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路理论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革与实践

2014-06-30曾令通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工程项目教学改革

摘要:“线路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立足输配电线路设计职业岗位需要来设计课程总体目标,依据输配电线路设计流程建立项目教学情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注重过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线路理论基础;工程项目;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曾令通(1972-),男,广西灌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JGB3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12-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任务驱动,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是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知识、技能学习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利于避免任务本位课程围绕任务教的状况,有利于学生把握任务之间的关系,把握完整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一、问题的提出

“线路理论基础”课程主要为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理论依据,是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课程,在高压输配电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压输配电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2]“线路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庞杂,计算量大,公式复杂,概念抽象,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教学模式仍以学科体系为主,忽视实践环节,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模式陈旧,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章节的内容彼此孤立,不注重其内在的联系及灵活运用,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毕业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企业零对接,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兴趣中求知,使学生在“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提高技能的同时,把理论知识也拓展到更高的水平,使其能够符合企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改革,引入“110kV靖安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实例,重构“线路理论基础”课程体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工程实践,使线路设计来自实际而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线路设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线路设计的兴趣,实现与企业零对接。

二、项目化教学设计

1.总体目标

通过对“线路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线路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论,按照电力勘察设计企业线路设计流程进行线路初步设计,具体线路初步设计的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去企业进行学习,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招开座谈会、讲学等措施,明确企业的对线路设计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重构“线路理论基础”课程体系。引入“110kV靖安输变电工程线路初步设计”实例,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电力企业线路设计流程,将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其课程模块及课时分配设计如表1所示。A线为课内项目,分别是:导、地线截面选择→气象条件设计→线路路径设计→导、地线机械特性曲线绘制→导、地线安装曲线绘制→绝缘配合设计→防雷设计→杆塔设计→基础设计→设计说明书编制,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训练。B线为课外项目,学生可到企业进行训练。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溶入到项目所对应的教学情境中,其课程内容与项目融合设计如表2所示。[3]

表1 课程模块及课时分配设计

序号 A/B线 项目名称 工作任务 学时

1 A线

(110kv靖安线路初步设计) 导、地线截面选择 设计导、地线截面 3

2 气象条件设计 设计气象条件 3

3 线路路径设计 设计线路路径 3

4 导、地线机械特性曲线绘制 设计导、地线比载和安全系数 6

设计导、地线的控制条件 9

绘制机械特性曲线 6

5 导、地线安装曲线绘制 绘制导、地线安装曲线 3

6 绝缘配合设计 选择导线绝缘子、金具 3

7 防雷设计 测量土壤接地电阻率 3

设计导线防雷措施 3

8 杆塔设计 设计杆塔的外形尺寸 6

绘制线路平断面图 9

设计导、地线防振措施 6

制作杆塔明细表 6

9 基础设计 设计铁塔、水泥杆基础 3

10 设计说明书编制 制作线路概预算表 3

编制设计说明书 6

小计 80

11 B线(海口狮子岭输园110kv输电线路初步设计) 80

3.教学手段

按照线路设计流程,A线项目以“110kV靖安输变电工程线路初步设计”实例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线路设计室进行实训。依托道亨SLCAD平断面图处理及定位设计系统和西安思维PCAD、LCAD输配电线路设计系统等软件,按线路流程进行设计,加强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程建立了网站。学生可利用本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库,随时下载电子课件、习题库、技能训练项目、开放性课题等内容。利用课程网站逐步建立课程学习的教学平台,开展网上答疑,通过邮件、论坛等网络通讯工具可实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方案

注重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布置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分析解决方案→设计相关内容→讨论总结经验→讲解相关知识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主,老师为辅。遇到问题采用自己解决→小组解决→老师提示的步骤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训练方式和手段:布置任务;由各组选派代表(每次必须选派不同人员)用5分钟时间汇报方案,说明组内分工情况,如有遗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根据汇报情况,小组间进行相互点评方案的合理性,教师作理论指导,解决部分出现的问题;各组完善方案,教师解决各方案的关键问题,分析各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为过程考核依据;教师收取各小组的报告,并由小组代表汇报选择结果,教师做验收考核;教师做工作总结。

5.考核方式

每个项目按企业标准流程进行实训,多方参与考核,注重过程评价。以项目“测量土壤接地电阻率”为例,该项目主要流程为:准备工作→断开电源→接地电阻测试接线→测量→分析数据→工作终结。团队制订测试方案,小组成员为操作员,小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小组的组长作为监护人,教师监控整个项目的实施。项目考核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组成。学生自评由小组长根据本组成员参与情况完成考核,小组评价则由作为监护人身份的其他小组长来考核,教师评价侧重于过程监控。这种考核方式相对客观、公正,有助于过程评价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改革成效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临场应变能力。

2.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紧贴生产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胜任岗位工作,实现与企业零对接。

3.丰富教学资料库

及时更新课程网站,通过上传最新的线路设计规程及相关设计的条文说明等资料,丰富了该课程网站资源,增强了学习的时效性,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

4.提高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深得学生的认可,学生的评教议教从原来的90分提高到98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改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恒锦.浅谈《输电线路基础》课程教学[J].江西电力职业大学学报,2000,13(1):49-50.

[3]赵先德.输电线路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意琴)

猜你喜欢

工程项目教学改革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成套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