,并提出建议后才能确定。生物教师是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主体责任人,需要全程参与生物学校课程基地规划建设。

2.3 体验性(实践性)

“体验实践是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也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从体验实践来看,课程基地就是一个新型的“课堂”。要紧扣教材建设、手段呈现、方法方式、制度建设和氛围营造等,形成开放、创新、互动的教学创新载体。”体验性课程基地赋予“经验”以个性意义,是“理智的直觉”、“意义的构建”、“价值的生成”。“体验”应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它强调的是“亲身经历”和“真实体味”,它指向学生主体的生成;指向学生个性的自由与解放;指向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体验”是作为学生与教师、教学资源所发生的动态联系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关涉,更为重视内在意义的交流与生成。任何生物课程内容只有提升到“体验”之境,才能达到终极目的,才能找到教育的真谛。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由经验产生的智能才是解决现实的各种问题的力量。所谓“经验”就是“实践”,就是“体验”,就是“通过实验来探寻事物的规律,对于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可见,“体验”虽不是生物学科教育的惟一方法,但却是重要的方法之一。靠主体去主动发现知识并自行验证,而不是接受现成的、不加以验证的,这才是生物教育的真谛所在,也才是学生知识生成的“回家之路”。如果生物学科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体验过或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经历、体验、欣赏“生物课程”实际上是学生的经验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体验性生物课程可以使学生得到认知上的自我提升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自主发展,通过体验性课程还能让学习过程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身心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将会促进学生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顺应了我国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

2.4 互动性

“技术推动下的人机对话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并要体现在新的模型建构中。

因此,要将教学内容按照互动的要求,重点攻关、重点突破,重点进行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积极探索智能化学习的途径。技术推动、人机对话是能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否将学习的自主权和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的重要突破口。”

生物课程基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建一批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设施、仪器,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师生可以利用生物课程基地各馆室的设施,自行探究或共同开发,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和网络远程教育功能,学生可以进行菜单式自助学习。学生在生物课程基地内可以进行菜单式的自助式学习,这是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生命力之所在。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是其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紧扣生物学科课程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生物学科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的单向传授,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对这门本应趣味横生的课程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世界观的熏陶了。因此在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中,如何使单向的活动成为双向的交流,是摆在生物课程基地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科学仪器的使用,没有科学仪器就谈不上现代科学。因此,生物课程基地建设必须提升科技含量,而提升生物课程基地科技含量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交互使用,开发建设人机互动、自主测验的教学用具、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通过信息技术的自动生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2.5 学科性

“课程基地建设要围绕学科不断生发,不断细分,增加学科的含金量。区域位置、学校以及生源不一样,决定了即使是同一项目的课程基地建设也是有区别的。”在生物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彰显生物学科的特质,以生物学科优势达到课程基地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生物课程基地建设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难点。但需要指出的是,生物课程基地不等于课程基地一定是生物单科的,像我校的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就是生物、化学、地理等多科的综合课程基地,但它还是以生物学科为主导。

有关课程基地的特点还有很多,它期待更多“课程基地人”去总结和完善,在此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基地生物课程
生物多样性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第12话 完美生物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的基地我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