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发展的迷局
2014-06-28
陶旭骏
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
主任顾问,资深战略规划专家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承载别家支付工具的开放性手机支付平台。运营商、支付商和网商都是自产自销,大战不可避免,用户则要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工具。在手机应用间不断切换带来的麻烦,使得用户最终只会选择一个最多用途的,于是赢家通吃。但这个混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能赢家还没有通吃,这个市场就已经沉寂了。
随着马年春节微信红包的深入人心,微信也捆绑了不少人的钱包(银行卡),移动支付一下子又成了热门的话题。但一个令人沮丧的小道消息说,三家运营商推了许久的NFC手机支付到现在只有区区300多万用户。消息未经证实不敢妄加评论,但是身边确实是没什么朋友在用这类业务。阿里推了当面付,都已经如火如荼地往外国发展了,说不定没两天就超过运营商了。但随着支付宝封杀微信,似乎一场大的战役正要拉开帷幕。移动支付的局势会怎样?
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远程支付主要是通过发送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或借助支付工具(邮寄、汇款等)进行支付的方式。现在远程支付的全球霸主已从PayPal换成了支付宝,这都要感谢中国人民强大的网络购买力。近场支付基本上就是通过手机刷卡的方式进行当面的支付了,现在主要的方式是NFC。
1 移动支付的高地——日本
说到移动近场支付,不得不说日本。笔者为了撰写《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这本书,2012年和2013年曾经多次前往日本访问了NTT DoCoMo、7Card(7-11集团旗下做支付的企业)支付和O2O方面的负责人,对日本的手机支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一些现象和判断写进了这本书。
日本手机支付的发达,和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
2004年8月,NTT DoCoMo推出了采用索尼公司Felica技术的手机钱包业务。在定制手机上利用Felica芯片实现无线近场通信功能,并与当时日本规模最大的电子货币卡公司Edy合作,用户在手机上实现利用Edy账户在商户消费。此后,NTT DoCoMo和东日本铁路、7-11便利店、Aeon等主流发卡方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手机钱包的用途。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是一个小额支付工具极其发达的国家。
2000年5月,日本金融厅发布了《异种业加入银行经营及网络专业银行等新型态银行执照的审查指针方案》,明确提出其他行业可以参与银行业。在此之后,信用卡的扩张和小额支付卡快速兴起。Edy(类似国内的商超购物卡)和东日本铁路的Suica(类似国内公共交通的一卡通)都是2001年开始发卡,另外还有Pasmo(交通)、Nanaco(7-11的购物卡)等一系列主要的支付卡。
在这种情况下,NTT DoCoMo没有选择自己沉淀资金发行预付卡,而是将手机钱包变为用户利用手机为以上各种预付卡支付的管道。用户在手机钱包中捆绑各种支付卡,在支付现场选择支付通道,通过Felica无线读头实现支付。数据通过NTT DoCoMo的网络传至发卡方。
在日本,运营商把持了手机的定制和销售。不到一年,就有650万用户的手机支持手机钱包。同时,NTT DoCoMo制定了极具野心的网络铺设计划,准备了100亿日元作为安装Felica读头的补贴。仅仅到2005年10月,就有超过25 000家商户支持手机钱包的功能。
2005年,日本另外两家运营商KDDI和软银也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日本成为近场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然后,NTT DoCoMo在2005年4月注资1 000亿日元,获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推出“ID”为品牌的信用卡。此举宣告手机支付将突破小额预付账户支付的限制。2006年4月,DCMX品牌的移动信用卡推出,用户利用手机透支消费的时代到来。
2 日本移动支付繁荣的背后
以上是很多网站和书籍都介绍过的日本手机支付繁荣景象,国内很多业者也曾经据此认为NFC手机支付在中国也会快速繁荣。
其实日本繁荣的是NFC设备普及率,不一定是使用率。真正使用率高的是小额支付卡。
现在没有数字能够说明在日本通过手机产生的支付到底占整体支付市场的比例有多大,但笔者在日本获得的一些信息似乎可以说明问题。
在对7Card公司的访谈中了解到,Nanaco卡支付的约1/7来自手机账户。
笔者也曾在地铁蹲点了解人们使用手机刷卡入站的情况,发现上下班高峰的10分钟左右时间,大约1成乘客用手机刷卡出入站。
而问起旅居日本的朋友为什么不用手机刷卡,回答是,用小额支付卡,其实也很方便;都集成到手机上也没方便更多;钱包也不带了,要是手机忘了带或者丢了,那就全完了。
日本尚且如此,让中国人不带钱包只带手机绝不会指日可待。
3 中国的手机支付为什么没有爆发增长?
中国的基础情况和日本大不相同。
首先,小额支付卡在中国存在普及问题。日本应用最广泛的是交通卡和商超卡的类别,而且基本全国通用。中国的交通卡则是一个城市一张卡,井水不犯河水。这两年才有了很少的一些城市有双边互通。商超卡基本也是本市或本省才能使用。并且,国家也出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因为很多商超卡成了公务礼品的主要形式。这种画地为牢和纷繁复杂,对移动支付的推广阻碍极大。
其次,谁也不愿仅仅成为支付管道。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商、互联网服务商互相角力的局面已经形成。
2005年,NTT DoCoMo当时的CEO官村清之曾经说过,他们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尝试,能够增强移动业务的吸引力,进而降低用户离网率,驱动新增用户的增长。鉴于日本当时极其普及和便利的小额支付市场,这既是一个双赢的决定,也是一个困难的决定。因为电信运营商控制了手机定制、控制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本是可以尝试自成体系的,何况不久以后NTT DoCoMo还控制了信用卡公司。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发展成为手机支付市场最好的局面:手机虽然由运营商提供,但这只是一个平台,各种支付工具通过运营商搭建的NFC读头—数据网络—数据处理平台的体系来实现手机上的小额支付。
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承载别家支付工具的开放性手机支付平台。运营商、支付商和网商都是自产自销,大战不可避免,用户则要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工具。在手机应用间不断切换带来的麻烦,使得用户最终只会选择一个最多用途的,于是赢家通吃。但这个混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能赢家还没有通吃,这个市场就已经沉寂了。
再次,中国的手机没有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这导致NFC手机无法快速普及。增加NFC功能是要增加成本的,如运营商不增加补贴,而市场也没有出现明显势头,厂家贸然增加NFC功能可能反而会降低手机的竞争力。
最后,是中国零售和服务的商业生态的不同。
中国的商业生态还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连锁商业尚且没有统治零售和服务市场。中国也没有满街的自动售货机,就连便利店也还没有在中小城市占压倒性优势。这样的局面下,服务商铺设NFC读头非常麻烦,需要一家一家店铺商谈,费时费力。而且因为支付服务商众多,且各自铺设读卡设备在很多商铺已经造成结账台放不下读卡器的局面。
4 笔者的观点
(1)近场支付推广还需时日,NFC有替代方式
近场支付的推广,不仅仅是支付和信息产业的事情。中国整体的商业生态和社会生活也需要有支持这个产业的土壤。地铁、城铁、连锁便利店、连锁服务业、连锁商超和百货、自助售货机的高度普及,会对手机支付起到强大支撑。倘若一直是满街小杂货店和自由市场的消费环境,再加上慢节奏生活,那就不太需要手机支付。
至于NFC,运营商不下决心介入手机终端就不可能有快速普及。中国运营商手机定制能力向来较差,这条路不够畅通。
NFC是一种读取用户账号身份信息,提交账单信息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条码虽然土,但是结合远程支付工具也能奏效。阿里的当面付则使用声音编码连接支付宝账户。虽然和NFC相比有各种不安全或不正规,但不用更新手机硬件是其绝对优势。实际上,只有公交刷卡必须用到NFC,因为后面的乘客等不及你照二维码或者“咻咻”个不停。至于商铺饭馆咖啡店则根本无所谓。所以移动支付抛开运营商和手机,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2)移动运营商和支付企业的合作态度很重要,谨慎不乐观
移动运营商和银联现在自搞一套。2013年以前NFC通信协议也没有和银联统一。现在虽然互相兼容,但是推广速度也非常缓慢。
谁都不想做别人的管道,谁都看到了资金过手的巨大利益,都是各自为战,但是在基础设施铺设中又都是动作缓慢。
即使运营商采取了支付平台开放策略,但运营商自己就在搞支付工具,和其他支付商的合作也成了竞合,局面非常复杂。
(3)完美的O2O需要移动支付来做闭环,这个环节迟早要打通,互联网巨头已经下定决心
移动支付一定会有快速的发展,NFC却很有可能被边缘化。虽然NFC手机没有完全普及,在商户铺设读头进展缓慢,但是对手机支付的需求倒是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互联网企业的O2O冲动。
日本最为典型的O2O+移动支付案例是NTT DoCoMo和麦当劳的合作。两者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开展e-marketing,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优惠券,利用“手机钱包”功能在麦当劳门店的NFC读头上完成支付。NTT DoCoMo存储整个交易过程,结合用户背景和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时的行为特征(比如使用的应用、位置和时间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优惠券和赠券。而这些券的使用也通过“手机钱包”的交易得到了确认。
国内众多的互联网企业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这种环境来实现O2O服务。比如点评网站为商户送去客户的时候,点评网优惠券有没有得到使用很难获得确认。但如果这个优惠能够结合移动支付,就会形成闭环。
因此,现在互联网企业已经等不及基础设施(NFC手机和读头)的普及了,只好换个方式进入手机支付。基于他们强大的用户基数和使用率,以及强大的运作能力,运营商和银联同时被抄后路的可能性大增。
(4)运营商还有很大的机会
手机作为移动支付的入口是不容质疑的。移动运营商利用其不多的对手机产业的影响力,还是有机会对手机支付产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运营商和银联联手,各自做好各自的强项——运营商利用集中采购和补贴政策发力手机端、银联做好商户银联读头的置换以及打通银行,移动支付的天下还有得一拼。中国电信近期宣布2014年集采手机千元以上机型(笔者注:不包括iPhone系列)都将支持NFC,就是一个利好消息。
同时,虽然现在即使运营商开放手机钱包平台也已经难以吸引如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加入,不过还是应该积极开放,因为类似购物卡、交通卡的支付商在商超和公交领域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最后,不管怎样,互联网服务商手机支付崛起的道路已经开启,未来各自割据的局面预计也会存在较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