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6-30刘岩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改进方法阅读教学问题

刘岩

【摘 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阅读教学贯穿于学生时代全过程,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对小学阶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手段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但,是否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本文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改进方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传统教学方式仍有残留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照搬教材和教辅的现象,变通得较少,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重点放在考试要点上,目的在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整节课忙于应付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没有主动地去思考整篇文章。教师授课往往仅注重课文中字词、语句的讲解,重点放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文章人文思想的挖掘,学生不能真正的被文章所感染。以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学生的个体阅读受到限制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少自主权,教师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学生的思考受到限制。教师首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虽然,学生很快会找到问题的答案,领会文章的主旨,但学生的个体阅读被束缚了,他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用自己的想法去感受整篇文章,文章的主旨得不到更深层次的领会。阅读之后,教师给出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对文章的其他领会得不到认可,逐渐就失去了自己主动感悟文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阅读的内容,而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3.课外阅读缺乏有效指导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的,多读书不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能提高阅读能力。但是,因为没有有效的指导,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盲目性:一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计划性,不知道读什么书,一般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二是没有对课外读物细细咀嚼,仅是泛泛而读,不深度挖掘文章的主旨,达不到提升阅读能力的效果。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2.破除标准化瓶颈,倡导开放式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将学生逐步引导到标准化的答案上,笔者倡导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将标准化的答案放开,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多提出一些开放式,粗线条的问题,如“你从中领悟出什么?”“你认为哪个情节最生动?”。这些问题问域宽、解答的答距长,思维范围广,可以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真正的融入所学文章中。同一个教案,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调动每一个学生自由的去思考,并积极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为达到预期效果,可借助配乐、图片、文字描述等情景,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及生生间的讨论,让学生轻松的融入教学中,而不仅仅是为了回答一个标准化的答案。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写读后感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在交流讨论中迸发思想的火花,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3.根据教材类型制定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及功用,将课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积累词汇为主要目的的积累型;二是以咀嚼语句为主要目的的咀嚼型;三是以解析篇章为主要目的的解析型;四是以鉴赏作品为主要目的的鉴赏型;五是以运用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运用型。这五种类型从低到高逐步扩展、深化,同时相互渗透,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阅读教学不单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多的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将教材分为以上五种类型,根据不同功用,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课本类型,掌握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不仅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授予学生阅读方法,发展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不要强硬灌输相关知识,而要授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求者。教师向学生讲解自己思考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模仿,之后也让学生说出思考问题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最后给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遍给自己提问题,尽量多问为什么,通过工具书、参考资料以及进一步的精读,将自己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同时,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是一句话,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在发挥学生主体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我国小学课堂上一种流行的合作学习形式。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加深了课文的理解。

5.融入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独特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探求文章,使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情感融入一体,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迁移。为了让学生的情感更好地融入文章,可以事先安排学生熟悉背景材料,也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当学生身临其境时,学习成了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从而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

融入情感后,要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阅读效率高的学生能够开动自己的想象力,“看到”文中的故事情节,从而更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就是对新事物的认识过程,有了想象力就能在事物原型上创造出新的事物,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结合文章,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想法不够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猜你喜欢

改进方法阅读教学问题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某电力公司绩效管理实施改进方法及成效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