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小说的责任意识
2014-06-28邓赟
[摘 要] “责任”是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一个核心观念。本文通过其早中晚三部代表作来展示艾略特对责任的理解和深化,从家庭责任上升到社会责任,进而到民族责任。这是作者思想和艺术成熟的体现。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责任;家庭
19世纪的英国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传统思想分崩离析,道德沦丧,社会两级分化严重,因此,责任就成为19世纪英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乔治·艾略特将责任视为一种维系社会的力量,在她的小说中,责任体现在小说的矛盾冲突中,体现在人物的内心挣扎和选择中,体现在对家人、对社会、对民族的认识中。不可否认,乔治·艾略特小说中所表现的责任主题对当时的和当代的英国社会,以及对后来英国作家对责任主题的探索,都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将选取乔治·艾略特在早、中、晚三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来论证其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责任意识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从对家庭责任的关注,延伸到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并进一步拓展到全人类的民族责任问题,从而展现作者三个不同创作阶段思想嬗变的历程。
一、《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对家庭责任的关注
家庭是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学话语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汇。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家庭关系反映了人类的共生关系,为社会的逐步进步和传统的延续提供了基本的模式。在家庭概念中,男人是一家之主,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他家庭成员必须绝对地服从他的意志。而女人作为家庭的道德中心,必须忠贞善良,无私奉献,不能有自我理想和自我价值,因为她所有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丈夫和家人。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艾略特描写了一个以家庭责任为中心的世界,重笔墨表现了家庭内部的父女之情、兄妹之情和父子之情,极力渲染家庭责任的重要性,认为家可以消除社会的孤独感,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汤姆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一直准确而有全面地诠释着“我的家就是我的堡垒”这句有名的英国格言。家庭的破产让汤姆过早地担负起家庭责任的重担,在以家庭为重的观念的影响下,为了更好地供养妈妈和妹妹,他努力工作、压抑自己,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思想里,维护和恢复家庭的名誉胜过一切。对家庭的仇人,他恨得咬牙切齿,对有损家庭名誉的事情,他从不宽容。当他得知玛吉与家庭的仇人菲利普过往甚密,认为玛吉在做有损家族利益的事实时,他以家长的身份来禁止这件事。当玛吉和史蒂芬乘船漂流一夜未归,小镇流言四起,汤姆为了维护家庭名誉,牺牲兄妹之情,把玛吉冷酷地拒之门外。“汤姆的意志力已经把他的正直、傲气、家庭遗憾和个人上进心凝聚成了一股力量,集中了他的全部精力,克服了种种令人沮丧的障碍。”[1]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所探讨的一大主题就是责任,具体地说,便是家庭责任。在这样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里:家庭内部不和、亲人反目、情人分手、朋友背叛,有为自由为爱情为家庭为责任的斗争。
二、《罗慕拉》中对社会责任的重塑
在《罗慕拉》这部小说中,家的所指得到了延伸,艾略特把对家庭责任的关注延伸到对社会责任的思考。《罗慕拉》是以中世纪之后的道德沦丧为创作背景,以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宗教纷争、尔虞我诈的大社会为描写对象,并隐含着一个严肃的命题:在历史转折关头,当旧的东西被取代,而新的东西又不完善,个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为实现个人幸福和理想而奋斗还是为推动社会和人类历史而努力?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罗慕拉是一位知识女性,从小生活在一个以知识和权贵为表征的男性世界里。在小说中,罗慕拉面临多次感情受挫,几经出走,对责任的质疑,又几次回归,对责任的重塑。父亲去世之后,罗慕拉发现丈夫蒂托言行不一,一门心思经营权贵,很少顾及她的感受。蒂托为了筹钱出逃,卖掉了父亲珍贵的图书馆,罗慕拉顿感家庭的亲情和信任消失殆尽,决定出走。在摘下婚戒时,她犹豫再三,戒指是婚姻和责任的象征,选择婚姻就应该遵守婚姻的誓约。罗慕拉从责任的角度认识到外在法律所要求的是一种范围广远的责任,正是这种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使她在摘下婚戒那一刻,内心经历了一番挣扎。罗慕拉出走时,佛罗伦萨危机重重,内忧外患,粮食匮乏,瘟疫传播,人心惶惶。萨伏纳罗拉修士劝她回归自己的位置,她所属的位置并不只是妻子,还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爱,那就是作为一名公民对自己邻人对自己同胞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这是佛罗伦萨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而此时的佛罗伦萨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名公民怎能出走呢?最终,罗慕拉放弃出走,回归自己的位置,重返佛罗伦萨,救济穷人,帮助有困难的人,感到佛罗伦萨一直需要她,并重拾对社会的责任。
罗慕拉第二次出走是在接受了萨伏纳罗拉修士的宗教要求后,又对萨伏纳罗拉失去了信任。萨伏纳罗拉利用宗教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欺骗百姓,铲除异己,以加强他在佛罗伦萨的地位。此时的罗慕拉陷入了迷惘,逃出战乱纷争的佛罗伦萨,她坐上一艘小船,期望在平静的大海中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神奇的大海并没有将她带向死亡,而是带来新的生命的开始。当船在一个瘟疫肆虐下几近荒废的渔村靠岸后,罗慕拉的社会责任感重新被唤醒,她忘却个人痛苦,全身心地投入拯救他人的工作,最终使渔村重现生机,此时她的责任意识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似乎“被某种无法说明的伟大之感所震慑,受到一个在她内心唤起了新的力量的强者的召唤” [2],再次重回佛罗伦萨的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更高的自我”成了责任的内在驱动力,觉得可以和佛罗伦萨的亲友们建立一种合适的关系,像对待亲人一样为佛罗伦萨的居民服务。
在这部小说中,如果说罗慕拉的第一次出走之后的回归是在外力的影响下对社会责任的重新定义,那么她的第二次回归则是通过自我反省,提升个人的自我完善,从而对社会责任的重新理解和深化。
三、《丹尼尔·德隆达》中民族责任的思考
艾略特在《丹尼尔·德隆达》中,把创作视角转向全人类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现象,创作背景是民族主义运动和犹太人争取独立的斗争。小说男主人公的寻根之路表明相对个人幸福而言,民族的存亡兴衰显得更为重要。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个人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平衡,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通过这部小说,艾略特呼吁人们尊重犹太民主和犹太文化,进而超越民族和种族。
小说用将近一半篇幅,深入探讨犹太世界,体现了艾略特跨种族、跨文化与跨时代的博大视野,是对维多利亚社会种族状况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喊。小说中莫德凯是犹太复国之路的先行者、一个先知式的神奇人物。他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具有独立与平等的权利,认为应该在承认和接受差异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种可分离式的国际大组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事业,都是世界的一份子,都对世界有所贡献。男主人公丹尼尔得知自己是犹太人后,他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责任被完全唤醒。他意识到他所承继的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生理特征,还有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此时,他的身份认同不再仅仅关涉到职业选择和个人幸福,而与整个民族的追寻之路并行共进,他的个人命运因此融入了民族存亡的大业中。 最终丹尼尔踏上了寻根之路,担起民族责任的重任,开始投入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艾略特对民族责任的思考,表现在她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偏见、没有歧视的平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能容纳各民族、各种族和各种宗教,就像她所说的:“我觉得应该尽量给予犹太人同情和理解。再者,对犹太人,还有所有与我们英国人交往的东方人,我们都是以傲慢骄横,高高在上的态度待之;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如果可能,我好想唤醒大家的想象,让他们认识到那些跟我们信仰与习俗不同的异族同胞也应该享受做人的权利。”[3]
四、总结
“责任”一直是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在作者早期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家庭责任一直是作者深入探讨的中心,在个人情感和家庭责任的抉择中,家庭责任永远超越个人。中期作品《罗慕拉》中,作者的责任意识上升到了社会,社会责任的驱动力不论是来自于外力还是来自于个人内心自省,都是公民所应承担的高尚责任。晚期作品《丹尼尔·德隆达》中,对责任的探讨超出了个人、家庭和社会,提升到了民族的高度,民族责任、民族存亡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对“责任”创作的这三个阶段是个有机整体,是艾略特思想和艺术趋于成熟的体现,同时作者作品中体现的“责任”意识观点也可以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提供借鉴和反思。
参考文献:
[1]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乔治·艾略特.罗慕拉[M].王央乐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3]乔修峰.乔治·艾略特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责任观念[J].外国文学研究,2009.
作者简介:邓赟(1980—),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