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2014-06-30马惠民
马惠民
摘要:
目的:通过对门诊急诊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分析,为临床应用麻醉药品提供参考,促进麻醉药品的管理与合理应用。方法:利用网络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年度麻醉药品消耗有效数据、销售金额,结合日常处方2 339张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该院门诊常用麻醉药品有6类,共3种剂型;其中吗啡缓释片用量最大。结论:该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处方分析;麻醉药品;门诊用药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256-02
麻醉药品属于特殊管理的药品,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后易产生生理及心理依赖性。它是治疗癌痛患者和其他剧烈疼痛的首选药物。合理利用能解除患者病痛,提高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误用或滥用易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既危害患者健康也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危害。
由于上述特点,麻醉药品在使用管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卫生部制定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該品的使用情况,对推行世界卫生组织(WHO)三个阶梯止痛方案和麻醉药品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查阅医院门诊药房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麻醉药品处方、麻醉药品使用登记本及相关的微机发药信息,共计处方2 339张,记录麻醉药品的名称、规格、剂量、数量、用量、用药总天数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1.2 方法采用WHO药物利用研究小组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并用药物利用指数(DUI)来验证。DDD值是根据WHO制定并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新编药物学》16版及药物说明书和实际应用情况而制定计算方法:DDDs=总用药量/DDD。DDDs越大,说明使用频率越高。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用药总天数,若DUI>1.00,则表明处方剂量大于DDD,DUI≤1.00表明用药合理。
2 讨论
该院门诊麻醉药品消耗呈明显上升趋势,表明WHO推荐“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符合WHO提出的“使癌症患者无痛”的倡导。布桂嗪的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3,但在门诊使用镇痛注射剂的患者中,多为肾绞痛和外科手术止痛,而布桂嗪对内脏器的疼痛效果较差,所以该药使用量较少。该院使用的麻醉药品中,有5种麻醉药品的DUI≤1.00方法评价为合理用药;有1种麻醉药品的DUI>1.00方法评价为不合理。
因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癌症病人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对癌症患者镇痛使用,盐酸吗啡控释片应由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和病人的耐受性而作出决定剂量,控释片应坚持12 h的给药方案。但每次药量不受极量限制,应该说凡使病人疼痛得到缓解的剂量都是正确用量。就麻醉药品的DUI值来说DUI>1,应理解日处方量大于DDD值,而并不能说此药用法不合理。2007年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中又将中、重度慢性疼痛和癌痛患者吗啡控释片的用量从原来的7 d常用量增加至15 d常用量,因此吗啡控释片的用量不断增长。盐酸吗啡缓释片止痛效果好,维持时间长,成瘾性低,是癌痛三阶梯治疗的推荐药物之一,WHO将医用吗啡的用量作为癌痛的治疗标尺。该药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长期口服吗啡仍是癌痛治疗的推荐方案。芬太尼透皮贴剂为中度到重度慢性疼痛的止痛剂,其镇痛效力是吗啡的80倍,并具有使用方便,作用时间长,没有胃肠道反应,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癌症患者,由于该药使用方便,副作用少,该药深受患者欢迎,近两年该药的用量升幅较大。该院使用的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使用量较大,绝大部分都是用于肾绞痛和外科手术麻醉止痛,该药止痛作用时间短(仅2~4 h),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具有中枢神经兴奋性,长期应用易成瘾,可用于短时的急性疼痛,因此不被推荐用于癌痛患者的首选药。
可待因是癌症第二阶梯镇痛药,对中度疼痛有效,也可用于无痰干咳及剧烈频繁的咳嗽。肺癌患者用后干咳明显减轻,睡眠改善,生存质量有所提高。可待因的使用量较大,可能和肺癌患者逐年增加有关。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对处方“常用量”的把握上有些困难。某些晚期重度癌痛患者麻醉药品日用量极大,一张处方量不能满足其需求,但医药工作者又必须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故常因此造成一些医患矛盾,希望麻方医师、药师与患者及时沟通避免矛盾。从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该院的临床医师已理解和执行了根据WHO提出的“让疼痛患者不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实施的癌痛三阶梯止痛疗法”的治疗原理;遵循按阶梯、按时、按个体给药,尽可能做到方便有效为原则,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该院的门诊麻醉药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 邱迎华,刘洋.2005~2007年麻醉药品应用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6):638.
[2] 林小春.我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7):129-131.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