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贺铸与惠洪的同名作《青玉案》
2014-06-30王辰
王辰
内容摘要:提到“青玉案”,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道:词牌名。的确,“青玉案”是一个相对常用的填词调名。但是,“青玉案”的含义却不止这一种。而以“青玉案”为词牌创制的作品中的佳篇名作也不胜枚举。众所周知,贺铸有一首非常出名的《青玉案》,透过其作用典和押韵可以直观地把握其词的创作风格。贺词之后,步韵唱和及仿效者蔚然成风,惠洪便是其中之一,尽管惠觉范与贺梅子是同词牌,同韵律,同词风,但是两者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仔细观照惠洪的《青玉案》,可以感受到“一代高僧”性情的真实流露。
关键词:青玉案 贺铸作 惠洪词 风格 情感
提到“青玉案”,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道:词牌名。的确,“青玉案”是一个相对常用的填词调名。但是,“青玉案”的含义却不止这一种。而以“青玉案”为词牌创制的作品中的佳篇名作也不胜枚举。众所周知,贺铸有一首非常出名的《青玉案》,透过其作用典和押韵可以直观地把握其词的创作风格。贺词之后,步韵唱和及仿效者蔚然成风,惠洪便是其中之一,尽管惠觉范与贺梅子是同词牌,同韵律,同词风,但是两者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仔细观照惠洪的《青玉案》,可以感受到“一代高僧”性情的真实流露。
一.《青玉案》释名及著篇
提起“青玉案”这三个字,绝大多数人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道:词牌名。毋庸置疑且不可否认:此言极是。然而,如果褊狭地审视“青玉案”这个汉语词汇,给人的印象仿佛就局限在其是长短句谱调特定称谓的象征符号。但如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地来观照与高屋建瓴、统筹兼顾地来把握这个意象,则有些许不同地解释,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归纳为如下四类:
1.青玉案,词牌名。一说“案”为古“碗”字,故“案”的读音为“wǎn”(同“碗”),源自于东汉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句,因取以为调名。由于此调一般以北宋词人贺铸所作《青玉案》一首为正格,加之开篇首句有言:“凌波不过横塘路”,故此调又名《横塘路》、《西湖路》。以该词牌创篇,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上下阙(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上去通押。[2]
2.青玉案,短脚皿器或者珍贵食用物具又或言桌几。一说语出董桥先生书名《青玉案》,书中《<青玉案>注解》一篇解释书名取自宋人贺铸《青玉案》词名。文中进一步分析道:“青玉所制的短脚盘子,名贵的食用器具。”东汉刘良在为张衡的《四愁诗》作注时这样写道:“玉案,美器,可以致食。”[3]
3.青玉案,泛指古诗。仇兆鳌在“诗圣”杜子美的《又示宗武》一诗:“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注解作:“青玉案,谓古诗。”宋代叶适《怀远堂》诗:“句中青玉案,壁上乌丝行。”[4]
4.青玉案,借指回赠之物。譬如,唐代刘复在《出三城留别幕中三判官》中有言:“愧无青玉案,缄佩永不泯。”唐代皮日休在《酬鲁望见迎绿罽次韵》:“酬赠既无青玉案,纤华犹欠赤霜袍。”[5]
由于《青玉案》为宋人常用的词调,故许多词人,甚至包括苏东坡,黄山谷,辛稼轩,李易安等词坛巨擘们也都用它倚声谱过词作。其中不乏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比如,辛稼轩的那首《青玉案·元夕》,再比如,曹元宠的那首《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青玉案”的含义众多,指代广泛,并不单单拘囿于词牌名这一种解释。而以《青玉案》为调名创制的诗余中又不乏千古流传,古今吟诵的精品美章。“青玉案”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三个字纯粹地缀合通连成的词汇了,而是超越了语词本身,成为一个意象符号的代名词,因此,对《青玉案》地考据与详讨,研读并深探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二.贺铸作用典和押韵
周紫芝《竹坡诗话》有言:“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6]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得更妙:“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7]
谈到庆湖遗老贺方回的那首刚一问世,就被人誉为“绝唱”,不胫而走,流传甚广的代表作《青玉案》,笔者认为不妨从全词用典和押韵为突破口来以点带面地解读这一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愁曲,从而能够对其词的创作风格有一个更清晰、更精准地定位。
上阕开篇三句引用陈思王的《洛神赋》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8]之语,“锦瑟”一句提问,直征李义山的《锦瑟》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9]。过片“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10]众所周知,而后江淹做诗再无佳句,时人谓之江郎才尽。下片末句“梅子黄时雨”句又源自寇平仲的“杜鹃啼处血成花,梅子黄时雨如雾。”[11]
贺方回《青玉案·春暮》押韵的词牌格律如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凌波不过横塘路,⊙○⊙●○○▲(韵),但目送,芳尘去。●⊙●、○○▲(韵)。锦瑟年华谁与度?⊙●⊙○○●▲(韵)。月台花榭,⊙○○▲(句),琐窗朱户,⊙○⊙▲(韵),只有春知处。 ⊙●○○▲(韵)。碧云冉冉蘅皋暮,⊙○⊙●○○▲(韵),彩笔新题断肠句。⊙●○○●○▲(韵)。试问闲愁都几许?⊙●⊙○○●▲(韵)。一川烟草,⊙○○●(句),满城风絮,⊙○⊙▲(韵),梅子黄时雨。⊙●○○▲(韵)。[12]
通过对《青玉案》的详加剖析,我们可以明确地捕捉到词人能诗能文,满腹才华。《宋史·文苑传》说贺方回:“尤长于度曲,博学强记,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13]贺铸的词是内容与辞藻并重,深婉密丽的语言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而纵酒狂放之作。张炎称贺铸的词“善于炼字面。”[14]从这首《青玉案》也可以看出他遣词用字、锤语锻句恰到好处。由于贺铸作词,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张耒《东山词序》),又深于情,工于语,长于变,故其词风格多样,秾丽婉约几近晏秦,激昂豪放又似苏辛,兼具婉约与豪放风格。具体到这首《青玉案》,就更彰显了庆湖遗老词风柔婉的一面。就如张耒曾在《东山词序》里指出的那样:“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法,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15]endprint
由此可知,通过用典来观照贺方回的创作风格,我们不难想象出庆湖遗老把满腔真挚凄婉的浓情倾注的传世佳作为何会如此透彻心扉、感人肺腑了。贺梅子依调制词,倚声创作的《青玉案》为何会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了。
三.惠洪词步韵和感怀
贺梅子那首《青玉案》一出,立即在词坛上掀起一股狂潮,宋金词人步其韵唱和和仿效者多达25人28首。[16]一首词而吸引众多不同时期的词人来和作,是唐宋词史上很少见的现象。然而,在众多的步韵唱和及仿效者中有一位身寄丛林,方外之士,《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说他:“浪子和尚。”[17]是的,他就是宋代著名的诗僧寂音尊者惠洪。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记载,惠洪这首词是和贺铸名篇《青玉案》原韵而作。请看惠觉范的《青玉案》词及其韵律: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同样是词风婉丽,也同样是同调同韵,然而惠德洪的这首词与贺梅子原词还是有所不同的。以抒情为例,贺梅子的作品是通过对暮春景致地描摹,抒发作者所感的“闲愁”之情:或言对美人无尽相思却眷恋难寄的“情愁”,或语“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郁郁不得志的“忧愁”。尤其是贺梅子《青玉案》篇末四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更是连用三种意象表现出愁思的广度、密度和长度,化抽象无形的情思为具体可见的形象,构思奇妙,堪称妙绝,倍受历代词评家们地赏赞。刘熙载《艺概》谓:“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18]而惠德洪这首词却是抒发羁旅感怀,思人离上的哀愁之作。上阕(片)三句“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巧妙地化用唐人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19]一句的诗意,感情深挚。下阕(片)一语“暗忆叮咛千万句”,是情真意浓,真可谓“语已多,情未了”。紧接着一句反诘“一寸柔肠情几许?”将“此情可待成追忆”[20]推向高潮,达到极致,极易引发读者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情感共振。
由此可得,著述颇丰,以《冷斋夜话》称名,身世坎坷然亦能泰然处之,才华横溢,落拓不羁的惠洪觉范禅师秉承贺梅子词风,依照贺方回韵律创制出的和作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也可以称得上是词中又一可圈可点之作。
综上所述,“青玉案”本作为一个词汇符号,却义多意广。就词牌名而言,又代不乏佳篇。贺梅子用典和押韵尽显其作风格,惠德洪步韵与感怀又明见(现)其人性情。可以说“青玉案”是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21]的象征体。
参考文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董桥.青玉案[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
[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黄世中选注.李商隐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兰世雄编注.婉约词[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9]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宋]张炎.词源[M],夏承焘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宋]贺铸.东山词[M],锺振振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4][清]刘熙载.艺概笺注[M],王气中笺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15][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注 释:
[1][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叙》,《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45页。
[2]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4-95页。
[3]董桥:《青玉案》[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4]董桥:《青玉案》[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5]董桥:《青玉案》[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6][清]何文焕辑:《竹坡诗话》,《历代诗话》(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1页。
[7][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第一卷·诗家喻愁》[M],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7页。
[8]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1页。
[9]黄世中选注:《李商隐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5页。
[10]兰世雄编注:《婉约词》[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11]兰世雄编注:《婉约词》[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12]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5-176页。
[13][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104页。
[14][宋]张炎:《词源·字面(一)》[M],夏承焘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15]兰世雄编注:《婉约词》[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16][宋]贺铸撰:《东山词》[M],锺振振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5-161页。
[17][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记诗·浪子和尚诗》(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18页。
[18][清]刘熙载:《艺概笺注·卷四·词曲概·六八》[M],王气中笺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0-341页。
[19][清]彭定求:《全唐诗·第三百四九卷·卷349_20》[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638页。
[20]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
[21][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诗辨·五》[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作者介绍:河南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唐宋)在读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