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正向引领
2014-06-30郭增勇
郭增勇
摘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修身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贤们对于修身尤为重视,从孔夫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修己以安人”到《大学》中的“诚心正意,格物致知”再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无不体现出他们把修身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也成为支撑中华文明的根本。本文以《论语》为例,归纳出其中的修身思想并提出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正向引导。
关键词:论语;修身文化;大学生;思想引领
一、论语中的修身思想
自古以来,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较为重视修身教育,自先秦以来一以贯之。“修身”语出自《礼记·大学篇》,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儒家看来,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美人格,修身是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1]孔子是我国使学术平民化,并以教育为职业的第一人,他的修身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十分重视道德的实践,认为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应放在学习文化与文献之前。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论语·学而篇第一》)他还极为重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修身如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则达到了君子的标准,若能做到”修己以安百姓“则是圣人之属了,因为尧舜都未必完全达到。《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点:
1,重守信
孔子十分重视守信的作用,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不守信,不知那怎么可以。正如“大车无倪,小车无軏”怎么能够行走。同时所守的信或约定必须要符合道义的约束,因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3]曾参也深受老师的影响,把是否守信作为每天的自省之一,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2,重视朋友的作用
曾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学记》也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可见儒家极其重视良友在修身及治学中的作用。这种关于朋友的作用与孔子的修身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5]可见孔子本人十分重视朋友的作用,指出如果同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反之同和谄媚奉承、夸夸其谈以及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则十分有害。
3,做到不违仁
在孔子的思想里,“仁”具有最高的地位,即使是在评价较优秀的学生时,他也很少用到仁。但在孔子的思想里仁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6]在孔子的观点里,“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积极方面,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7],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另一面是消极方面,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也正是曾参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的“恕”即以宽容待人。
二、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正向指引
1,要将诚实守信作为立身之本
外界对高中生关注的焦点是学业成绩,关于品德的的要求往往被忽视。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高中时期被忽视的一些问题渐渐显露,其突出表现就是目的性较强、功利心较重。他们对于个人得失极为看重,而自我道德的完善往往被忽视,这也导致了现代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缺失。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这是个人道德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将对以后的人生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因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青年大学生只有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2,通过广交益友来提升自我
在大学阶段,朋辈之间的影响较大,有时甚至超过师长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身边朋友的品德状况也决定着自己道德的高低。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即是此意。在大学中,这种情况数见不鲜:某宿舍的所有同学均被保研或被名校录取,几个经常在一起学习的好朋友,大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反之,一个宿舍若有多个学生经常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那么本来学习还算认真的同学也往往学习热情下降,成绩严重下滑。由此可见《论
语》中关于朋友的论述以及孔子对朋友作用的重视到现在亦未过时,且尚有更积极的作用。因此青年大学生应广交良友,互相砥砺,在学术和道德两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我。
3. “仁” 以为己任,实现自我价值
在孔子看来,一方面“仁”是道德的最终归依,是对个人的最高要求,具有终极性。因此其弟子曾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可见虽然《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较多,但在生活中却极少提到。曾子也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可以看出,到达“仁”的境界绝非易事。另一方面,孔子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即只要我们践行,“仁”就会到来。其实“仁”的概念也可以与时俱进的。以今日之观点看来,仁也可以分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提高个人的修养,以“恕”待人,另一方面是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正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勇于担当,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并重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格,牛伟.浅议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J].《科教导刊》.2010年7月.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第5页.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第8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第3页.
[5]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第175页.
[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第74页.
[7]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第65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