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4-06-28
郭中敏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未来中国的移动支付体系,主体是以网络公司为核心、手机厂商提供硬件支持(指纹识别、NFC等)的生态系统,运营商和银联则会凭借他们的优势各自占据一块“自留地”。
尽管一直伴随着安全性的质疑,移动支付朝越来越快捷的方向发展依然是人类社会天然的需求。此外,由于具备智能运算、无线联网功能,手机替代IC卡等被动性的支付工具也是历史的必然。
手机支付的概念早在10年前就已在日本出现,当时主要是基于NFC功能。得益于NTT DoCoMo的大力推广,该功能在日本迅速得以应用。时至今日,日本街头随处可见使用FeliCa(NFC的兼容标准)刷卡支付的自动售卖机、便利店和书店等。
以诺基亚为首的欧美手机厂商于2006年前后也开始推广带NFC功能的手机,但推广进度却非常缓慢。之所以出现日本和其他地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原因一方面是NFC刷卡支付还是稍显麻烦的,日本民众喜欢接受新事物、不怕麻烦,而其他地区却并非如此;另一方面,DoCoMo在日本具有压倒性统治地位,在终端、支付渠道两方面都具有主导权,而其他市场则相对开放,找不到这样的运营商。
直到iOS和Android系统的出现,移动支付才迎来了新的曙光。iOS和Android给了App开发者较大的自主空间,用以创造新的支付方式,因此才有了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各种便捷的应用。
目前移动支付面前的阻碍主要是:
(1)安全性。尽管支付宝钱包等掌上支付应用具备图形、密码、手机号码验证等多重加密,但它仍然无法解决用户对极端情况的顾虑。如用户被劫持、绑架,用户手机遭到黑客攻击等。
(2)普适性。目前掌上支付应用还只能在淘宝、京东等B2C/C2C网站上使用,线下交易的推广仍然举步维艰。一方面是政策原因,零手续费的手机支付难以抗衡原有金融系统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停留在现金支付阶段,稍微向信用卡有所发展,一步跳跃到移动支付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谁是中国未来的移动支付的主导者呢,运营商(代表是DoCoMo)?手机厂商(代表是Apple)?还是网络公司(代表是支付宝)?笔者个人更看好网络公司。
一直以来,中国移动都以DoCoMo为标杆,试图建立一个具有统治地位的移动王国,NFC支付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但笔者认为中移动的努力很难奏效。这是因为中国与日本市场有显著区别,用户的消费习惯也难以接受花哨的应用,再加上iPhone不支持NFC,等于损失了大批中高端客户。
再看苹果,Apple的支付体系在欧美、日本市场受众广泛,支付额连年快速攀升。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给Apple ID绑定信用卡并购买正版软件的用户可谓凤毛麟角,更不要说购买音乐、书籍。即便是Apple这样具备极高品牌号召力的厂商都行不通,何况其他二三线品牌?
而以支付宝为首的网络公司,凭借业已成熟的线上交易支付工具,向线下渗透的方式则具备许多优势。比如,愿意接受移动支付的用户,基本都早已成为线上支付的用户,因此其潜在受众就在眼前。另外,相比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网络公司对用户需求把握的准确度和敏锐性也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综上,笔者判断,未来中国的移动支付体系,主体是以网络公司为核心、手机厂商提供硬件支持(指纹识别、NFC等)的生态系统,运营商和银联则会凭借他们的优势各自占据一块“自留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