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4-06-30钟芳晖
钟芳晖
【摘 要】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亦越来越大。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不仅是市场的要求,更是我国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具体实际,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 中职教育 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已经成为向社会输送实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通道之一,但是由于该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其在教育模式和教学安排等许多方面都还有待完善。基于种种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国际商务专业在中职院校的发展,近年来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渐渐在中职院校中普及开来。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立足于社会需求,在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操能力,继而提高就业率,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日后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 国际商务人才社会需求的情况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亦越来越大。从近年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来看都能达到95%以上,而在社会岗位调查中显示,对国际商务专业的需求高达到了30%。这足以说明,国际商务人才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仍留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在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占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企业基于自身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第一,能够把握市场动向,运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对当前国际市场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为企业指明最有利的发展方向。
第二,同时具备国际经济贸易知识以及较高外语交流能力,可以在市场中自如地进行国际商务运作。
第三,熟悉国际经贸法律及其管理,能够运用法律知识为企业提供正确、有效的法律建议,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软件和商务软件,并能够利用其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
第五,在对本国经济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更多的学习他国文化,做到在实际的国际商务交往中调节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国际业务的洽谈与合作铺平道路。
2 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大多由外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改良而来,是通过在国际贸易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当中加入相关专业课程并去除掉一部分该专业原有课程的方式形成的全新专业。在这样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仍为外语型人才或国际贸易人才,而非国际商务人才,这严重背离了其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
2.2该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
第一,学科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需重新架构。在对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改良的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只是随性添加了一些国际商务的相关课程,这就造成了国际商务专业所授课程过于狭隘,涉及面不广,针对性不强,英语以及专业知识并没有在专业内得到很好的融合,各方面的培养都不全面,因而很难保证学员的专业技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第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指导思想混乱。在进行专业设立时确定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该专业确定相关课程以及教学方案的基础。指导思想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其今后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不规范,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水平。国际商务专业的授课教师一般仍为外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的导师,在授课过程中极易发生教学目标的偏离,使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形成足以应对社会需求的知识体系。
第三,缺乏社会实践。在现有教学模式下,中职院校在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实操和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结果导致了学生仅具备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普遍不高,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3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尝试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水平还做了许多努力,如引进“双师型”师资、加大中职学校技能实训室、电子实训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增设实训课程、加大专业课比率等等许多有关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式,但始终收效甚微。在持续的教学探索中,中职教育总结出了一套全新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水平上又迈出了全新的一步。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
3.1什么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教育部基于职业院校教育问题于2005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种模式明确以就业为教学导向,立足于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方针,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切实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方式。
工学结合的主要创新在于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实际联系到了一起,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合作,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参与到了社会实践当中去,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目标后,真正投入到现实的工作当中,这不但确保了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其工作技能。是目前现有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3.2一些成功实践的做法
在实践当中,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里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做法:
校企合作:由学校、企业、行业专家、政府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全程给予指导。
引企入校: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让学校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学校提供师资指导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而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兼职教师,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工学交替: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分割,形成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两个部分,并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对实践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国际商务的相关工作当中去。endprint
“2+1”模式:这种模式是近年来中职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它结合了引企入校和工学交替教学的优点,进一步完善了工学结合这一教学理念。具体来说,“2+1”模式就是将国际商务专业的三年学习期进行了分割,前两年为在校的理论知识学习期,而后一年则进入企业开始社会实践。这不但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能够得到系统的学习,同时也将实践引入到了学校教育当中,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4.1贯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针
国际商务专业向社会输送的是具有复合型特征的人才,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实践技能。因此中职院校在办学中必须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创办“专业知识+实践”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着意加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实践环节的落实力度以及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及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继而自主地进行学习,并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充实自己,使其成为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实践与专业课程安排
中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始终秉承“为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这一方针,任何学科的设定和专业的创建都应当以社会的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学校应立足于实践,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与参与实践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完成学生课程的优化配置,因此目前较为科学合理的分配为“2+1”模式,即在中职教育里推进两年理论学习、一年校外实践的教学理念,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在教学领域的结合。
4.3优化配置,升级教学资源
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注重学员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还要同步跟进教学的实践环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特征对学校内部的硬件设施进行优化升级,确保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活动能够与未来的社会工作相一致。
5 结束语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我国中职院校继续推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支持下,我国中职院校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方面必然取得更大的突破,为社会输送集专业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红,莫锡坤. 入世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2]皇甫妹瑜. 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报告[J]. 大学时代·论坛,2010(1).
[3]高国珍. 构建复合型国际商贸人才的培养模式[J]. 经济师,200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