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美学思想简析

2014-06-30郭淑娴

文学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礼乐论语

郭淑娴

内容摘要:《论语》里引用有17条《诗经》里的诗句,从引诗中可以看出孔子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这些引诗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化人格的君子形象,这一君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有着良好的修养,他的核心特点即是仁,并且孔子通过引诗表达了把礼乐作为实现仁的主要途径的方法。

关键词:《论语》 人格美学 君子形象 礼乐

《论语》中有大量的引诗, 从所引诗句中可以看到孔子的美学思想分为两个层次,即以理想化君子想象为代表的人格美学和以仁为基础的礼乐美学思想。

一.理想化君子形象为代表的人格美学

孔子的美学是围绕着人为核心的,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人格美学,即时刻关注道德品格的修养,追求高度完美的精神境界。而这一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在《论语》引诗里所塑造出来的君子形象。

1.如切如磋

《论语·学而》篇中引用了《卫风·淇澳》里的诗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52

孔子对子贡所说的对待贫富的态度在肯定之上进行否定,君子不仅要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强调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所引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形象的表明,品德的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必须要不断地修炼,不能浅尝辄止,君子在修炼自己的美好品德时候,要像打磨象牙和美玉一样,永不懈怠,追求最高的境界。

2.谨言慎行

《论语》里引用了“南容三复白圭”的典故:“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1]125《诗经》里的意思是为人君主要谨言慎行,《论语》引用南容多次重复《诗经》里白圭的典故,为了强调君子一定要做到谨言之,慎思之,笃行之。同样的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其他地方也有论述,如《论语·学而》篇里提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1]52

3.安贫乐道

孔子引用《邶风·雄雉》篇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1]115来称赞仲由的良好品行,《诗经》诗句原是批评统治者不知道修共德行,王先谦《集疏》:“何用不臧,尤言无往而不利。”马瑞辰《通释》:“末章则推其君子久役之故,皆由有所忮求。若知修其德行,无所忮求,则可以全身远害,复可用而不臧乎?此以择君子之仕于乱世也。”[5]125孔子引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仲由虽身穿破衣烂袍置身于衣着华丽之人之间,但仍能做到坦然自若的行为。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所赞美的人生态度,那就是安贫乐道。孔子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也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他觉得最快乐的事情是曾点所描绘的人生状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31孔子的这一态度从《雍也》一篇里可以看到,他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87孔子喜欢的是精神大于外在物质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97

4.崇德辨惑

《论语·颜渊第十二》中提出了“辨惑”的概念:“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1]137这里引用了《小雅·我行其野》之辞。《诗经》此章原文:“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诚不以富,亦祗以异。”[3]541这是一位远嫁异国而被遗弃的妇女的诗作,包含着浓烈的感情。关于“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的含义应是指男方喜新厌旧有异心。孔子之意,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想要他活得长久,厌恶一个人的时候,又希望他赶快死去,既要他生又希望他死,这就是惑。表示人的欲望太过混乱,并且爱以自己的好恶来定是非,下决定,这是需要认真辨别并加以理性看待的。原诗本是弃妇埋怨丈夫三心二意,喜新厌旧,这里借用来指人的欲望变幻多端,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迷惑。孔子这里提出了关于人辨别内心欲望或者私欲的命题。孔子并不反对人有欲望,反对的是人的欲望过于混乱,即时而“爱之欲其生,”时而“恶之欲其死。”总是随着自己的性情好恶来判断是非,这也是一种放纵私欲的表现,因而是惑,是应当避免的。那么该怎样避免呢?孔子认为需要辨,通过理性的辨别,然后再付诸行动。

5.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论语·泰伯第八》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之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1]103此篇是讽刺周王不能采纳善谋的诗,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刺幽王惑邪谋也。”[4]402《小雅·小旻》有云:“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593意指国君不善于采纳好的政策,导致诗人预料到国家的衰败,因此有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论语》引这两句诗,则用来表示对身体的珍爱,《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5]123孔子非常注重孝道,因此,《论语.所引此诗,表明一位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注重性格的修炼,还要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发肤,因为这也是对父母孝的表现。

二.以仁为基础的礼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仁”是紧密联系的,“仁”是关于人性的理论,他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仁,同时又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1]132把礼作为实现仁的具体途径。

《论语·八佾第三》引《周颂·雍》诗:“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1]61关于原诗的主旨,《雍》是一首祭祀先王的乐歌,只有天子祭祀时才能使用,原诗描绘的是周武王祭祀的场面庄严肃穆。孔子引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孟孙、叔孙、季孙僭越天子权力的不满,认为这是不合乎礼仪的,也即不合乎仁。

同时,孔子认为仁是通向礼的途径。《八佾》篇里又有了关于《卫风·硕人》里诗句的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63

这里其实讨论的是礼,孔子认为礼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就像先有白绢,然后才在上面添加绘画文采,使之绚丽夺目一样。对此,《四书章句集注》做的解释是礼须以忠信为素。然而,这一解释太过褊狭,笔者认为,根据孔子的思想来推测,礼应该后乎于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里多次强调礼的重要性,如“《诗》、《书》、执礼,皆雅言也。”[1]9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105等等。

《论语》引诗里对个人道德的关注,对仁的强调,对礼乐的的重视,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孔子以善为美,他的诗学思想表现出鲜明的为人生的色彩。由于孔子没有超越功利实用性的目的去理解美,往往导致过于理性化和道德评价等同于审美的偏颇。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先秦理性美学的一个高峰,对儒家工具主义文论的的传统有着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2:52-137.

[2](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9:125.

[3]程俊英等.《诗经注析》[M].北京: 中华书局.1991:541-593.

[4](清)方玉润,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402.

[5]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123.

(作者介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礼乐论语
礼乐文明的确立(部级优课)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