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文化与中国现代国家转型

2014-06-27熊育群

广州文艺 2014年4期

熊育群 端午节出生于汨罗江畔。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一级作家。现任广东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等,散文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年度散文排行榜。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散文集及长篇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灵地西藏》、《路上的祖先》、《雪域神灵》、《奢华的乡土》,文艺对话录《把你点燃》等16部作品。

岭南文化对中国现代国家转型的巨大作用我是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慢慢体验、觉悟到的,它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知识,而是我切身的体会。作为一个作家,移居广东20年,我的创作从诗歌转向以散文为主,散文题材又以广东为主,这全是因为这块土地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岭南的文化还不为世人所知,甚至在岭南之外形成了一种偏见,这都是极不应该、极其令人痛惜的。岭南文化是最丰富、最具自己特点甚至可说是异质于内陆的文化。我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移民文化,这是本土化的中原文化;另一个是西方文化,就是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移民文化是在一个新土壤里形成的,这个土壤便是百越土著文化。

百 越

百越族,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最早有记载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派了一支50万人的军队打到岭南,然后统一岭南。任嚣和赵佗是统帅,任嚣在广州实行了跟土著融合的政策,通婚,也重用当地百越族人。这些历史典籍有一些记载,但非常少。整个岭南的历史有记录的就非常少。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土著人成为影响一方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历史学家略知一二。比较广为人知的,便是俚僚人的头人冼夫人。她出生在茂名。我去过她的墓地两次,村里在她的墓地前还建有一座庙。2013年墓地被评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当地人到庙里面去烧香,都说特别灵。冼夫人历史留名是因为她带领俚僚人维护了跟中原的统一与和平,所以我们说她是巾帼第一人。

在岭南这块土地上,以前没有中原人来的时候是什么状况?它被中原人描述成一种可怖的模样,妖魔化了。强势的文明都喜欢这样做,凡所谓的文明中心都必定以矮化甚至丑化别的文明为手段。不同的文明从文明本身来讲都是平等的、不可替代的,以优劣、先进来界定文明的等级,都是人的心机与权势所为。我们现在看到“西方文明中心”的嘴脸是什么模样了,它制造了世界都是围绕着它转的假象,以它的价值观、它的秩序、它的文化为中心,以它的历史为历史,以它的现实为现实,别人的都可以忽略,甚至视而不见,甚至是严重歪曲、妖魔化。因为它有实力,它是强势,有话语权。这是利益对于文明的扭曲。一部文字写就的历史往往是谎话连篇,充满遮蔽与偏见。

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发展的,变化无处不在,但并非总是越变越好,并非现代的就一定好过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的确在发展在积累,但未必是合符人性有益于人类;现代人比古代人是不是就越来越幸福?越往历史深处走是不是就越来越不幸呢?肯定不是这样!人类能力显然是越来越增强了,但人性几千年来也没有多少进步,反倒在退步,人的贪婪与能力结合,可以毁灭世界!我们已经在这种毁灭的阴影里生活了几十年,原子弹、生化武器,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等,而我们不过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可以获取巨大利润却会损害人类身心的东西出现。

在中国古代,中原的文明占高度的统治地位,它把周边的文明矮化,冠以种种蔑称,如百越族被称为“猺、獠、獞、獽”,这些名称都是“犬”旁。南方人被视为动物,统称为“南蛮”。

就是这个“南蛮”之地,现在随着地下文物的出土、挖掘,同样有陶瓷、青铜、铁器,它的文明程度并不低。特别是四川盆地“金沙堆”的出土,完全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观。我们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黄河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个观点现在说起来就错了,你已经无法解释“金沙堆”,它这种文明的发达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原,四千多年前达到那样惊人的程度,不可想象!但它却完全与书本历史无关。历史总是要反复重写,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我们的文学史也要重写。文学史实际上是一个汉民族的文学史,更是一个中原的文学史。我们以前说中国文学史是没有史诗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来自民间的《诗经》。这个话对吗?按现在我们56个民族,那么藏族的《格萨尔王》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还是活在藏族人口头上的史诗,其长度远比荷马史诗长。

岭南的土著,他们既没有留下多少名人,也没有留下像样的遗物。如果说有遗物,雷州半岛的石狗勉强算得一个。我在广东各地跑了这么多年,想寻找他们的生活遗迹,真的太少太少,只有一些出土文物,还在我们生活中流传的我没有发现。这个石狗我相信是留下他们生活遗迹的东西。它是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狗被雷州半岛土著民族视为祖先,是他们的图腾崇拜对象。石狗令我非常感动,这种感受只有艺术才能达到,哪怕一两千年前的东西,你能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那个时期这些人的内心情感,他的趣味,他的想象,他的情绪,他想要要表达的意思,他在想什么、喜好什么,都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有所表现。艺术在于内心的表达,艺术作品是能让你感觉到它背后的那个人的,你会觉得跟他有情感上思想上的交流和共鸣。

石狗雕塑它填补了中国雕塑史的一个空白。我们的雕塑作品乏善可陈,大部分都是宗教题材的,石窟造像、神像等,艺术价值不大。石窟造像是佛教从“丝绸之路”传过来的,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些雕塑作品到了中原受到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已经远离人性了。丝绸之路往西,还有西藏的阿里地区,那里的壁画、雕塑跟我们中原是不同的。同样是观音菩萨,西域的观音菩萨是婀娜多姿,非常柔美、非常性感,性的特征非常鲜明。到了中原,观音菩萨就变成一个水桶腰了,没有性别了。

石狗它能够冲破这种中原儒家文化伦理道德的束缚(那时雷州半岛根本就没有儒家文化),去表现人的生机勃勃的生命,表现生活的气息,把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而这些中国的雕塑作品非常鲜见,偶有几件,已经珍贵得不得了。石狗完全是个人的创作,创作者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去雕塑,是充满个性的作品。所以它是了不起的。有的石狗坐像有五条腿,其中一条腿是生殖器,雕得那么夸张,这是活生生的生殖崇拜,是性也是对生命繁衍的崇拜,这在中原是不可想象的。这片土地还没有被中原文化、儒家文化污染,是充满朝气的、活力的、原生态的文化,因而是更合符人性的文化。这个里面就有百越族人的影子。endprint

现在,广东人的祖先几乎都是从中原移民过来的。百越土著们到哪里去了?谁也说不清,他们没有了。美国印第安部落还存在,但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不存在百越族人了。也许我们的血液里融合了他们的血液,他们的基因进入了我们的身体;也许他们被赶走了,去更远的地方了,东南亚或者其他更加遥远的地方。总之,这块土地上现在全部都是中原人的后代。原先的土著人就像浮萍漂走了,一点痕迹都没了。我们现在要回顾以前,讲土著的文化,没有太多可讲的了。他们是岭南文化最远古的、最原初的东西,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一定不小,但我们自己搞不清楚了。岭南文化主体变成了移民文化。

民 系

移民,与历史上的大迁徙有关。广东三大民系,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他们是广东人的主体,在东晋、唐和宋,因为战争,有三次大的迁徙,还有明清的迁徙,再加上现在改革开放的大移民,构成了今天的广东人。

我比较感动的是客家人。他们的特性明显,这个民系对中原祖先、对中原文化念念不忘;它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追寻,这些追寻都浸透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这种对根的自觉意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系都没有这么强烈。所以他保留的中原文化的痕迹或者烙印也特别深。

在梅州有记载最早迁来的一个人是程旼,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年近半百的程旼,带着他的家人和部分族人从江西鄱阳湖湖口启程,由鄱阳湖入赣江,向东逆贡水至于都、会昌,过筠门岭,走现今的澄江、吉谭,或走水路石窟河、普滩,抵达平远官窝里。那时,平远人烟稀罕,野兽出没。唐代开元年间,梅县人口也不过千,汉人仅200人,其余皆为畲、瑶和黎。客家人多起来要到北宋后期,一场“靖康之乱”,他们南迁至此,那时主客户达12372户,一半以上是客家人。这已是继唐禧宗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迁徙后的第三次迁徙了。

客家人三次大迁徙,“五胡乱华”是中原人第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自汉末直到隋唐。迁徙范围之广,北从山西长治,西到河南灵宝,东至安徽寿县,迁徙者直到过了长江才集中在鄱阳湖地域落脚。他们在这一带开始孕育一个独特的客家民系。而远行者沿黄河、颖水,经汝颖平原,一直走到了梅州山区。梅县大墓岌、畲江等地出土的两晋文物就彰显出了这些先行者的行迹。

程旼的名字是怎么留传下来的呢?只是一个偶然吗?今天的人还在给他修建故居。这并非他艰难的迁徙之路,客家人迁徙都有一段血泪史。程旼穿越时空,是因为他在这个荒蛮之地的所作所为。

这个被称为南齐处士的人,民间传说他到达官窝里后,将儒家“泛爱众而亲仁”的“仁”发展为和邻睦族。这族与邻是土著畲、瑶,还有更原始的土著山都、木客。这从本地九畲十八溪的地名便不难推想。这些原居民“民风剽悍,尚气轻生”,喜好巫觋,崇拜狗,常以鸡肝纹理预测祸福。山都、木客则“裸身被发,发长五六寸,常在高山岩石间住。暗痖作声,而不成语。能啸相呼,常隐于幽昧之间,不可恒见”。(这些又是一种污蔑性的记载。)程旼与当地土著如何沟通,如何和邻睦族,已不可考。当地的传说,他面对好斗成性的异族,先是办私塾,把敦本崇教之风带到这里。又以仁爱来息其斗念。土著有了纠纷不去官府,宁愿来找程旼,他总是耐心为乡邻辨别是非曲直,讲出一番做人的道理。“心有愧怍者,望其庐辄思改过,有陈太邱之风焉”。

程旼声名远播,还得益于他的乐善好施。他周济贫苦人家,建凉亭、辟山道、筑桥、修水利,至今当地还有程源桥、程公陂。那时,耕种方式还很原始,程旼改进耕作技术,制作了一种犁,民国时当地拱背犁还称作程犁。

程旼这样的一介布衣,明末时成了岭南公认的古七贤之一,竟然与韩愈、张九龄、文天祥并列。清代葛洪的广东《通志》列出的古八贤,他也排在第一。自宋以来,历代文人骚客来此吊唁、瞻仰,写下大量诗词。地方官员也撰写了很多宅墓文、碑记、传记、簿序等。程旼渐渐作为岭南卓著的客家先祖被后人所敬仰。

也许后人把很多美好的品德加到了程旼身上,对他有所塑造,以集中反映中原文明如何传播岭南这一历史进程。但程旼的所作所为如不罕见,他迁来13年后,皇帝不会以其姓氏给这个地方赐名——程乡县。历史上以姓赐地名者屈指可数,程旼受此殊荣,是他的以德化人,信义著于乡里。中国人的理想追求是立德、立功、立言,而立德排在首位。程旼的被看重不难理解。于是,万古江山与姓俱,村为程源村,县为程乡县,江为程江。“君子播奕德以维谖,伊人历千秋而不朽。”

一个至今自称“客家”的民系,与当地土著的融合当不那么容易,外来者总是被土著理所当然地拒绝。岁月里暗藏的刀光剑影,后人已无法看见。大埔联丰村的花萼楼、龙岗村的泰安楼,封闭的家族生活空间如一个巨大的碉堡,大门一关,与世隔绝,可防范外敌侵扰。强人宵小之徒更是不得而入。这是林姓与蓝姓一族的祖屋,形状一圆一方,建材一土一石,楼内中央是祖先的祠堂。花萼楼为林姓南迁的五世祖援宇公修建,泰安楼是蓝姓二世祖蓝少垣兴建,他们都是祠堂祭祀的先人了。四周一重重围绕的是一辈一辈饮食起居的房间。400多年里林姓人家就生活在花萼楼里。而泰安楼蓝姓人家也在楼内繁衍生息了两百多年。

梅县南口镇桥乡村的围龙屋,是梅州客家最典型的民居,房屋相连呈半椭圆形分布,大椭圆套小椭圆,一圈圈向外扩散,中间是圆弧形的过道。过道有门通往屋前地坪和半圆形的泮塘。包在中心的是家族宗祠。

这些独特又杰出的建筑形式,是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创造。他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为了不忘记中原文化,以空间体现着儒家的纲常伦理,表达着追宗认祖的心结,一个家族的血脉在空间上得以呈现。

第二个民系就是潮汕人。潮汕人是一个谜,我去过、也写过文章。我觉得潮汕人有一种贵族的文化。到潮州先看饮食——潮菜,菜式做得非常精巧、精细,器皿也非常精致,很多菜配有佐料,一个菜有时候有两三种佐料,吃得十分讲究。潮汕地区经济不算最富裕,但是它这种趣味、这种饮食的习惯是非常贵族化的。潮州人的功夫茶喝出了繁缛的茶文化。同样建筑也是非常精致,韩公祠的瓦片那么小,瓷砖那种贴花跟刺绣是一样的,做工考究,非常精美、非常精细。我听说有的地方农民种田当成绣花,横平竖直,秧苗间距到了苛求的程度。endprint

这个民系不太跟外界交流,它是自己抱团的。他们讲一口非常难懂的潮州话,一讲潮州话,就知道是自己人。潮汕人在外像兄弟一样团结,凭一口潮州话就先自亲热了很多。外人别说进入他们的圈子,就是你到了潮汕本土,生活了很多年,你也难以融进去。在这样一个人才流动的大融合的时代,当然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一个人是融进去了的,而且不是一般的融合,还受到了潮汕人的顶礼膜拜,把他当作了神。韩愈到潮州只有短短8个月,他当时是流放到潮州来的。潮州人崇信韩愈站在江边念了一篇《祭鳄鱼文》,成为当地一害的鳄鱼就自己离开了韩江。这是神话故事。潮州人因此将这条江改称韩江。如果一个地方对文化、对文人不重视,一个流放的文人去了,是不可能把他捧得这么高的。如果韩愈的身份、遭际不能引发一种内心共鸣,他们能如此对待一个文人吗?是不是一种惺惺相惜?一种相似的经历?

奇怪的是,同是迁自中原,潮州人没有客家那么看重祖居地,也不十分清楚自己的来龙去脉。与客家人同住一条江畔,这条江上游叫梅江,住的是客家人,下游叫韩江,住的是潮汕人,他们却很少来往,彼此相忘于江湖。

谁也否认不了潮州是非常有文化的地方,它的建筑、木雕、瓷器、刺绣、功夫茶、潮乐无不证明这一点。说广东没有文化,纯粹是偏见。我觉得潮州是全中国最有文化的地方,我还觉得他们可能是贵族的后代。秦始皇灭了六国,把那些贵族流放到边远地区,是不是流放到这里来了?这都是一个谜。他们聪明,算计得也精细,自己占据了潮汕平原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好像还被谁亏待了一样。这股怨气是不是来自他们的祖先?

第三个民系是广府人,就是珠三角人。他们成了广东的代表,外省人大都以对他们的印象当作广东的印象。广府主要是商业文化。广府人经商时间长,广州是千年商都,通商的历史有两千年了,商业文明在这个地区特别发达。商业那种讲规矩、讲诚信、务实的精神在这里孕育、成熟。他们的眼界自然也是最宽广的。中原文化还找得到明显的踪迹,如宗族、族谱、拳术。他们也慎终追远、寻根认祖,把迁徙之路翻过南岭山脉的第一站珠玑巷当成祭祖的圣地。但他们也接收外来事物的影响,像自梳女这种梳起头发终身不嫁的女人群体也出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她们的经济能够独立了,不再依附男人。

海外的文化影响了这一地区,出现了岭南画派。所谓广东音乐也主要来自这一带,有很高的成就。粤剧也产生在这里。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西方的现代思想,法国启蒙运动所开启的西方现代文明。它通过广府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推翻帝制的革命就是从这里孕育并最终实现的。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同样是从北方来的三大民系,却是截然不同。这个是怎么造成的?客家人就是喜欢生活在山区,逢山必有客,他们西迁,迁徙到粤北或者雷州半岛,迁徙到广西北海,甚至一部分迁徙到了越南,无一例外都是生活在山区。

他们的葬俗也不同。他们的祖辈死了,埋葬之后,过了两三年,要把他们的骸骨取出来,装在坛子里面,重新葬一次。再迁徙的话,要把亲人的骸骨背着走。客家民系是一个在路上的民系,不停地迁徙。因此而造成了客家男人一定要出远门谋生才体面的风习。女人在家独当一面。他们崇文重教,对教育的重视,没有哪个民系有他们那么看重。还有对文化的看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遵循,代代相传。所以它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像画家林风眠,倡导诗界革命的黄遵宪,象征派的诗人李金发等等。

三大民系都从中原来,却都被边缘化,不被中原所看重。所以广东很多历史是被遮蔽的,是不被关注的,也没有进入历史。很多大事件被历史遗漏。广东之所以有今天挺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作为,主要得益于西方文明,就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是西方文化对岭南的冲击。

碰 撞

西方文化我们认识得并不够,对广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怎样影响、影响了什么、影响有多大,也都没有去深究。广东人不喜欢这些虚的东西。对生死这样的问题也不喜欢碰。无视生与死,文化没有终极关怀,这影响到文化的深刻与厚重。

要认识广东发生的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识它对于中国的意义,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先看看“丝绸之路”,那是一条荒凉的、让生命感到绝望的路。它西边是祁连山,东边是蒙古高原,中间一个狭长的通道,窄的地方,像张掖那个地方,两边的山脉都看得到,眼前是那种戈壁滩、沙漠地带。之所以有人,是因为祁连山上的雪融化,雪水从漫长的山坡上冲积下来,形成河流、形成一些小的湖泊,就有人居住在那里,就形成张掖、酒泉、嘉峪关这些城市。以前东方跟西方沟通的一个路径就是这条丝绸之路,张蹇通西域,就是从这个地方通的。通西域是因为一样物品:丝绸。中国人发明了丝绸,西方不知道丝绸是什么东西,它比黄金还贵。商人宁可冒生命危险,也要走过沙漠,进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然后翻过昆仑山,五六千米的昆仑山,空气稀薄,又冰雪交加,很多人就死在了路上。但是商人逐利,这也是人类本性之一,因为高额利润,所以宁愿冒死去做。

我们说那条路是文明之路,是因为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也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来从事这个丝绸贸易,他们天天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自己的宗教来给他们精神抚慰,通过宗教来获得一种超脱。所以有很多的宗教像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不同的宗教在那里出现。这才有了敦煌莫高窟的雕像和壁画。那些长途跋涉的人从塔克拉玛干沙漠那边过来,在这里看到了人烟,他觉得是神在保佑他了,然后他们供奉这些神,供养这些神职人员,于是,形成了这些石窟的艺术。艺术跟商业是密切相联的。

正是这么一条头发丝那么小的联系,西方知道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了。那个时候西方人对东方人的想象就像今天我们想象外星人一样,中华帝国的人是不是有三只眼睛?会不会是四条腿?这也就是几百年前的事。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改变这个状况,这个人就是马可·波罗。马可·波罗的父亲也是个商人,他来中国经商。他们一行三人沿着丝绸之路到了中国,马可·波罗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写了一本书《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西方轰动了,风行了很多年,直接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西方人的“航海地理大发现”,他们开始了一个航海冒险的时代。葡萄牙人最早开始寻找东方文明古国,它的造船技术因此也发展起来。新大陆的发现是因为这个航海冒险才出现的。他们的目的地是要到中国来。葡萄牙人从非洲的西海岸、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了印度次大陆,然后再到了中国。在中国落脚的地方就是澳门。伟大的航海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明通过大海开始了大面积的直接的碰撞。这碰撞就发生在广东。这种碰撞激烈的程度、对广东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到了怎样的程度难以想象。endprint

葡萄牙人最早到的是一个叫屯门的地方。他们被明朝的军队,就是在深圳的大鹏所城的军队打跑了。这是大鹏所城建立100多年之后的事情。后来他们到澳门这个地方,说是衣服打湿了、货物打湿了,要找一个地方晾晒一下。葡萄牙人很好奇,他们把广东沿海的童男童女抓过去做实验,搜集我们的书籍,想搞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是什么人种。有的带到本国去研究。

我们那个时候开始实行海禁,搞闭关锁国的政策。很有意思的是,大鹏所城这么一个闭关锁国的地方,变成了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一个打开国门的地方。而深圳就叫鹏城,是大鹏所城的鹏,一个是闭关锁国,一个是开放的桥头堡,两个地方叠在一起,我们国家命运的转变,这种对比很有意思,历史很巧合,也很反讽。

澳门的国门大概是1573年建起来的,这时是器物上的交流、贸易,我们这边是丝绸、陶瓷和茶叶;在国门的那边是羊毛制品、大红布料、水晶、玻璃制品、英国时钟、古玩、艺术品、香料、药材、葡萄酒、棉花、火器。从这些东西你可以看出不同的文明,看出它们的差异非常大,也可以看到西方的科技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

跟着来的就是耶稣会的传教士。传教士到了澳门过不了关。这些传教士把宗教信仰看得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他们过不了关,就在那里不走,就在那里办学校、学中文。其中有一个叫范礼安的主教,他在大门前非常绝望地喊:“磐石啊!你什么时候打开?”他要把西方的宗教传播到中国来。

中国为传教士打开了大门,第一个人进来的是利玛窦。利玛窦这个人是影响中国的西方第一人。他进来后先去了肇庆,在那里修建了教堂。因为那个时候两广总督府在肇庆。他带来了时钟、棱镜、星盘、浑仪、世界地图、竖琴、天体和地球仪。很多东西他打算送给中国的皇帝,但为了见皇帝而行贿,大都送给了各级官员。别小看这个地球仪,西方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而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我们是中央帝国,天方地圆,我们在中央,边上都是蕞尔小国”。

传教士开始进来了。传教士跟儒家文化发生了碰撞,这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当时的朝野陷入了巨大的纷争。

接着西方的器物也进来了。1621年明朝跟鞑靼人打仗,鞑靼人已经进入我们的辽河流域,这个时候有一个耶稣会士叫“公沙的西劳”的,他就以澳门的名义给当时的皇帝朱由校三门大炮。大炮1621年在我们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这个大炮威力很大,把鞑靼人打得四处奔逃。后来,这个公沙的西劳建议皇帝征召400人的长枪手分遣队,去帮助打仗。皇帝很高兴。这个由一半是欧洲人、一半是澳门人组成的非常训练有素的长枪队,从澳门出发,从广州走,一直走到南昌。广州的商人紧张了,他们说:这个枪那么厉害,要是帮皇帝打胜仗,那这个商业特权就要给葡萄牙人了。他们经商怎么办?广州商人就行贿官员,造谣、诽谤,然后皇帝就发了一道指令,让他们原地返回。长枪队到南昌又折回来了。

西方人纷纷来华,我们中国人去西方没有?最早有记录出现在欧洲的中国人是在1540年,这个人应该是葡萄牙人在中国东南沿海袭击的时候被俘虏过去的,是作为奴隶过去的,但这个奴隶不错,他很快学会了葡语,充当了翻译,所以他能够留下这个记录。

第二个有记录到葡萄牙的人,时间到了1755年,他才到里斯本,比葡萄牙人到中国晚了两百年。

等到我们中国人大规模去西方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悲剧已经来临了。

西方已经进入工业化初期。因为缺少劳工,他们在非洲把黑人抓来当奴隶,并进行黑奴买卖。后来西方有识之士觉得这个太不人道,太残忍了。1851年维也纳会议废除了黑奴买卖。但是劳力这个缺口始终还是在那里,谁来弥补?就是我们的华工。沿海的华人被“卖猪仔”、被骗,各种原因,大量移民去了海外。澳门开始从事移民工作就是1851年。

华工比黑奴还悲惨。黑奴是私有财产,奴隶主还要延长他的寿命,好给他干活,死了就损失了一个劳力。他要维持黑奴的基本生存,还要身体健康。华工就不用了,华工就是劳工,雇主剥削你、压榨你,干最苦最累的活,死了就死了。有个记录,四千多华工在一个地方开矿,三年之后死得只剩下100多人。自杀的、累死的、掉到粪坑里面死的,太悲惨了!

我经常去江门,那里海外的华侨比江门本地人还多,江门是五邑侨乡。现在江门建了一个华侨博物馆。这一段历史,主角是广东人。

但是,事情总是分两面,澳门对中国的影响不只是这些悲惨的事情,还有文化政治上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文化方面,葡萄牙有个诗人叫贾梅士,这个诗人在葡萄牙就像中国的诗人李白一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是一个像李白一样放荡不羁的人。葡萄牙国王约翰三世很欣赏他,给他自由出入宫廷的特权,他很傲慢,而且还调戏宫女,早有人看不惯了就到国王那里告发了他。国王一怒就把他流放了。他参加了北非的战争,把一只眼睛打瞎了。后来又流放到印度,他讥讽印度总督,总督又把他驱逐出印度。当时的印度已经变为殖民地了。他参加远征中国的舰队,又与海盗遭遇,打了一仗。就这样他来到了澳门。他来到澳门就把达·伽马当年航海地理大发现的壮举写成了长诗《葡国魂》,八千八百多行。它成为葡萄牙文学最了不起、最伟大的作品。他是在澳门一个山洞里面写的。他在澳门什么事也干不了,做了“死亡验证官”,谁死了,他去看一看,验证一下死没死。

随后,葡萄牙很多诗人像庇山耶,还有英国伟大的诗人奥登都来到了这个地方。

中国去澳门的文化名人有屈大均,他是广东诗人。他去澳门是因为明朝已经改朝换代,他这个人很有气节,不愿意降清,自己就跑到澳门去了。还有丘逢甲,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去了澳门。还有释成鹫、张穆、魏源、艾青。魏源去澳门是受林则徐所托去的,他到澳门考察,看到了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体制这些根本性的东西。

那时候鸦片战争刚发生不久,中国已经到了很危急的时刻。他编著了一本书《海国图志》。他提出了变法更新,最早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制造舰船、枪炮,养兵训练……很多很多的思想都是他提出来。如果那个时候他能受到重视,中国后面悲惨的历史就不会上演。但是中国人对这本书没有太看重,看重的是日本人。那时候日本比中国还落后。日本人的一套行政体制、官僚体制,还有他们的思想、伦理都是从唐朝移植过去的,基本上是照搬。魏源这本书到了日本,变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库,日本人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成功之后,日本开始走向现代国家行列,迅速强大。endprint

澳门出的第二本书,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似乎有些晚了。这个作者是郑观应。郑观应是中山人,现在是珠海。他写了一本《盛世危言》。他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认为“欲强国势”必须改变专制,设立议院,广开学校,培养人才。抵御外侮,变法自强。“莫如振兴商业”。这本书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各个方面的改革方略。

书出版后,朝野震动,影响很广。光绪皇帝在1895年看到了这本书,他下旨印了两千册,发给了满朝的文武大臣。它直接影响了变法维新的思想。变法维新打冲锋的是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也受到这本书的影响,郑观应写书的时候,他跑到他家里来了,孙中山写过一篇叫《农功》的文章,郑观应把它收到了《盛世危言》里。

它还影响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人,那就是毛泽东。毛泽东是在韶山看到这本书的,他那时还是一个少年。他后来在延安和记者埃德加·斯诺说:他把这本书看得封面都破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开始萌芽。就是这本书让他违背了父命,走向外面的世界,寻求人生和救国的真理。

还有,我们中国的第一所西式大学、第一所西式医院、第一所西式印刷厂、第一份外文报纸,还有《新约全书》、《华英字典》,这些都是从澳门出现的,影响到中国。澳门就是一个西方文化的桥头堡。东西方文明碰撞就在这里发生。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影响到了中国。

广东的三大民系其实是一帮战争难民,弱势群体。他们当年躲避战火,千里迢迢从中原迁到这里来,其心态可想而知,那就是求得平安,求得一个和平生活的环境。他们躲到深山老林,躲到海边上。“南蛮”之地,他们想都不去想北方的事情,那些问鼎中原、逐鹿中原的人,一是中原人,另外一个是北方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时时都想杀到中原来。因为北方那种荒漠之地、苦寒之地,他们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而中原是一个富贵之乡、温柔之乡,生活的富足、奢侈足以让他们羡慕嫉妒恨。所以他们一次又一次挥着长刀,骑在马背上杀向中原。

岭南移民鲜有问政的,鲜有人说“彼可取而代之”。那种豪气,那种要到中原去夺皇位的志向,在太平天国之前闻所未闻,他们都是一帮顺民。但中国近代历史就在这帮顺民、难民身上发生了。原因就是东西方文明大碰撞。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有杂志约我写一篇广东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立秋的那天,我抓起相机,中午顶着烈日就出门了。我那天去黄花岗烈士陵园。到了黄花岗烈士陵园,我感到非常惭愧,甚至是震撼,我觉得作为广东人我是不合格的,我来广东20年了,居然那么无知。我看到了烈士墓有一个纪功坊,它的最高处有一个雕像——“自由女神像”。我觉得很奇怪,这个地方怎么会有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礼物。西方现代文明肇始于法国的“启蒙运动”,自由女神像传递的是启蒙思想,它最精髓的东西是自由、民主、平等这些观念和思想。在黄花岗起义烈士墓地上怎么会出现这个女神像?是不是后来加上去的?其实,它在烈士墓建好不久就有了,只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晚了33年。纪功坊的柱子是罗马式的,墓碑是埃及的方尖碑式样,非常具有国际的元素。这一切90多年前就竖立在这里了。现在搞房地产开发还在玩这些元素。这个自由女神我最早在法国著名画家德洛克拉瓦的名画《自由指引着人民》中就看到过。《自由指引着人民》画的是攻占巴士底狱,就是法国革命。自由女神举着红旗冲在前面,后面是荷枪实弹的起义者。画作反映了世界历史大事件。女神像在中国出现,这绝非偶然。

后来我了解,烈士们追求的正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是民治、公民权、平等、国有化、代议制、公民素质。这些词都是陌生词汇,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些概念也是中国人所陌生的。

这些烈士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和境界,因为他们大部分是华侨子弟,受西方的思想影响,是海外的第二代华侨。这些华侨子弟、留学生最早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那时候中国绵延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皇帝就是天,谁反皇帝,老百姓觉得这个人是大逆不道,要灭九族。鲁迅写过一篇叫《药》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个吃人血馒头的情节,那血就是革命党人的鲜血,说它能治病,吃了人血馒头就能够治他的哮喘病了。这多可悲!而这帮烈士他们要在这样民瘼未开的国家搞一场启蒙运动。

我在七十二烈士墓碑仔细读着烈士名字,名字分成六排,一排12个人,有籍贯,我一看,广东人有41个,福建人有19个。这两个省都是靠着大海,都是海外华侨多,所以这也佐证了上面说的。我又去查起义的人,的确都是华侨子弟和留学生。他们思想的火种都是来自西方。我们国家这种封建体制、这种民众麻木不仁的现状,注定了这帮人所做的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最可贵的是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种不顾性命的献身精神,动天地,泣鬼神。

黄花岗起义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一种起义,就是推翻帝制或者革命、流血这么简单。他们其实是一帮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想启蒙,但是启蒙不了,他们只好用自己的性命、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民众,以自己的死来传播这些思想。所以这个自由女神像立在他们的墓前是最好的注解、最好的纪念。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英,都是栋梁之材,但是他们却像无名小卒一样死掉。

排在第一的人叫方声洞,福建人。方声洞到日本留学,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已经进入现代国家行业,东方国家日本最先成功,所以中国人到日本去学习日本的经验。当时到日本去的华侨留学生有八千多人。方声洞的姐姐去了,他的嫂子也去了,他们一家都投身革命。方声洞刚刚新婚不久,广州起义不让他去,他后来找到运送炸药的差事偷偷跑过来了。他的姐姐又劝他不要去,姐姐已经在前方了。但方声洞一定要去。他牺牲的时候才25岁。他的同乡林觉民,二十岁东渡日本留学,他谙熟日语,懂英语、德语,可以从容地出入国际舞台。林觉民起义前写下了有名的遗书《与妻书》。

历史学家唐德刚写过一本书《晚清七十年》。他写到辛亥革命的时候,觉得有两个人不应该忘记,一个是喻培伦,一个是杨衢云,杨衢云比孙中山更早提出推翻满清,创立合众政府。他是最早的一个启蒙者,也是一个觉醒者。喻培伦这个人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史上有荆轲刺秦王,荆轲是最有名的刺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返”。这种英雄气概一直让后人感受到壮怀激烈的情怀。喻培伦比荆轲不知胜过多少倍。他是三次赴死,三次壮怀激烈,但求一死。endprint

喻培伦是四川内江人,他去日本的时候怀着“深念非科学不能救国,可以兴工致富”。他到日本刻苦学习,然后到大阪、东京、神户去考察洋瓷、火柴、洋烛、制糖工艺。他还提出了自己兴办实业的计划,就是办洋瓷工厂、机器繅丝厂、火柴厂、机制糖厂。但是清皇朝的腐败无可救药,他根本没有办法用实业来救国。要救国,前提是这个清朝封建统治、这个帝王一定要推翻。他绝望了,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原来是花花公子,从此之后他就“便舍豪华而尚质朴,与前判若两人”。

喻培伦秉性聪明,什么技艺一学就会,比如钟表拆起来拆装自如。同盟会总部交给他制炸药,以前的炸药是银制法,又贵又危险,他在实验的时候,把自己的三个指头都炸飞了。他就下决心研制安全炸药。这个时候,他家里已经破产了。为了实验,他把衣服还有官费券全部都当了,他造了一种威力强大又安全的新型烈性炸药,而且研制成功了化学发电、电发火,钟表定时发火引爆炸弹的方法,他的方法被称作“喻氏法”。

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在和平时期都是可为国家做很多大事的人,但是他们不得不逞匹夫之勇。这些我们国家、民族的优秀儿女就这么死去,非常让人痛心!

他第一次刺杀对象是北洋大臣端方。端方非常狡猾,他说从汉口走,结果调回头又从上海坐船走了,他们在汉口扑空了。第二次是和汪精卫刺杀更大的目标——摄政王载沣。这次刺杀行动震动了全国,汪精卫便是那时出名的。他们那天晚上在地安门摄政王经过的小桥底下去装炸药,附近有居民半夜起来小便,看到人影恍恍惚惚,就喊了起来。白天一查,发现有两个铁罐在那个地方,沿着引线一查发现是一个炸弹。然后汪精卫被抓了,喻培伦没有被抓住。他非常痛苦,仰天长叹。

广州起义时,喻培伦背了三百个炸弹过来。但是起义临时有变故,取消了。这时候,喻培伦说你们都走我不走。黄兴、赵伯先看他视死如归,心痛了,说你这样的人死不起,应该留备党国非常之用,他们劝他不必身临险境。喻培伦是这么说的:“储才以备用,今日非有用时耶?且党人孰非有用之才,倘须人人留为后用,谁与谋今日之事?自顾孱残之躯,实不逮诸同志远甚,为革命须流血者,尚可为前驱耳!”他就是这样一心赴死,因为他而影响了大家,很多人留下来参加起义。一百二十个人基本是知识分子的方阵,就这么起义了,喻培伦是背了三百个炸弹一路扔下去,直到把三百个炸弹扔完。然后他受伤了,被抓了,被杀的时候他才25岁。

中国历史有改朝换代,有被周边的民族征服的,而国家危机、国家政权更替都没有哪个像清末,不但国家危机,文化也空前的危机,连人种生存都成了危机。这种危机底下,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这个时代成批地出现,他们既多又慷慨悲壮,为国赴死,竟然接连上演。这个时代成了一个英雄照亮民族史册的年代,一个精神不朽的年代!我们注意接踵而至的国难时,注意那个时代的无能与落伍时,往往忽视了那时的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最有抱负的一群人。

林觉民写《与妻书》的时候,起义烈士们都在香港临起义之前写下了血书,他们都是为了国家,他们不是说大话、作秀而是去死,是跟家人交代后事。国家的道义更重要,儿女情长放在次要地位。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年少时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觉得这样的情操似有标榜之嫌。方声洞、林觉民这些活生生的人,哪个不是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很少考虑个人。“天下为公”,是一个时代的追求。一个只知逐利的时代也许无法理解这样的胸怀。

他们提出的思想,提出的理想,现在还不过时,还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有很多我们到今天也没有实现。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怎样走向民主富强,怎样建立一个现代国家,辛亥革命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东西方文明碰撞开始之后,广东就有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这些战争都是从南方开始的。南方的革命北方任何的革命都不可比,它是把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帝制推翻,让一个国家以崭新的体制、崭新的制度在东方屹立起来,这是几千年中国文明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这种事情的肇始者是广东人。

广东是发生大历史的地方,但是我们没有像样的历史书,更没有像样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不起这块土地的。我们这块土地对文化、对文化人也太忽略了。

责任编辑 杨 希endprint