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乐园渝东南原生态的密境王国
2014-07-01陈与吴新民
□ 文/本刊记者 陈与 图/吴新民
土家族的乐园渝东南原生态的密境王国
Original Ecosystem Kingdom of Southeast Chongqing
□ 文/本刊记者 陈与 图/吴新民
石柱县是土家儿女生存栖息之地,是他们创造生命的根据地。在长达600多年的“蛮不出境、汉不入内”的封建土司管理制度中,石柱县保存着最原始、最神秘、最迷人的自然风光……远古时代,土家人由鄂入渝,攀七曜山,走龙河、过油草河进入重庆。因此,石柱县有许多土家人的原始村寨。
土家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毕兹卡”属土家语,意思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也是土家族的由来。在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里,有植被繁茂的大风堡原始森林,有世界濒危的动植物在此生存、繁衍,被称为森林天堂。
大风堡有中国一号水杉母树,也是濒绝动植物乐园
当我走进黄水镇大风堡原始森林,仿佛进入天然迷宫里了,2000年初夏,重庆媒体记者和部分探险者,深入大风堡原始森林探秘。当他们进入原始密林后,找不到回路了,在原始密林里度过了两天两夜。第三天中午,他们遇到进山采药人,在采药人的带领下,他们走出原始密林。原来,他们走到离大风堡原始森林50公里以外的中益乡了。当时,如果他们再次迷路,有生命危险。
在大风堡原始森林里,有12花园姊妹峰,形如12仙女。她们窈窕纤细、或丰腴健壮、或亭亭玉立、或临风沐面,曲线分明,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相传远古时代,在玉皇大帝后花园里,有12位栽花种草的宫女,被称“12花园姊妹”。一天,她们路过大风堡原始森林时,看到这里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于是,她们飘然下凡,来到人间,帮助土家人栽花种草。天长日久,她们化成12花园姊妹峰。
我钻进大风堡原始森林里,有浓荫蔽日的“巨蟒”古树、有坚硬楠木、有流芳香樟、有挺拔白桦、有滴血杜鹃,有相思红豆,还有四季常青的马尾松……水杉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在地质运动的中生代和白垩纪时期,水杉分布在北半球,但后来几乎绝迹。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有古植物专家,发现了水杉化石。在上世纪40年代,在大风堡原始森林发现水杉的消息,惊动世界,因为,水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
据考证,在世界上的水杉里,大风堡原始森林的“中国一号水杉母树”,远近闻名。这棵水杉母树位于黄水镇万胜坝村田湾组八角庙,高45米、胸径170厘米、旁枝斜逸、婆娑多姿,冠幅20米,覆盖面积200平方米,树龄不详。1972年4月,据说,国务院派人在“中国一号水杉母树”,采集1公斤树籽,作为礼品,赠送朝鲜金日成。从1981年起,日本专家曾4次专程前来考察、摄影留念,1992年,国家邮电部以水杉母树为标本,发行了一套水杉树邮票,就是这里的中国一号水杉母树的原型。
珙桐和水杉相似,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之一,也被称为“植物活化石”。它在大风堡原始森林里,春末夏初开花,从开到谢,一树之花,次第开放,异彩纷呈,被赞为“一树奇花”。因为珙桐的白花,形如飞鸽展翅,整棵树犹如群鸽栖息,被称为“鸽子树”,寓意“和平友好”。
据说,大风堡原始森林,还有云豹、豹等珍稀动物,有人多次看见它们,在原始森林里奔跑、捕食,还有老虎。建国初期,在长江边的沿溪乡、西沱镇、在方斗山和七曜山上,有几只小心谨慎的老虎,来到江边。有传闻说,当地人如果遇到老虎,只要侧身让路、不正视老虎,或发出威胁举措,老虎不会伤人。
在海拔1934米的大风堡原始森林主峰,有一汪泉水晶莹剔透,如同玉珠清泉,故名玉泉。传说天宫的王母娘娘下凡时,发现玉泉,视如珍宝,就在此修建了玉皇寺,因有玉泉,改名玉泉寺。在古时,玉泉寺被毁,现在的玉泉寺经过重新修建后,金碧辉煌,绿荫婆娑。一座登高望远“玉泉楼”,可见群山起伏,绿浪接天,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情画意。据称,玉泉寺原供奉着土地菩萨,现有观音像,在观音像前,挂着一幅对联:“身前身后皆缥缈,福去福来是姻缘”。细品对联,仿佛与禅相通。我发现,这一座座烟波缥缈,如梦如幻的绿色山峰,让我领略到“山高我为峰”的极致豪放。
远古部落的“民族史诗”,成为土家绝版
黄水镇的毕兹卡绿宫,有“绿色氧吧、天然空调、土家乐园”美誉。在毕兹卡绿宫门前,有一左一右、气宇轩昂的白虎石雕,据说,白虎是土家族崇拜祭祀的图腾。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遂以人祠焉。”土家人以白虎为图腾,派生出“古斯拔佩”舞蹈,是纪念土家先祖开荒拓野的原始记录。
“古斯拔佩”舞蹈,有唱、有跳、有对话,有简单情节,出场人着草衣草裙,头扎草辫,赤足而舞,俗称茅人。最初是男女围着猎物和篝火,进行狂欢,后来改成男子跳舞,女子围观。随着“古斯拔佩”的发展,成为男子的集体舞。而舞蹈反映土家原始狩猎生活的足迹、有“举棒追兽”、“围猎”、“追打”、“搏斗”、“抬野兽”等内容,他们模拟动物的“兔儿跳”、“磨鹰斑鸠”等。由于“古斯拔佩”舞姿,刚劲雄健、动作粗犷、似剧似舞,被学术界誉为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土家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就跳踹神舞和“祭风神”,在请风神雨神时,即跳傩舞。踹神队由24人组成,他们头戴棕巴叶帽,身穿灰色法衣,由巫师梯玛执掌法事。然后,踹神队在锣鼓师的指挥下,即行起舞、步伐原始、跳法古朴、表情严肃、动作有力、节奏清晰、双手握拳。当鼓声响在右边,他们就跳右边、鼓声响在左边,他们就跳左边,左右交替,众人合乐。
随后的八宝铜铃舞,是土家人纪念祖先八部大神的祭祀舞蹈。所有舞者都手持八只铜铃,他们高唱祭祖求福之歌,载歌载舞。据传,八宝铜铃舞由法师梯玛承传下来,成为巫师梯玛“解邪”、“渡关”、“求子”的表演动作。在表演时,法师梯玛头戴凤冠,身穿八福罗裙,吹起牛角,手执司刀,边跳边唱,做喂马、逗马、刷马、上马、跨马、下马动作。
梯玛神歌是土家族古老的表演艺术,这是原始形态的戏剧,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所创作,纪念祖先的捕鱼狩猎功绩。梯玛神歌有完整情节,有固定的场次、人物对话,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1956年,民族学家潘光旦,来此考察,发现隐蔽山寨里保留着完好的土家语言、习俗、建筑和民间文化。尤其是一群“原始人”,由人扮成猎物,他们赤裸双脚、身披草衣、讲土家话、唱土家歌、碎步进退、屈膝抖身、摇头耸肩、充满粗野的晃动气息。
土家人在舞蹈或戏剧中,喜爱“打镏子”,即镏子锣、马锣、头钹、二钹等。这几件打击乐器,可以组成打镏子乐队,一般3至5人、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打镏子极富表现力,模仿飞禽走兽,很多曲牌也以动物形态命名,比如““凤凰闪翅”、“龙虎斗”、“八哥洗澡”等。
有人分析,打镏子源于土家人原始渔猎时代,当人们捕获动物后,便敲起渔猎工具或锅、碗、瓢、盆、罐、钵等庆祝。所以,土家人还称打镏子为“打家伙”。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或者在暮春三月,他们打着镏子,跳起舞蹈,隆重庆祝“舍巴日”,他们围成一圈,气势粗犷,手脚同边,动作古朴,相传土家人作战前必跳此舞,以此助长士气,获得保佑。
西兰卡普,把生活绣在铺盖上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才看手脚”,这首土家情歌里的“看手脚”就是看土家姑娘会不会织“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作为上等贡品向朝廷纳贡。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就是土家人的花铺盖。按照土家族的习俗,姑娘出嫁前,必须要织出“西兰卡普”,作为嫁妆。如果夫妻感情破裂,女方回娘家,有权收回西兰卡普。西兰卡普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内容有土家历史、生活风俗、自然风光、动植物等。
西兰卡普的来历,在民间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名叫西兰卡普。她穿针走线,可以绣出100种花朵图案,但心灵手巧的西兰卡普,受到了嫂子嫉妒,嫂子诬陷她夜里私会,败坏家风,不明此事的哥哥,把西兰卡普杀了。噩耗传出,土家族非常怀念她,把她织出的彩锦,取名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因此,土家人织锦历史可以追溯到4千多年前。在远古,土家先民善于纺织,其“桑蚕、麻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在《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汉时期,土家族所织的“賨布”成为纳贡名品。三国时期,在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人掌握了染色技术,织出五彩土锦。
唐宋时期,土家人的纺织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土家村寨里,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人织出的“賨布”,被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元、明、清土司时期,西兰卡普被称做“土锦”、“花布”等,《大明一统志》载:“土民喜服五色斑衣。”
西兰卡普图案广泛,有植物花卉的九朵梅、莲花、牡丹花、韭菜花、藤藤花等。以动物形态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小马花、猫脚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有桌子花、椅子花等。以几何图案为题材的有单八勾、双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以文字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字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
西兰卡普的装饰风格,是在原始几何纹、汉代云气纹、六朝莲花、唐代牡丹、元代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经艺术变形、技术处理而成。在构图中,采用浪漫主义的概括、变形、夸张手法,巧妙地把各种动和静的形体、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结合起来,使西兰卡普图案既有生活情趣,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色彩运用上,西兰卡普既有唐代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清代素雅大方的色调,土家人崇尚红、黑色,因红色是暖色,代表光明,黑色为冷,象征庄重。所以,西兰卡普以红为主,以黑为辅,以黄蓝白色参差点缀,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在素雅中见到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单。
神秘柱石,谁能揭密
在黄水镇洋洞村附近,有一个神秘的柱石,下小上大,如张开的一朵蘑菇,立于悬崖之巅,四面绝壁,但有古栈道。这是什么柱石?由于黄水镇邻近湖北省利川市乐福店乡,至今人迹罕至,森林密布,鸟猴众多,在古代,为什么在神秘柱石下,修建栈道?在洋洞村边,还有马老城、王母城遗址。
那么,柱石与马老城、王母城遗址有关吗?据考证,在西汉时期,石柱设石潼关和柱蒲关,这便是“石柱”由来。《石柱乡土志》记载:“今厅治西南四十里石凉伞下有石潼关,柱蒲关无考。”石潼关即现在的大歇乡石伞村,至今有城墙遗址。另外史料说:“司(石柱宣抚司)司东北一百二十里,与湖北忠路司接界,有山如柱,直插云端,四时云雾倏合,司人以此验晴雨焉,即柱蒲关之说也。”
由此可见,这里就是消失的柱蒲关。在枫木乡,有一个保存得完好、至今尚未开发的国锋村,当地人称“枫木台”。这是一个高山坪坝,建国后是一个乡,有3000多人,在渝鄂交界处,有谚语:“好个枫木台,上去下不来。”这民谚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形容枫木台地势险要,悬崖陡峭,如果要上枫木台,十分困难。据说,如果从枫木台下山,也不容易,面对陡直的山路,一不小心便会滚下受伤。二是枫木台因与世隔绝,美女多,她们多才多艺,温柔体贴,在羞涩中也有泼辣热情,她们能唱土家“啰儿调”山歌,会跳各种土家族舞蹈,能绣精美的土家鞋垫,据说厨艺也很高超,让人产生“乐不思蜀”或流连忘返。
当然,“下不来”意思各不相同,有人害怕悬崖,也有人因为喜欢这里的美景、美人、美味而不愿意下来。在黄水镇,说起土家人“啰儿调”,人们很陌生,但只要提起脍炙人口、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大家都熟悉了。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至今在黄水镇还能找到原生态的演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