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4-06-30赵红娟
赵红娟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则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综合护理模式;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01-01 我院为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将接收的7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给予其综合护理及常规护理,且观察组效果显著,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接收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5例,患儿年龄最小为10个月,最大年龄为3岁,患儿体温均在37.5-39.5℃;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6例,患儿年龄最小为11个月,最大年龄为3岁,患儿体温均在37.8-39.5℃;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住院体温等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39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進行护理,观察组39例患儿则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其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隔离护理,患儿入院后应及时将其隔离,同时应确保患儿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且要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及适宜的温度。同时严格限制患儿家属出入,并且要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第二,口腔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清洁,确保患儿口腔清洁卫生,以防患儿发生口腔炎症、吸入性肺炎等症状。第三,皮肤护理,皮肤接触是手足口病传播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皮肤护理的重视,及时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清理,且要加强对患儿床铺整理内的重视,确保患儿病床干燥整洁;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定期给患儿洗澡、修剪指甲,且应嘱咐患儿不可挠抓疱疹,防止疱疹破溃;此外,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还应严格对床上用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3 疗效判定: 治愈:经治疗及护理后患儿各部位斑丘疹及疱疹均完全消失,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且实验室检查正常;有效:经治疗及护理后患儿各部位斑丘疹及疱疹基本消失,患儿体温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无效:治疗及护理后患儿各部位斑丘疹及疱疹均未显著改善,甚至加重,体温未下降甚至升高[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接收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同时进行t检验,组间比较则展开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性显著,记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其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393.9±1.04.0±1.0对照组394.5±1.25.0±1.5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常见的儿科传染病,患儿伴有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出现明显斑丘疹及疱疹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2]。若不及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治疗则极易引起脑膜炎、肺水肿脑炎等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因重症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导致患儿死亡。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3]。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小儿手足口病发生率的不断升高,人们也逐渐加强了对该病防治的重视。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为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39例患儿进行护理,且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症状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彭宇波.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4):453-454.
[2] 周惠卿.热毒宁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7例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4):34-35.
[3] 吕云香,林咏梅.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血糖和乳酸检测对小儿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