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宠儿》中托妮·莫里森的主要写作风格=

2014-06-30杨玉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意识流象征主义宠儿

【摘 要】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为文本,对她的写作风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小说体现的黑人的种族意识,其对莫里森的童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中运用了民间传说和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为《宠儿》增添了神话色彩,让非裔美国读者牢记奴隶制度的罪恶。莫里森还利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创造了过去和现在的连续性,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限制。此外,莫里森的多角度叙事手法。

【关键词】神话;象征主义;意识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take Beloved as the text, attempting to give a brief analysis of Morrisonwriting styles.She applies mythology,symbolism,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complex narratives to add Beloved mythical color and remind the readers of the enslavement of African Americans.

Key words: mythology; Symbo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曾荣获普利策文学奖和全美图书评论奖,在199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全球首位获得该奖项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多元化的写作手法揭示了奴隶制服的罪恶,剥夺了黑人女性为人母和为人女的权利,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奴隶制度下解救自己和孩子的悲惨经历,这部小说成为黑人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佳作。《宠儿》充分展现了莫里森的出色的写作风格,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美国黑人民间传说是小说创作的基础,每一代黑人作家都从民间传说中获得灵感。托妮莫里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叙事方法。莫里森独特的成就为黑人文学走向世界铺平了的道路,并使全世界都认可了美国黑人文学。

一、丰富的神话元素的运用

墨里森在小说中运用了很多神话元素,她用希腊和非洲的神话故事来展现黑人奴隶追求自我的独立的过程。在《宠儿》中,莫里森运用了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在文中塞丝因无法忍受非人的生活,带着她的孩子逃离肯塔基,而奴隶主也一直在试图抓住塞丝,在逃亡的过程中塞丝杀死她的女儿,只因不想让女儿遭受奴隶制度的摧残。在非洲的神话里,一个人死后她的灵魂仍然在人间并影响着生者的生活。如果生者一直想念死去的人,他将重返人间。因为缺少母爱,宠儿有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18年后她重新出现在塞斯的面前,并千方百计地想拥有全部的母爱。塞丝由于愧疚心理她百般宠爱,但无论她如何努力尝试,还是不能满足宠儿无止境的需求,塞斯被压抑的几乎窒息。后来在丹佛等人的帮助下,宠儿被驱赶走,赛斯才获得真正的平静生活。

文中的描述多处体现出了非洲的神话。在非洲神话里大自然就是人类的母亲,她以树的形象出现,她可以创造一切,同时也可以毁灭一切。塞丝背上的伤疤就像一棵树,她孕育了这棵树同时也承受了这棵树所带来的痛苦记忆。文中的水有着同样的含义。水是非洲神话里是生死的界限,宠儿是从水中走出来,最后又消失在水中。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在《宠儿》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雨持续下了一个月,周围一片死寂,为文章营造了神话色彩。雨具有毁灭性,但是它可以洗去罪恶,预示重生。虽然大雨吞噬了一切,但却给保罗和同伴带来了逃脱的机会。在《宠儿》中,莫里森一直探索着非洲文化,并运用丰富而神秘的非洲文化明确表达了《宠儿》的主题。

二、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一般地讲,象征是外界存在的某些形式直接呈现给感官。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本身,而在于它呈现给我们的直接性,在于它给我们的思想所提供的更为广阔,更为一般的意蕴。”这是黑格尔谈象征的时候说到的一段话。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它“不仅是用一个事物去代替另一个”,“而且是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感情”。

莫里森的小说中常用象征主义手法描述黑人所遭受的奴役和歧视,反映非洲历史的文学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是“用来描述任何间接地通过媒介物说明一种事物而避免直接谈到它的方式”,它“不仅是用一个事物去代替另一个”,“而且是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莫里森在《宠儿》中就用到了以人和物为载体的象征。

美国黑人解放史是一部黑人寻找自我、确认自我以及肯定自我的历史进程。名字在非洲文化里也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人存在以及确认自我的前提。莫瑞森在小说中也常用主人公的名字来表达她自己的情感。比如《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milkman,《柏油孩》的主人公son,这两个名字是对黑人传统文化抚养的忠实的继承者的象征,黑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回归认同自己的文化。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与现实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宠儿》中的beloved,是母亲对孩子爱的表达。她虽名叫“beloved”,却在一岁的时时被母亲杀死,18年后复返人间却一身怨气,这些名字象征了千万受奴隶制度压迫的美国黑人的冤屈与仇恨。另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是塞丝背上的树。这颗美丽的樱桃树是奴隶主鞭打留下的伤疤,这个伤疤将永远跟随者塞斯,是对她的过去的象征,同时也让人明白奴隶制度带给黑人的伤害是永远无法抹去和淡忘的。

在小说中出现的房屋和社区,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同时也象征着历史事件。在小说中,塞斯是一个种植园的奴隶,这个庄园叫做“甜蜜之家”,象征着白人的“甜蜜”,但是这种甜蜜却是建立在黑人奴隶的血泪和生命基础之上。房子和家都是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而《宠儿》中的124号房子,却始终充斥着不安与恐惧,“1 + 2 + 4 = 7”,“7”是黑人的宗教和神话中的一个具有诅咒含义的数字,预示着这个房间将充满邪恶和仇恨。这个特殊的数字也暗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颁布至今已经过去124年了,虽然法律规定黑人是自由的,但奴隶制的阴影却无法消散,给黑人带来的伤害永远无法抹去。美国黑人要有直面历史的勇气,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救赎和真正的自由。

莫里森通过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对美国黑人的历史以及生存现状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向我们展示了黑人寻找自我的艰辛成长历程。

三、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会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宠儿》中,莫里森也采用了意识流成功跨越了时空和生死的界限。

在《宠儿》中,时间总是循环并且是随意的。文中每一章都以叙述现在开始,之后便开始回忆过去。宠儿的出现就以为这现在和过去的抗衡。文章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个可怕的场景,一个死去18年的幽灵图重返人间,并要为自己的过去讨个说法。在小说中宠儿有着双重身份,她是塞斯死去的女儿的化身,同时她也是悲惨的奴隶以及奴隶制度的化身。文中丹佛不愿面对塞斯的过去。在7岁的时候,她装耳聋,只是不愿听到塞斯讲关于宠儿的故事,直到有一天她听到了死去的宠儿爬楼梯的声音。宠儿的出现让丹佛不在寂寞,她们之间的谈话让丹佛能过面对自己的过去,并开始重新了解自己。小说《宠儿》鼓励黑人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莫里森认为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过去,

墨里森曾说,“非洲人和非裔美国人、过去和现在以及生与死之间的差距是不存在”。在小说中,同样也抹去了生死的界限。塞斯杀死了她一岁的女儿,18年后女儿又重回人间。鬼魂和生者一样是有生命的,人类能感受到他们,看到他们,甚至能和他们谈话。当宠儿出现在塞斯面前时,她幽灵存活一说更加深信不疑。尽管宠儿已在18年前死去,但她仍然是塞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另一处,丹佛12年来从未离开124这个房间,她的奶奶曾鼓励她走出这个房间,但是她害怕外面的世界,在她奶奶去世后,她经常听到奶奶的声音,并和奶奶谈心。

四、多重视角转换的叙述方式

莫瑞森擅长使用多重视角转换的叙述方式对故事的主题进行深化,使读者能身临其境的参与到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在《宠儿》中,多个叙述者对杀婴事件进行了描述,包括宠儿、丹芙、塞斯、奴隶主和解放奴隶者。文中塞斯和丹佛谈论宠儿时,她回忆起18年前杀死宠儿以及为宠儿立碑的情景;另一个场景,塞斯正专心致志地洗脚上的菊叶时,在哗哗的水声中,塞斯回忆起在甜蜜之家的过往;看着塞斯,保罗也回想着甜蜜之家的种种往事。每个叙述者都通过自己的视角,对同一个故事进行了各自的描述,打破了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以及线性结构,所以读者要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感同身受,并用自己的思考来填补描述中的空白。

小说大部分是通过九岁的麦克蒂尔来描述展开的,当然作者为了使读者从成人的视角来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加入了佩克拉母亲的第一人称叙述,同时还有作者的第三人称叙述。莫里森采用的意识流,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描述了黑人所受的永远无法磨灭的身心伤害,以此唤起美国黑人被淹没的种族意识。

托妮·莫里森以其丰富的写作技巧,著成一篇又一篇的经典之作。她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机会,她的成功不但证明了她在文学界的个人成就,同时也赢得了全世界对非洲裔美国作家的肯定。她在写作风格上大胆创新,突破了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展现了她对传统写作和主流文化的独到见解。在文章中表达了莫里森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美国黑人现存问题和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她的每一部作品中。莫里森丰富而又独特的写作技巧吸引着读者,是其作品的魅力之所在,并使她的作品赢得了海内外市场的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美)托妮·莫瑞森.胡允桓译.天堂[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何云波,李连生.象征及象征主义文化探源[j].外国文学研究,1998(2).

[3]Madhu Dubey, The Politics of Genre in Beloved, Novel Providence, Spring 1999.

作者简介:

杨玉涛(1984~),女,河南省安阳市人,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意识流象征主义宠儿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