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2014-06-30马利云
内容摘要:《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对比角度 品文会情 移情仿写
【设计思想】
《端午的鸭蛋》乃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单元所选文章乃各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钱梦龙老师尝言:“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这是来自优秀语文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经验总结。王荣生教授则进一步总结,“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第一,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这是来自课程专家对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原理的专业指导。据此,本课教学,拟抓两头,立足文本,立足学情进行设计。
与本单元的其它文章相比,这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本文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先生散文“小叙事”的特点。小小鸭蛋,在别人眼里或许从不在意,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在汪老笔下,却灌注了自己浓浓乡情和生活的情趣。汪老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曾经读到汪曾祺的《蒲桥集》上有一段文字:“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这段话对汪曾祺的散文特点做了精确的概括。
但是,这些妙处,如何让学生领略?如何让这些十四五岁,生活在城市中的当代学生领会这位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这位散文家的作品风格和内涵?这并不那么容易。
学情调查环节,让学生初读文本,放手让学生提问针对文本,每人提2-3个问题,学生疑问初步归纳如下:
1.“系百索子”“鸭蛋络子 ”“雄黄酒”“红苋菜”“薄罗”“香角子”这些词语指的是什么?
2.白的鸭蛋和淡青的鸭蛋有不同吗?
3.既然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第一段要写那么多端午的风俗?
4.“囊萤映雪”的故事和高邮咸蛋有关联吗?
5.为什么“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不大高兴?”
6.袁子才是谁?为什么作者对这个人不喜欢?但是,后来又“与有荣焉”了?
7.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光线不是很微弱吗?
8.“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不过高邮咸蛋,确实是好”
这些句子是否矛盾?
9.为什么用练囊装萤火虫不如鸭蛋壳好?
10.敲去空头难道不算把蛋壳碰破?
11.为什么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
12.我以前看到“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好像是写感情的,这里怎么可以写鸭蛋?
基于以上对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文本体式、作家风格以及对学情的初步分析和把握,笔者设定的最终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生活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并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台阶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1.品文悟情。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我将“品味语言,感悟情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疑惑有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描写鸭蛋的语句,巧设角度,引导学生“圈”“点”“品”“悟”,多层次、多角度品味语言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对作家的语言特点和文章主旨有深刻的认识——借助端午的鸭蛋,表达生活情趣和对家乡的热爱。
2.移情仿写。阅读的终极目的,在于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更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笔者的家乡,浙江湖州,是水乡,亦是蚕乡,旧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且江浙一带,地域相接,端午风俗(包括食俗)有许多共同之处。笔者拟结合家乡物产,精选汪老文本的典型句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移情仿写”。既强化学生对本文语言特点的印象,又使学生受到有效的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释疑解惑
1.整体把握。
教师板书课题。直接导入本课。
教师先板书“端午”,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第1节内容乃是写“端午”;接着,书写“鸭蛋”二字,学生自能领会文章2-3段,乃写“鸭蛋”;教师再在这两个词语中间,写上“的”字,连接先前书写的“端午”“鸭蛋”两个词语,此为4-6节为文章第三部分。师生互动,自然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提问中的第3问。
2.释疑解惑。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同时整理端午习俗。
PPT问题显示:第一节介绍了端午节哪些习俗?其中你对哪一项最感兴趣?
读毕,师生交流整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预设从吃食“十二红”入手,重点提及雄黄酒,五毒,并利用图片展示湖州本地满周岁的孩子在端午节穿绘有五毒图案的服饰,以激发学生兴趣,亲近文本。
说明:本环节以解疑激趣为主。在预习环节,学生对本语段涉及的端午习俗,困惑颇多,问题最集中。教师对学生所提的每一个的问题,都做了精心准备,图片资料充分齐全,但本环节不宜占用很多教学时间,视课堂动态生成情况而定。(例百索子,香角子,端午雄黄酒,民间流传端午节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等故事,黄烟子,一笔虎之形与色,以及湖州本地端午食俗、习俗等。)endprint
二.巧用对比,品文悟情
1.教师讲解:一枚小小的鸭蛋,在我们眼里,可能不会去格外留意,也觉得不值一提,更不愿提笔书写。教师组织学生细读2-4节。
PPT显示主问题: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圈划出作者围绕这枚小小的鸭蛋写了哪些语句?
说明:本环节设计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关于鸭蛋的描写文字是多角度,多层面的。
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不过高邮咸蛋,确实是好。”引导学生细细品悟作者对同一枚鸭蛋,自己讲述鸭蛋的好处与异乡人的称道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PPT显示主问题:这些语句,可以细分为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如下:A.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作者自己称道家乡鸭蛋的不同态度;B.家乡鸭蛋与异乡鸭蛋的不同;C.对袁子才这个人前后态度不同;D.鸭蛋的挑选标准、个头长相有不同吗?
说明:本环节落实课文教学重点——品文悟情。但是由于十四五岁、好动的当代城市孩子未必能体会“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有碰撞就有观点、有矛盾才有立场,教师巧设对比角度,找到解读文本、品味语言的突破口。
3.教师选取以上四组对比的B组,重点品析家乡咸鸭蛋与他乡咸鸭蛋的对比,更深一步引导学生感悟作家文字背后的深情。
PPT显示主问题:作者把家乡鸭蛋与异乡鸭蛋进行怎样的对比?进行多角度对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角度:如色彩、质地、口感、蛋黄、油多等。
预设语句: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说明:本环节是课堂目标的重点亦是难点所在。“表达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围绕鸭蛋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后产生。层层递进,更具难度。教师宜耐心组织学生细读、深读,比较、领悟。同时由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语句的品味中。教师应注重课堂生成,前面预设的四个角度,宜抓住一个角度品悟,不求面面俱到,切忌为完成教学设计以教师架空分析代替学生感悟。
三.精选语句,移情仿写
1.教师讲解:小小鸭蛋,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对家乡浓浓的爱。
教师精选语句,请大家阅读: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B“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中的这两句话。
课堂上讲给大家听。比较表达上的不同。
并感受分析:A句:短句,每一句各有强调的重点,引导抓住关键词,体会高邮鸭蛋出名的地貌特点,物质基础、技术支持等,以此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自豪和别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B句:文白兼用,运用对比,语句幽默,让人忍俊不俊。
2.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说说,我们湖州这块土地,有哪些有代表性的物产?(蚕业、丝绸、湖笔、渔业等)
请大家仿造A、B句表达特点,结合家乡物产,移情仿写。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仿句练习。
2.课外组织时间让大家赏析马利云的散文《养蚕人》(本文2012年发表于《天津日报》)。
(作者介绍:浙江湖州市第五实验中学教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