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宁古塔流人诗歌与地域文化建构

2014-06-30廖旎羽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建构文化

廖旎羽

内容摘要:流人文化是宁古塔地区文化构成中最为奇特的一个部分,流人文化通过流放文人亲身经历的字字血泪,情溶于心的诗歌,杂记等文本表现出来。本文以清初流放文人吴兆骞,方拱乾的诗歌为文本材料,探究清朝初年流人对宁古塔地域文化的建构的作用以及宁古塔地域文化对流人产生的影响,便于我们设身处地去理解宁古塔地域文化中的流放文人和这种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宁古塔 流人 地域文化建构

一.清初宁古塔流人与地域文化建构的互动

梁启超先生曾在《什么是文化?》专文中写道:“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所有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文化塑造和建构。然而,“有意识地就“界定”一种文化,把“文化”视为己身的事业和终极关怀,并且有资源和能力去把这套定义形诸于器物和文字,恐怕只有文人才更有优势和发言权。”因此,宁古塔流人是宁古塔地域文化中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源,他们通过自己的思作为,使这片不毛之地得到开发,开出文化之花来。正如程美宝所言:“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和文化行为,创造和定义了地域文化。”受科场案与政治斗争牵连流放到宁古塔的方拱乾与吴兆弿,便是其中的代表。方拱乾在流放过程中所著的《何陋居集》可称是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诗集,《绝域纪略》可称是黑龙江第一部方志,以及吴兆骞所著的《秋笳集》都对于我们研究宁古塔地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对于文学史,民俗史和流人史的研究很有意义。可以说,是流放文人将宁古塔地方的文明形态定型,为世人所了解。文人们被流放至此苦寒之地,骨子里并不因迁谪难解忧愁反而处处流露出文人之气,酬诗作唱。“宁古塔地方,虽然寒冷,但是出产非常丰富,山蔬野蔌,都很精美,吴兆骞与那些南方来的迁客诗酒酬唱,倒也不很寂寞,久而久之,就习惯起来。”[1]使得宁古塔地方的文化氛围变得浓厚,文明得以传播。

二.流人诗歌的建构历程——以方拱乾、吴兆骞为例

(一)纳入创作视野的东北山川风物

伴着吴兆弿、方拱乾的诗句,宁古塔区域特有的东北白山黑水的原始美在我们面前展开。无论是《小乌稽》的“连峰如黛逐人来,一到频惊暝色催。坏道沙喧天外语,崩崖石走地中雷。千年冰雪晴还湿,万木云霾午未开。”[2]还是《大乌稽》的“灌木带天余百里,崩榛匝地自千年。棲冰貂鼠惊频落,蛰树熊羆稳独悬。”[3]《北风》的“马上北风哀,黄云惨不开。寒催龙碛断,声卷雁沙来。”[4]《雨雪》的“际海塞沙平,连峰朔雪惊。”[5]宁古塔地区大雪,狂沙,酷寒粗犷的自然特征,丰富的物产资源直观的在我们面前铺开。伴随独特地理环境而来的是宁古塔地区人民田猎,垦荒的民俗和打猎捕鱼的原始生活方式,强悍尚武豪放之民风。“川有鱼,不网而刀,月明燎火,掉小舟,见鱼而揕之。”“不用银钱,银则买仆妇田庐或用之,钱则外夷来贡时求作头耳之饰。”“相见不揖,从者皆坐。”[6]以方拱乾、吴兆骞为代表的流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清初宁古塔地域风貌纳入创作视野,为世人所了解。

(二)宁古塔区域文化之扩展

方拱乾被流放至宁古塔后,过上了农者的生活,尽管身处苦寒之地,却慢下心来缓缓啜、煮茶,观察月之阴晴圆缺,如《元日》、《新月》、《入日》,体味满人风俗,记录下对于苦寒气候,大雪纷飞的感受。他写下《买牛》、《为农》、《分田》、《种蔬》等有关农耕的诗篇,“不识角蹄良,殷勤问田叟”“呼牛驾短犁,妇孺惊争睹。后时嘉种稀,艰难乞邻父。”“园疏本多族,种艺各有时。”亲身体会到了自己对农业的无知和为农的重要性。同时,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播至宁古塔区域,使人民渐渐地知道了耕耘收获,建房子,货物贸易等等,不仅仅是以渔猎为生。商业贸易也得到发展,自从方拱乾,吴兆骞等流人到来之后。因为道路的通畅,人口增加,不到二十年功夫,风俗习惯与昔日大不相同。也难怪吴兆骞在给其朋友的书信中这样写道:“商贩大集,南方珍贵,十备六七。”另一方面,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后,得到了巴海将军的赏识,成为其儿子的家教,教当地人识字念书和礼义退让的节度,流人们带去的各种书籍也传播了中原文化。同时,佛教在宁古塔地区的发展。此后,宁古塔地区的信仰不再仅拘于朴素的宗教,“跳神犹之乎祝先也,率女子为之。头带如兜銮,腰系裙,累累带诸铜铁,摇曳之有声,口喃喃,鼓嘈嘈。”佛教也慢慢渗透到了这片土地,“城中人初问,昨夜诵经声。散野响无定,因风听转清。老将谁籍在,贫只此经营。却笑莲花净,冰霜处处生。“更长不可度,佛课偶然增。数比生阳线,光分喻法灯。祗园无异地,庞老举家僧。舍此更何事,逃禅渐未能。”由此看来,宁古塔地域在流人的影响下,在生活生产,文化教育方面渐渐得到扩展,形成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

(三)民族精神的团结与融合

吴兆骞在宁古塔设立了七谪之会,把谪戍的士大夫,都联络在一起,名做诗酒之会。而在这其中实际上是同气连枝,在患难中得到一种安慰,让彼此间得到互助。在《何陋居集》里,很多诗都反映了方拱乾与吴兆骞的友好关系。如《吴汉槎见过》、《儿亨雪中遣小童持史记》,《向吴汉槎易汉书》、《同汉槎谈黄山胜分赋》、《汉槎以黄山诗来惮夜遄归》、《汉槎索墨赠之》、《寿吴汉槎》、《与汉槎及儿辈论诗》等,“怜尔文心还至性,常时含泪说衰亲。而翁先后同门友,当日师生隔代人。”同被流放的文人们惺惺相惜,常常吟诗作赋,交游考察东京城遗址,在苦寒之地彼此互助。团结的民族精神的到发扬,直至今日还有影响。“八旗之居宁古者,多良而淳,率不轻与汉人交。见士大夫出,骑必行,行必让道,老不荷戈者,则拜而伏,过始起。”满洲人见到他们智识学问较高,在物质、精神上都得到他们协助的利益,立定了华族在满洲的基础,加强了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三.宁古塔对流人的影响

固然,以方拱乾、吴兆骞为代表的流人群体对宁古塔地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宁古塔地域对流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建构是双方面的,是一个互相影响,磨合成形的过程。在宁古塔,方拱乾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士人,他回归农者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宁古塔这个地方让他体验到了下层人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过着这样生活的流人们在宁古塔懂得了尽己绵薄之力,心态也更加释然,苦中作乐。“岁月岂因殊域异,泡沤不受老僧怜。孩心对酒开涓滴,醉舞还同稚子颠。”[7]“既无生可恋,亦觉死徒劳。”[8]吴兆骞随着巴海将军征战,戍边将士们反抗沙俄侵略保卫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勇为让他感动。“迁人未见征徭息,属国微闻战伐劳。漫道射雕多健卒,只今文士习弓刀。”宁古塔对流人们是磨练,浩然之气在宁古塔地域乃至中原大地上都长存。

四.小结

以方拱乾、吴兆弿为代表的流放文人们在清朝初年被流放至白山黑水的苦寒之地,他们并不将自己独立于环境之外而是积极融入,不仅对宁古塔地区的地域文化的构建贡献了一份力量,无论在山川风物,生活生产习俗,还是民族精神的融合中,都留下了他们存在过的痕迹,留下了珍贵的文本材料,让我们对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的特点有了更好的理解,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锻炼,他们的坚强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注 释:

[1]《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 谢国桢 开明书店 p23

[2]《秋笳集》 吴兆骞 上海古籍出版社 p38

[3]《秋笳集》 吴兆骞 上海古籍出版社 p39

[4]《秋笳集》 吴兆骞 上海古籍出版社 p40

[5]《秋笳集》 吴兆骞 上海古籍出版社 p40

[6]《绝域纪略》 方拱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7]《何陋居集》 方拱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p13

[8]《何陋居集》 方拱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p18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构文化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谁远谁近?
建构游戏玩不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