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4-06-30徐柳文

教育界·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徐柳文

【摘 要】教育部明确将数控技术应用列为国家技能型紧缺四大专业之一,因此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从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四大方面,就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数控转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

所谓应用型人才,通俗来讲即是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人才。当前,数控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已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门集电子、机械于一体的实用型技术,其对数控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院校作为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让学生扎实掌握这门技术,成为一名基本素质全面、专业技能过硬的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现结合实践经验,就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 以制造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为驱动,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很多中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主要体现为数控技术教学上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教学硬件条件普遍配置不足,学生鲜少有动手机会,从根本上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学校应从现阶段企业对数控技术岗位及知识的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自身状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个人目标、企业需求和教育目标三者有效结合,将职业素养、规范和技能并重作为今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可进一步将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层和提高层两大层次,前者是确保学生具有机床数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初步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及加工编程的技能,初步具备机床设计的能力,此层面是面向所有学生而言的,是要求所有学生均要达到的目标。后者主要是针对一些能力较强、对数控独具兴趣的同学提出的,也即初步具备分析现场生产问题和进行数控机床调试维修的能力,熟练掌握自动编程软件,初步具备自动编程的能力。

2. 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应用型人才承担着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价值的任务,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从数控技专业的特点出发,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在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数控专业的内容体主要以数控技术各组成部分分析为主线,多采用各部分单独讲授的教学形式,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由于中职生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初次接触、学习数控技术的学生而言,将数控技术各部分内容独立起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会比较茫然,容易失去学习目的,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创新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组。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应着重突出如下三大部分,即数控系统控制原理、机械结构及设计以及加工程序编制。数控系统控制原理部分综合了原有数控装置、伺服系统、检测装置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从整体上分析数控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工控制原理这条主线出发,穿插讲各组成部分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此,就可以将所有知识串成一条线路,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机械结构及设计部分,可在原有机械结构介绍的基础上,相应地增加机械结构设计及功能部件选用的内容,进而与其后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紧密联系,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加工程序编制部分,为了最大限度接近实际生产中的编程过程,可在原有的以C功能指令的介绍为主体的基础上,辅以一些例题的模式,直接按照某一套数控系统的编程说明书,讲解指令应用及零件加工程序编制。实践证明,如此教学调整,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性地扩选大修课的比例,如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创业等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狠抓实践教学环节

现实中,很多中职院校存在重证书获取、轻实际能力培养的现象,过多强调劳动技能证的获取,有的甚至将劳动技能证书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直接将培训教材取代了日常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围绕劳动技能证书获取展开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对学生技能培训项目的强化和重复,并非科学的教学模式,和企业的契合度也较小,学生技能掌握得也不够全面,与企业用人实际极不相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竭力纠正这种状况,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对此,要强化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加数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要有效开展数控实践教学,各种数控教学设备是基础,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进而提高数控技能因此,学校应在教学设备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数控实践教学的场地以及各种实训设备在质量以及数量上均达到标准化的要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学生掌握的操作技术能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接轨,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现象,应确保各种教学设备尽量地体现出数控方面的最新技术,并及时淘汰技术落后的数控设备。二是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将无从谈起,因此要提高数控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首先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控理论操作知识,确保学生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性能以及工作原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此,既能为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针对性以及准确率,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将数控理论知识教学和数控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此既避免了出现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三是积极组织学生进入岗位实习。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对充分发挥实训企业专业人才、技术骨干、数控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及提高操作能力,尽快实现毕业生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有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可积极地与一些优质企业加强合作,构建起高水平的、稳定的的校外实训操作基地,如此,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可以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更细致地了解具体的岗位要求,利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技能的针对性。同时,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的具体设备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小型数控机床上,在此基础上适当地选用一些比较高档的车床,但由于数控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着数控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基本操作来展开的,因此无论是小型数控机床还是高档数控车床,都要注意数控系统类型的选择,应确保所选用的数控系统的功能齐全,能覆盖国内外的主要系统的大多数的功能,重点为PLC指令以及T、M、G代码要丰富,宏指令以及固定循环的功能要强大,可设置的补偿参数、系统参数以及轴参数也要丰富,并支持全闭环、半闭环以及开环等各种控制方式,等等。此外,为确保学生能掌握更全面、更安全的操作技能以及数控编程技术,实践教学所使用的数控系统应具备加工轨迹的三维图形动态显示以及仿真校验、二次开发的扩展接口以及局域网接口。

4. 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特长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数控人才的基础,而作为一个新专业,很多中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短缺、现有教师队伍知识面狭窄、技能水平有限等缺陷,因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数控专业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对此,笔者建议如下:一是对本校教师的内部资源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外出学习或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等方式,让教师在接受进一步教育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的环境和优良的高技术人才应用政策,吸引更多的数控高级技术人才加入职业教育行列,为教师资源补充新鲜血液。此外,还可通过各种鼓励措施,在教师中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建成一支始终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同步提升。三是强化校企联合,通过参与数控技术相关的纵、横向科研课题提高指导教师的数控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总之,随着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奇缺严重,有资料显示,每年仅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人员缺额高达几十万,职业教育素来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中职院校应紧跟社会和企业需求,建立起一套以行业需求为目标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为数控专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毋亚婷.中职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J].新课程,2012(11):33.

[2]殷文明.数控技术专业火才培养模式与研究[J].科教创新导报,2013(9):232.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