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
2014-06-30叶新新
叶新新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到的“教育即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堂;数学应用意识;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問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因此,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用,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人。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由于地区差异性,教师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能从身边生活中引入的,要善于挖掘教材尽量在生活中引入,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为此,我们要善于研究教材的实际意义,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用课件演示),剪下折叠部分,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来形成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处处有数学。而在例题教学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图像背景:如图,这是已建的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效果图,桥梁支架与桥面形成的△ABC中,AB=AC , AC上有一点D,测得BD=BC=AD,求△ABC 中∠A 的度数。
二、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成功的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创设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用生活背景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去年台州市初中数学研讨会上,玉环一个老师在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海上日出引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海上日出的全过程。
老师:请同学观察图片,然后想象有那些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
学生:有圆,可以把太阳看作一个圆。
老师:还有吗?
学生:还有。可以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
然后重新放映海上日出的全过程。
老师:若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观察整个过程中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情况。
学生:0个、1个或2个
师生继续探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该节课运用这种“生活化”的新课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引入的生活画面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教《求平均数》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求平均数方法。可以这样设计:先给出我县十三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问“你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0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这样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效地将生活经验内化成知识,使数学变得亲切起来。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所焕发的热情,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生活数学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