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6-30李宗喜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培养高校现状

【摘 要】高等教育是大学生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高校教育应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体育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1 引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而体育人才作为人才的下位概念,我们对体育人才的概念界定为:一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诸如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问题其实是一个有机体,是不可独立分割的。

2 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范,它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培养目标应是多层次、动态性以及多目标的,而且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表现出超前化、交叉化、综合化的趋势。当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体育教育为主体,以体育专业课程为主导,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标的具有明显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特征的封闭体系,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清晰,培养目标明确而具体,并且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不多,反应出典型的“专才”培养特点。这种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的失衡。

2.2 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不足,培养质量上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能够培养出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院校所占比例较小。有资料清晰的表明了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的短缺;2008 年在北京组织奥运会工作大约需要三万多专业人才,其中四分之一是高层次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培养的现有专业人才的短缺使得我国需要从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对全国十多所体育学院调研中发现,体育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数仅占 17.4%,其中博士仅占 0.01%,这与国家要求的高等学校教师中30%是研究生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师资培养表现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是专业划分不合理,学科课程单一;课程内容老套,缺乏整合创新;教学上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过于注重体育技术,而忽视市场效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所学内容过于单一,知识面太狭窄,综合能力太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国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3 人才培养种类不全,缺乏特色

现代社会是一个的开放、透明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不仅需要体育教师、竞技运动人才,也需要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目前,我国体育专业设置主要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5个专业上,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约占总量的 75%左右。人才培养,特色是关键。目前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课程专业性过于强,知识局限在体育教育范围内,致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而不丰”,知识结构的扩散空间过于小;不同院校,只要专业相同,那么就课程相同,教材使用相同;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雷同,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这些问题导致了培养出的体育人才缺乏特色。

2.4 体育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观念是人们通过观察并思考后而获得的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观念与时代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综合应用人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体现社会的进步与主体进步的统一,知识增长与提升能力的统一。而现在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灌传式”教育思想上,并且存在着人才价值观上“注重社会价值,轻视主体价值”,人才质量观上“注重知识掌握,轻视综合素质”,人才发展观上“注重现实结果,轻视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发展的后劲不足,不会创造、创新和创业。

3 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市场本位 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规律。市场的需求决定体育专业设置。在许多西方国家,体育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高度一致。如美国著名的春田学院,它的专业设置几乎覆盖到美国增长较快的前 20 类职业,体育专业设置覆盖点非常广,甚至已经超出了体育学的范畴,并且专业设置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这些都加强了体育专业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断走向市场,体育体现出浓重的商业化色彩,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也在不断丰富,体育专业人才门类也在不断具体。现在社会不仅需要康复保健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质测量评价人员,而且需要体育新闻人员、体育经营人员、体育心理人员、体育娱乐人员等等。高等体育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以市场为中心,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门类,设置不同的专业。

3.2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体育人才培养种类

长久以来,高等体育院校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体育教育人才。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高等体育院校更要加强人才培养内部结构的完善,增加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应按照“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质量、人才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高等体育院校应结合专业结构、地理结构、层级结构和类型结构状况,改善专业人才培养种类、数目、质量及其层次和口径,使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种类、培养数量、培养水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合,与社会进步的需求相适合,适当扩增新专业、扩展新职业,完善老专业,有效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扩大体育人才种类,增强体育人才质量。

3.3 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

将来的体育专业人才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要承担的工作将会远远超出其传统的职业素质范畴,职业的界限将泛化,我国的体育教育和其他体育专业人才也将面临知识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为此,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创新观念培养,把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体育人才放在首位。要围绕树立人才培养的竞争性观念、市场化观念、国际化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变更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专业的设置主要依据学科而设置的状况,以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加强高等体育院校师资力量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和成长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国外体育院校概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马卫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状况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

[3]王刚等.高等体育院系人才培养途径的新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4(4)

[4]刘淦清等.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5]赵浅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1(9)

[6]刘斌,周挺进.在普通高校建立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4(3)

作者简介:

李宗喜(1981,10~),男,河南新乡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培养高校现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