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的问题探析
2014-06-30刘丽平
刘丽平
摘要:
抗战后期,南京国民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从军,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知识青年的积极响应。但在征集、运送和编组训练中出现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影响到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效果。
关键词: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青年军
在国民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大力倡导下,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社会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国民政府为确保这场运动能顺利展开并取得预期成效,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令,组建了指导机构;但在征集过程中出现了征集困难、违背政府法令的情况,在运送、编组从军知识青年过程中,出现打砸、逃亡等现象,影响了青年军在群众中的形象。
一、征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次知识青年从军时,征兵额是十万,为确保能如数征集,各个地区都有相应的配额。
而西康省有的地方比较偏僻,地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出现因征集知识青年困难而请求免征的现象。如:西康省下面的宝兴县,在民国33年11月的呈文中称:“职县皆在从宽缓征之列,现全县仅小学一所,以所熟知党员多不识字,即有少数识字者亦不过是短小毕业而矣,其身体之合于从军规定者寥寥无几,尤以区分部成立迄今时不过三载,所属党员各散居一方以商为业,党之基础,尚未健全,为推动今后党工计呈请免征”[1]此呈文呈党部会后,党部对此区进行了调查所呈困难事实属实情,准许免征。”再如:定乡县1944年11月呈文谓:查十一月份中心政令宣传工作经由本会订为鼓励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关于该项工作宣传办法业已拟就,并于十一月终将宣传经过情形具报备。遵令即派员四处宣传,惟因定乡人民素以农牧为业,文化水准极低,任何宣传均难感动,请求免征。
国民政府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以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部分知识青年积极响应,而地方上办理兵役的人员却把志愿从军的知识青年当成壮丁,更改籍贯以抵当地征额。《新华日报》1944年4月7日第3版的读者团中的《学生军当了壮丁》中反映了这种情况:3月22日那天,我们学校全体师生都去替参加远征军的同学送行,可是到了他们上车地点的县政府,却发生一件意外的事情,原来参加远征军的同学们的姓名都被更改了,籍贯也都改了荣昌;把他们都当作荣昌的壮丁。在档案资料中也发现类似的情况:民国33年11月17日的呈文“竊生因家境关系于民国32年下期休学,刻闻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拟请复学参加,未及前来欲却被本乡强征入师区志愿团营四连。”[2]
国民政府号召的是知识青年从军,但从档案中居然发现在有的地方所交拨的从军知识青年中有不识字的情况:三台县政府鉴案奉军管区信嘉格字第3467号代电开:以宣汉志愿服役学生及公教人员中有不识字者七名已交由原率领队长领回,惟学生及公教人员志愿服役原为知识青年从军,凡不识字应予免送入教导团。从这一电文中可了解到宣汉所征集的志愿服役学生及公教人员中有七名不识字,最后由领队领回,免送入教导团。国民政府征集的是知识青年,而地方上为了完成征额,随便找人抵数,才会出现此类情况。
另外,在征集过程中还出现了志愿从军青年因病而被遗弃的现象,在《我是一个志愿兵》一文的内容略谓:“远来从军因病竟被弃置民家,以致流落乞食。”从国民政府的宣传来看,学生从军运动关系到建国和建军,各级办理志愿从军青年护送的人员应该按照国民政府的意旨对之认真爱护,对从军学生的起居、饮食、医药应特别注意,而不得任意摧残,《我是一个志愿兵》中叙述的因病而被遗弃的现象是与国民政府的宣传旨意相违背的。
从上面列举的在征集知识青年从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征集知识青年从军过程中,并不是按照国民政府所宣传的原则和优待条例来操作的,实际情况和舆论宣传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运送、编组、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打砸、逃亡等现象
青年军主要是由知识青年组成,素质较高,待遇优厚,但从查阅的资料中看出,青年军的逃亡和拐带物品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了减少青年军的逃亡现象,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专门拟定了《从军青年外逃及裁汰办法》:“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入伍有潜逃者,应追回一切费用。入伍后潜逃者,应即停止享优待权益外,并应受军法处分。至入伍后被裁汰者除因知识不是,信仰不纯者外,应即由服务部队给予证明后,仍回原服务机关或学校给予复业及复学机会,并停止优待其原机关或学校于被裁汰从军职员请求复业或复学时不得拒绝。”[3]下文举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西康省知识青年从军的一段经过》中的叙述反映出从军知识青年的离队和打砸现象:因途中汽车抛锚而滞留邛崃车站,因为征委会未事先考虑到这种突发事件,所以没有任何应对措施,以致于食宿问题均无法妥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开始闹情绪,心生不满,“有的问到:‘我们就是这样上前线吗?有的说:‘晓得是这样我才不该来有的甚至说:‘他几爷子在后方享福。我们要上前线拼命,就是这样地把我们送脱了是吗!”[4]从其话语可以看出从军知识青年的满腔爱国热情在逐渐减退,随之而来的是怨愤情绪,一夜后有5人开小差了。到成都后,又因为床位不够,而睡地铺。第二天早上,听闻老百姓说,“晚上青年军打了智育电影院,又打了春熙大舞台”[5]点名上车时,又有6名队员不到。在去泸州途中,汽车几次抛锚,到达隆昌时,天色已晚,饥饿寒冷交加,大队长发给伙食费后,就各自去找食宿,这一晚又接连发生几次小风波——打旅店,打饭馆,掀翻桌子,砸烂碗碟。最后到达泸州的203师部队驻地后,按手续将47名队员交与连队正式入伍。先后在中途开小差的23名。当部队到泸州时,泸州正遭到日寇飞机野蛮轰炸之后,全市满目疮痍。“就在二中队交送入营的这天,又发生了两起较大的风波,一是二中队入营的一些人穿着灰棉军衣上街,为看电影买票和院方发生冲突,捣毁了许多坐椅,观众也受了惊,同一天也因收费问题,打了两处饭馆。二是当天下午,有入营后出来的人员10余人,气势汹汹地闯进泸光旅馆,声称要找大队长王守治算账,说是贪污了他们的伙食费,生死要拉王去投沱江。”[6]endprint
从前文叙述中可以了解到:第一、地方官员在对知识青年从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能确保从军知识青年的食宿问题和在入营过程中的交通问题,从而在从军知识青年中,出现由于食宿方面安排不妥当引起不满情绪的情况。第二、从军知识青年在交拨入营过程中,出现了开小差的情况。一方面有办理兵役人员的过失;但就从军青年自身来说,从军知识青年中不是所有的青年都是基于民族情感、爱国意识或因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来参军的。有的知识青年只是受到宣传的影响而萌发的一时热情,当这种热情遭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就放弃了当初毅然从军的做法而选择开小差。有的知识青年可能是为了改变自己生活窘迫的状况而加入军队,入伍后发现军队的生活并不是所宣传的那样,就选择了脱离军队。第三、在入营过程中出现的多次打砸事件,一方面可以说是从军知识青年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一种发泄方式,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从军知识青年本身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接二连三的打砸事件,也影响了青年军在民众心中的整体形象。
在入营后,青年军中出现了逃亡和拐带物品的现象。民国34年6月28日,青年军201师司令部函三台县国民兵团团部:“兹有本师山砲第一营三连志愿兵崔玉明等5名于4月3日在潜逃拐去如附册,有触陆军刑法第九十三条之规定,特请贵徵委会饬嘱迅即归营本师,为爱护青年计,当从轻处分,予以自新之路,否则一经拿获定必依照法令严惩,纵一时不能缉获该兵,亦必为乡里所不耻。”
[7]在同一卷档案中,还查到青年远征军陆军第203师士兵逃亡拐带服装册 “何仁佐,18岁,四川三台人,初中毕业,4月3日逃亡,拐走棉军服1件,白衬衣2件,军帽1顶,皮带1条,布鞋1双,布袜2双。何仁敦,17岁,四川三台人,县中三年级,4月3日,拐走棉军服1件、白衬衣2件、军帽1顶、皮带1条、布鞋1双、布袜2双。”[8]
民国34年3月11日,陆军第203师607团3营9连公函开:“查本连前接收贵县(温江县)征选之知识青年杨文俊等十一名,均经先后畏苦潜逃,并拐带随身服装如棉军服等件。”
表2(青年远征军第203师607团3营9连温江征送之逃亡学兵名册)
姓名 舒以诺 杨文俊 笪绍箕 陈安镛 萧伯常 郑志澄 郭孝仙 云仲衡
年龄 27 28 28 22 24 24 28 22
籍贯 四川涪陵 四川重庆 安徽芜湖 四川温江 四川郫县 四川温江 四川温江 四川双流
逃亡日期 1945.1.1 1945.1.1 1945.1.1 1945.2.5 1945.2.5 1945.2.5 1945.2.5 1945.2.9
(资料来源于:成都市档案馆中的民134-6-36)
由此可见,青年军中逃亡现象依然不少,据统计第一次从军知识青年的情况为:“第一期学生志愿从军参加者,16省籍,报名者40000余人,检查合格入营者9497人,女生107人,赴印参加远征军者2260人,另参加空军者有200余人。”最后赴印参加远征军者仅占入营者的26%左右。
思政论坛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的问题探析
南京国民政府对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这场运动完成抗战建国两件大事,因此做了大量宣传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知识青年的抗战救国的热情,积极踊跃地参军,主动请缨参军的佳话频频出现。但在这场运动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地方无法完成征集兵额、征集的知识青年中有不识字的青年、有的知识青年被改为壮丁、从军的知识青年被遗弃等现象。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方面的政策措施并不完善,忽略了地方的实际情况。同时,地方办理兵役的机构,没能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令,造成上行下不达的状况。在报名参军的知识青年中出现了打砸、逃亡、拐带物品的事件,这与地方兵役机关在办理知识青年从军过程中出现的安排适当、组织不严密等相关。
在抗战后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扩充兵源、提高军队整体素质的作用,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南京国民政府期望借这场运动,改变全国民众对政府的看法,在群众中重新树立良好的形象。但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征集、编队、训练和复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完全执行它所颁布的政令和措施;不像它宣传的那样各地群众纷纷支持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笔者翻阅的一些档案中,出现父母以年龄不足或家里只剩独子是家庭的支柱或以体弱无学识等理由请求缓役和免役。抗战胜利后,青年军开始复员,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部分复员的青年军根本无法复学和就业,生活陷入困难,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证。因此,由于各种原因,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实际成效与预期成果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参考文献]
[1]《西昌等县执委会呈报办理知识青年从军宣传情形暨征集人员名册,附从军消息报导,国府军委会,西康执委会指令,代电》,民198-2-2210,四川省档案馆.
[2]《三台县政府、三台县立初级中学校关于考试、成绩、教员待遇、奖励、核发毕业证、查禁刊物、募捐劳军、学生服兵役的指令、训令、呈》,民11-1-279,三台县档案.
[3]《四川省立三台高级中学校关于学校调查、食米、教员入党、招生、转学、核定学籍、出征子女优待、从军的训令、指令、函、名册》,民11-1-169,三台县档案馆.
[4][5][6]毛云相、余迺骧:《西康省知识青年从军的一段经过》,《雅安文史资料选集》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雅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7月版.
[5] [8]《三台县政府、三台县教育局、三台县立初级中学校关于学生服役、退伍、待遇的训令、办法、名册》,民11-1-350,三台县档案馆.
[6]《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温江县政府成茂师管区司令部关于兵役制度禁拉壮丁通缉逃兵等案的训令呈代电》,民134-6-36,成都市档案馆.
[7]《二期学生从军国内训练期间将缩短为一月 盼教育部政治部青年团协作》,《中央日报》,1944年7月3日第3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