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方法探讨
2014-06-30潘石瑛
潘石瑛
摘要:当前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自杀事件不断上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增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的内容,为此高校也在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很少从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层面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自我心理活动的特点分析,探讨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方法以及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应该采取什么的措施提高心理素质。
关键词:自我心理教育 特点 方法 训练
大学生在参加高校学习之后,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际交往等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他们会表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都会让他们的心理产生波动,影响正常情绪,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外部心理知识、技能的传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以及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助教育,可以说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开展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治疗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根本措施。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心理外部教育领域,而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研究非常少。
1 大学生自我教育心理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教育心理活动既具有普通的心理发展规律,也具有大学生特殊群体的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大学生是由未成年走向成年人的分水岭,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也就代表着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的生活、学习能力,他们的心理已经逐渐的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成人感以及追求独立性。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他们就会对自己给予认可,他们就会感觉自己已经成熟,已经摆脱家庭、学校的束缚,他们渴望外界把他们当做社会中独立的个体看待,而不是还看做特殊的群体,同时大学生此时也非常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各种社会问题,而不再依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过分参与帮助。
二是,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约束力与自觉性。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的具体直接,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根据社会法则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习承担,并且能够根据社会变化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此提高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是,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大学生经过多年的知识学习以及经过高考的严酷考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非常的强,同时大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对社会事物能够有清晰的认识,对复杂的事物能够应用自己的知识进行辩证性的分析。
当然大学生毕竟经历的挫折比较少,相应的社会实践还不充足,心理还不够成熟:
一是,大学生对自己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他们会对自己的成绩表示认可,并且沉浸在过去获得的成绩中,他们认为自己能力要高于他人,结果就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高傲自满的心态;而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受到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自卑感,对自己没有信心,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产生自闭心理。
二是,大学生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高校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诱惑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巨大的波动,有的学生抵御不了外界的诱惑,结果出现迟到、逃课的现象。
三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属于“90”后阶段,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一直受到家庭的呵护,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失败,他们的心理素质没有经历过外界挫折的考验,而他们在进入高校后他们必然会经历各种挫折,而这些挫折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巨大的波动。
2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 自我心理锻炼法
2.1.1 自我强化法。自我强化法是自我心理教育的核心,通过对自我心理目标的强化提高自己的自我努力方向。自我目标的确定要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制定,既要保证自我目标的实现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也要保证其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对自我目标的实现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他们在课堂发言时,心理比较紧张,对此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素质,制定阶段性的目标,通过分步骤的完成阶段目标,提高自己的自我目标的实现。
2.1.2 自我调节法。大学生在进入新的环境中,他们会对新环境表现出不适应,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利用某些手段或者措施对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行为进行调节。大学生面对的各种问题如果不及时给予调整处理,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高校院校内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其实就是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其不能进行自我调节,而导致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的表现。
2.1.3 自我激励法。自我激励就是大学生要经常鼓励自己,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自我激励是增强学生自觉性、主动地有效措施,学生在完成某项事情之后,他们会渴望获得外界的赞扬,而此时学生通过自我激励可以激发自己的激情,让自己感受到来自自我的认可,让自己处在激情亢奋的阶段。
2.2 自我心理意识训练
自我心理意识训练是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的基础,通过自我心理意识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随时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根据心理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心理调整。自我心理意识训练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方面。通过自我心理意识锻炼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心理变化状态,能够在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自己能够适应心理的变化。
2.3 自我积极暗示
由于受到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因素的影响,当神经系统给大脑发出消极的命令时,人就会按照神经系统的消极指令执行,而神经系统给人以积极地命令时,人就会按照积极地命令执行,因此通过自我的积极暗示,能够让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多个成功人士的案例也在说明积极地自我暗示是提高自己心理素质,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改变大学生的心情、激发他们的斗志。
3 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训练途径
大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产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因此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力能够进行清晰的认识,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评价,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行为的缺陷。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定期的检查,分析自己的缺陷,并且进行自我的监督与完善。总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具体如下:
3.1 自我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并非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质,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品质,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品质,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固定性、功效性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品质等。心理品质的优劣反映出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水平,心理品质好的人处理问题的速度与效率都呈现正向趋势,自我效能感高。现代生活节奏快、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只有对心理品质进行自我培养,使自己的心理品质达到大学生的应有水平,才能充分应对大学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情。
3.2 自我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人们的外部行为都是其心理素质的体现,因此我们常说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活动就可以获知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素质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行为的训练。心理行为训练就是学生通过不断地努力对自己的胆量、身体协调性、交际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行为的训练可以提高自己以前不敢干的事情的心态,比如学生可能在遇到某些事情时表现得过于紧张,而通过学生对此事情的不断面对与不断地锻炼心理行为,就可以提高学生再面对此事情时的心理状态。因此通过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是学生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完善自我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4 结束语
自我心理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引导他们积极适应生活、学习,促进其主动发展,培养良好个性、开发心理潜能、健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每位大学生都要加强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训练,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潜能发展和培养自己的优良心理品质出发,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幸福、乐观、自信、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夏兰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析[J].新西部·中旬刊,2011(10).
[2]任婷婷.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自我和谐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
[3]毛小波.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3(22).
[4]崔景贵.心理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