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现状分析
2014-06-30罗清萍王春艳
罗清萍+王春艳
摘要:
通过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较全面地评价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并将这一体系运用于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实测,说明了目前高职公关与策划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市场将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关市场调查与策划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各类建设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要求学生在1—12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学习生活中的经济,掌握一些做生意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更是构成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1] 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开设多年,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仍囿于传统教育的框框之中,其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仍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推进这类专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依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对我校这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创新能力结构体系构建
我们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及其有关专业的特点,设计出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两类因素群、六项一级指标和 19项二级指标构成。一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更新知识能力);创新技能(完成特定工作的普适能力、专业技能)。二是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创新理想、创新信心);创新精神(创新的自觉性、创新兴趣和好奇心、敢于探索的精神);创新人格(有责任心和求真务实、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不怕挫折和雷厉风行、心胸开阔和能团结人、独立思考和独当一面)。根据以上结构模式和指标体系,我们进一步将各项指标具体化,并设计出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实测和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调查选择了我校各类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本文只介绍对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向不同年级的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7份。回收率90%以上。调查材料用SSP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按优、良、一般、差、很差计算等级。
1.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创新能力因素的指标中创新思维能力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 。批判思维能力优良率最高(68.8%),其次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三个方面的指标中,创新思维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说明虽然达到一定水平,但并不算高。逻辑思维能力(64.8%),最后是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63.5%)。在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形象和直觉判断能力最差。
创新学习能力的优良率为70.3%,是三个方面指标中最高的。比创新思维能力高出近5个百分点。创新学习能力的两方面指标比较,收集信息的能力高于发现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前者优良率为71.4%;后者为69.1%。收集信息能力的指标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检索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和加工信息能力。不轻信、常与别人交谈、调研能力三方面都差一些。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强烈求知欲、主动学习、独立自主学习。学习注意力集中、有自学方法、主动向老师提问则差一些。同创新思维能力一样,学生对创新学习综合能力的评价很低,优良率仅为17.2%。
创新技能的平均优良率只有43.3%。远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特别是专业技能优良率仅为16.4%。这反映了学生要求加强培养技能实践训练活动的强烈愿望。学生对创新技能综合能力的总评优良率,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总评优良率仅为13.4%。
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三大方面总平优良率为59.8%。其中最差的是创新技能,其次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中更应加强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以及与老师,同学相互沟通的能力,培养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能力中更应加强想像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中更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活动、设计活动等等。
2.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创新能力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少研究者、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应显得更重要一些。在权重设计上,智力和非智力的比例,我们认为可设为6∶4。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个大方面的测评结果和分析如下:
创新意识的总平优良率为33.1%。其中创新能力认知力为30.2%;创新态度和信心为37.6%。这说明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像公关与策划等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偏差。这同他们对创新能力不重视有关。调查情况说明,这类专业学生几乎普遍认为没有开展科研和从事创新活动的必要,一般都不认为创新能力与就业和成长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大都对具有创新才能缺乏信心,也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讨认这方面问题。创新精神的总平优良率为65.5%。远远高于创新意识。其中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平均优良率为61.8%;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为66.0%;敢于探索精神为63.1%。创新人格的总评优良率达73.8%,不仅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高项,也是全部创新能力因素中的最高项。
以上两方面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是学生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大体相当。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大方面的平均总优良率为57.5%,略低于智力因素(59.8%)。如按6∶4的权重计算,创新能力总计优良率为58.9%。这一结果大体反映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公关与策划这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创新能力还不高。二是创新的综合能力差。从单项看学生各有其创新能力的优势方面,但却普遍反映综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即具体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学习中的创新问题的能力很差或比较差。三是创新意识不受重视,其优良率是两类因素六个大项中最差的一项。endprint
三、几点建议
1.当前首要任务是提高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最近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将取得同普通高校的同等地位,不仅要培养专科生、本科生,而且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抓住国家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遇,创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首先要调整教育目标,树立创新价值新取向,真正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其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之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相适应。第三,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四,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如建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由思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等。第五,建立一套创新教育的评价系统,以一系列实际措施保障创新教育取得实效。
3.创新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破突口,实现产学研“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把课堂向社会、企业拓展,真正实现名符其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尽快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企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新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4.重视公关与策划等专业和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类文科专业和课程,不仅本身对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要求,而且它们还是培养各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加强对这类专业和课程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概况与启示》,《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项目来源: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研究”,项目编号:GZYLX2011313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