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作用探析

2014-06-30庄仕文

山东青年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庄仕文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并通过服务性实践、社团性实践、社会实践教学等各种实践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公民意识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公民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在内容上主要涉及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思想品德,但由于学科定位不准、教学模式单一等方面的原因,这类课程“长期以来都存在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这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培育其现代公民意识。

一、以教学内容的丰富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公民意识教育应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不能只局限于社会、国家等宏大叙事和客观外在的角度。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并把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的讲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等,并推动学生践行公民职责。

第一,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是公民对其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权利的认知、追求和维护,义务意识则是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统一体。合格的公民须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公民责任和义务。

第二,国家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国家意识的集中表现。国家意识要求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第三,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指人们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所须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良好的公德意识可以有效地将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行为的自觉性,进而转化为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第四,法治意识。法治意识体现为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核心要求是公民特别是公权力的执掌者须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信念,并切实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教学内容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作为目标,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等。

二、以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要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当然,传统的灌输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仅仅依靠灌输方式就失之于简单化了。因此要注重结合,要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方法,避免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说教。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辩论、模拟法庭、演讲等方式,使大学生自主地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将学生自主意识淹没于说教之中的模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和权利意识。教师应该创设宽松、民主和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为大学生提供表达观点机会,让其尝试着学习和锻炼民主参与的能力。

适当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中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促进他们学法用法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要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转变,由教师单独讲解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采取研讨会、辩论会、看表演和录像、参观考察等活泼、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恰当地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素养。

三、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观念意识形成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主导作用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教材内容的接受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解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自觉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课题教学与言传身教之中。教师应实现公民意识内容对传统教材的灵活渗透,利用现实的社会问题引发学生有意识的公民责任思考和公民参与实践,从而保证公民意识培育效果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素养,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同时还应当注意自身行为对公民意识培养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已有知识的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自主意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进而达到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满足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需求,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公民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endprint

四、以实践教学保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重理论传授、轻行为养成是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之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可以把理论教学中的思想、知识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突出合作和参与的教育导向,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

目前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相关的实践环节应突出以下方面。第一,服务性实践。即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文明、教育活动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其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奉献精神等。第二,社团性实践。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性组织形式之一。在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有助于逐步养成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调查、讨论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学校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这种积极作用,支持其建设,丰富其职能,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提供良好的载体。第三,社会实践教学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感悟社会并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践行自己的公民身份,从而实现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倡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现代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各门课程中,突出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与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普遍完整的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梁金霞.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56-157.

[2]班秀萍.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理论前沿,2008(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