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
2014-06-28曹俊
[摘 要]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努力,而青年学子作为国家的希望,更是肩负着这个重担。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的现象,教学效果较差。不少高职学生,特别是工科类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在弱化,我们只有找出病因,才好对症下药,从源头解决问题。
[关键词] 信仰;思政;措施
走进高职院校的校园,再走进思政课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高职学生特别是工科类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个课程对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毫无意义,我们的高职学生正在越来越多的显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那么,出现这种危机的因素包括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环境的负面影响
纵观当今世界格局,社会主义阵营这支队伍的数量是少之又少,特别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挫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仅有的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的全部都是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格局中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西方国家发达的生产力、优越的生活条件、丰厚的社会福利制度,无疑巨大的冲击着不少人,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看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才是硬道理。因此,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弱化理想信念正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弥漫。
2、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低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存在着理论底子薄、价值观模糊的情况,正是由于如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实践操作课程,而对纯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再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和政治思想都还在成型期,看问题,分析问题喜欢凭自身喜好和情绪去处理,因此,看问题只看表象、只看结果,不看其本质,不看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高职学生的一个通病。另一方面,当前发达的网络,对学生们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利用他们在互联网方面的主导地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或捏造事实、造谣生事,利用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抓住国内某一社会问题,肆意夸大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矛盾,攻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丑化中国共产党史、党和国家领导人;或是直接在网络上宣扬其价值观,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此外,随着信息共享时代的到来,五花八门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冲击着当代学生的头脑,诸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
3、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信仰教育弱化
一方面,高职院校跟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同,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是放在技能培养上面,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践课程和技能理论课程偏多,而纯理论公共课程就偏少了,尤其有些高职院校因为领导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仅仅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停留在口头,却不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因此存在着课程的课时数量不够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些“两课”老师因为也受到了物质思潮的影响,自身政治素质较低、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能照本宣科把书念完就不错了,更不用说将马克思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学形式呆板,内容空洞,大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力度和实效性,无法将课本知识深入浅出,完成知行转换。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从学校层面首先加强重视。不能因为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就忽视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我们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苏扬。试问,一个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问题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首先高职院校从领导到各教学部门到任课老师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从硬件上要给予支持,从课时上要给足,不能因为经费和场地的问题,导致专题讲座以及实践活动等形式的信仰教育取消或者缩水,导致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而不能让学生去实际的感知。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是理论水平、政治素养、业务水平以及工作经验都还有很多不足,并且由于人生阅历的不丰富,社会调查研究的缺乏,使得在授课时分析实际问题出现困难。再加上部分青年教师自身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坚定,甚至避讳与学生讨论信仰问题,使学生难以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2、学会与时俱进的教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教材,一本讲稿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现代化的高职教育。“两课“老师从备课开始,就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充分收集教学资料,或者采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视频、PPT课件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必须走进思政课的课堂。此外,专题报告、演讲会、辩论赛、心理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手段也应该应用于我们的思政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时的穿插国内外大事件、社会焦点问题到教学内容中去,引导学生用理论去看待和分析这些身边人身边事,让思政教学从满堂灌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课程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曹熙利,颜伟.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知识经济,2010,(9)
[2]李小静.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探析[J],科技文汇,2006,(12).
作者简介:曹俊(1981—),女,民族:汉,籍贯:四川自贡,学历: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事工作:高职院校老师;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